花蓮市

花蓮市

花蓮市位於台灣花蓮縣東部北段,北接新城鄉,南連吉安鄉,西鄰秀林鄉,東濱太平洋,是花蓮縣人口最多,也最為密集的縣轄市。同時亦為花蓮縣政府之所在地,也是花蓮縣及東台灣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基本簡介


花蓮市位於花蓮縣的中北部沿海,地處台東縱谷北端,地勢枕山面海,東臨太平洋,是花蓮縣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台灣東部最重要的城市。花蓮市人口約1.4萬人,是全縣也是台灣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花蓮市原名“崎萊”,為阿美人對當地的稱呼,漢族移民稱之為“洄瀾”,是因為花蓮溪入海口處與海浪激蕩,迂迴澎湃,故稱洄瀾。清同治年問,以其諧音改稱花蓮。清光緒四年建立城邑,稱為新港街。台灣光復后,於1946年設花蓮市,並成為花蓮縣縣治所在地。該市原為阿美人的聚居區,清咸豐元年,台北人黃阿風先後募得2000餘人,由海路至該市豐川附近定居,從事墾殖。清同治年間在大力開發後山時,從宜蘭蘇澳至這裡的道路開通,路寬5尺,全長205里。此後,來這裡定居的拓墾者日漸增多。清光緒六年(1880),在這裡設花蓮撫墾局,光緒十三年(l887)設花蓮廳。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曾計劃在此設農業專業區,后因日本移民水土不服而化成泡影。台灣光復之初,花蓮市是當時全省僅有的兩個縣轄市之一。
花蓮市依山面海,西部是高聳險峻的中央山脈,緊鄰該市的嵐山、慈雲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市區內地勢平坦,為台東縱谷北端花蓮沖積平原的北部,平均海拔約18米。美崙溪流經全境將市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全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170毫米,夏秋兩季多颱風。

歷史


1909年花蓮地區脫離台東獨立設治。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成立花蓮港街,隸屬花蓮港廳花蓮港支廳管轄,1937年東部實施郡制,改隸於花蓮港廳花蓮郡,1940年實施市制,改為花蓮港市,戰後,1946年改為花蓮市至今。

地理


水文氣候隱藏▲花蓮(1971年至2000年)氣候平均數據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平均高溫 °C (°F) 21.0(69.8) 21.1(70) 23.3(73.9) 26.0(78.8) 28.2(82.8) 30.3(86.5) 31.8(89.2) 31.6(88.9) 30.3(86.5) 28.0(82.4) 25.1(77.2) 22.4(72.3) 26.6(79.9)平均低溫 °C (°F) 15.1(59.2) 15.5(59.9) 17.4(63.3) 19.8(67.6) 22.2(72) 24.2(75.6) 25.2(77.4) 24.9(76.8) 23.8(74.8) 21.8(71.2) 19.2(66.6) 16.5(61.7) 20.5(68.9)降水量 mm (英寸) 71.9(2.831) 99.9(3.933) 86.6(3.409) 96.1(3.783) 195.0(7.677) 219.6(8.646) 177.3(6.98) 260.6(10.26) 344.3(13.555) 367.4(14.465) 170.6(6.717) 67.7(2.665) 2,157.0(84.921)相對濕度(%) 76.8 79.1 79.8 80.2 81.9 82.0 78.8 79.4 79.3 77.6 75.8 74.7 78.8日照時數 69.7 60.3 79.9 96.8 114.4 164.5 239.8 217.0 163.4 117.9 82.9 71.8 1,478.4來源:中央氣象局 2009-03-17

經濟發展


花蓮市景點
花蓮市景點
花蓮市在最近30年間發展較快,隨著花蓮被闢為國際港口,北迴鐵路通車,東線道路拓寬完成,花東海濱公路建成等,使花蓮市成為東部地區海陸空交通的樞紐,帶動了全市的工商業的較快發展。尤其是花蓮港對該市的經濟發展更為重要。
花蓮港位於市區東北部沿海,距市中心僅3公里。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為便於米、糖等物資運往日本,於1931年興建花蓮人工港,建有3座碼頭,年吞吐量約20萬噸。台灣光復后,花蓮港經4次擴建,現有水域面積109公頃,港內水深17.5米,港口定寬265米,有深水碼頭25座,總長近5000米。港口外側築有東、西防波堤,10萬噸級船舶可自由出入。港區還有各種裝卸機械、工作船。貨倉、堆貨場等,近幾年年吞吐量已達700萬噸。台灣東部地區生產的礦產品、化肥、水泥及農產品,所需的工業原料、民眾生活用品等大部分經花蓮港進出。其設計年吞吐量為1900萬噸。但因港區風浪較大,船舶靠岸不易,以及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等原因,影響了該港吞吐量的提高。
花蓮市市區南部是行政和商業區,北部是花蓮港區和“美崙工業區”,該工業區佔地面積136公頃,內有百餘家大小工廠企業。

商業

金三角商圈一帶
花蓮糖廠
花蓮市區最熱鬧的地段莫過於中正路、中華路、中山路的“金三角商圈”,另結合周遭的溝仔尾、一心街、光復街、大禹街、舊鐵道商圈而形成的商業區域。知名連鎖速食餐廳、飲料店與咖啡廳如麥當勞、肯德基、達美樂、必勝客、摩斯漢堡、星巴克、三商巧福、清心福全、85度C、八方雲集等均設有營業據點,遠東百貨新館及愛買量販店Miss Donut位於和平路及林森路旁。而中小型量販商場有在林森路的百安居,亦有順發3C、大同電信3C、全國電子、燦坤3C、三商百貨、屈臣氏、寶雅生活館、康是美、全聯福利中心、光南大批發、生活百貨世界、政大書城、九乘九文具、商務旅館等集中在市區周遭與這三條路段上。另外服飾店、流行飾品店、拍貼夾娃娃店、書店、銀行、名產店、豪華戲院等都聚集於“三中地段”周遭,而好樂迪KTV、服飾店、流行飾品店、拍貼夾娃娃店、商務飯店、汽車旅館、花蓮電影城、電動遊樂場、大魯閣棒壘球場及保齡球館則聚集在火車站附近的國聯商圈。為東部地區居民逛街購物的主要地點之一,商況尚稱熱絡。
參考資料 花蓮美食地圖
花蓮市與沖繩縣八重山群島的石垣市、與那國町和竹富町簽署“台灣東部、沖繩八重山諸島觀光經濟圈”共同宣言,希望實現“國境交流特區”的構想。

工業

台灣水泥花蓮廠

產業發展


太魯閣公園
太魯閣公園
礦業是花蓮市的主要產業,在全省已發現的礦藏中,除煤以外,其他礦藏在花蓮縣都有蘊藏,尤以大理石、石灰石儲量最豐富。其中,大理石開採在全省堪稱一枝獨秀,產量一直居全省首位。花蓮市以大理石加工業最具特色,生產的高級大理石建築材料,包括各種規格的條、塊、板等,還有大理傢具及雕刻製品廠等。這些大理石經切割、打磨、拋光等工藝處理,色澤自然,美觀大方,雕刻的工藝品和傢具,工藝精細,品種繁多,大的有壁爐、屏風、桌、椅、凳;小的有飾品、花瓶、筆筒、筆架等,不下百十種,產品內外銷兼有。全市有大理石加工廠300餘家,是全省的大理石製品的加工中心,因此有“大理石城”的美稱。
花蓮市不僅有許多大理石建築物、大理石雕刻塑像,連一些人行道的路面也是用加工廠的邊角廢料大理石鋪設的。美崙工業區還有木竹加工、玉石寶石加工、皮革、食品等工廠。全市還有釀酒、煙草、水泥、化肥、造紙等工業,共有大小工廠500餘家,但多屬中小型企業,雖然在全縣和東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在全省工業中尚未佔有重要地位。
花蓮市的商業區中除規模較大的中央市場、福安市場、水果蔬菜市場外,到處是出售大理石工藝品、玉石寶石製品,以及經銷烏魚子、蕃薯餅,山葵餅、海鮮店為其特色。全市有大小商業批發、零售商店、餐飲、娛樂等商業服務業公司400餘家,花蓮市已成為全縣的工商重鎮,也是全縣的經濟中心。

科教文衛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花蓮市的文教事業在全縣也是比較發達的地方,現在市內有1所由師範專科學校改制的師範學院,有護專和藝工2所專科學校,另有7所高中及高等職業學校,其各級學校的數量、規模均居全縣首位。
花蓮市有以報導台灣東部地區為主的《更生日報》和“燕聲廣播電台”及“中廣”分台。有縣立和市立圖書館2座,及5家中等規模的醫院,還有縣立和市立文化活動中心及1984年建成的“高山族同胞活動中心”,總面積為2200多平方米,是台灣東部地區最大的高山族文化活動中心。
花蓮市因開發較晚,又因1925年和1951年遭兩次大地震,使當時的建築物幾乎全毀,現在市內的鄭成功廟、東凈禪寺、護國宮等,均是50年代以後重建的。市內有美崙、中正、北濱、南濱等公園,其中,北濱、南濱公園沿海濱大道而建,太平洋毫無遮攔地呈現在眼前,清涼的海風、浪花拂卷而上,沿途草地、涼亭,石椅處處皆是,為市民主要休憩場所。市內除了有不少大理石建築物與人行步道外,還興建了大大小小數十座大理石雕像,以及大理石制的裝飾標誌,力求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理石城。

大專院校

台灣東華大學
慈濟大學
慈濟技術學院
[編輯]

高中職

花蓮高級中學
花蓮女子高級中學
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花蓮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花蓮縣立體育實驗高級中學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花蓮縣私立四維高級中學
[編輯]

國民中學

花蓮縣立自強國民中學
花蓮縣立花崗國民中學
花蓮縣立美崙國民中學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私立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中部
私立海星高級中學國中部
[編輯]

國民小學

台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原花師附小)
花蓮縣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中原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中華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北濱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忠孝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信義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國福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復興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鑄強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明禮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明義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明義國民小學博愛分校
花蓮縣花蓮市明恥國民小學
花蓮縣花蓮市明廉國民小學
花蓮縣私立慈濟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私立海星國民小學(原若瑟國小)
[編輯]

醫療


慈濟醫院(台灣東部首家醫學中心)
門諾會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
花蓮市衛生所
花蓮縣衛生局

交通


縣道193號
[編輯]

航空

花蓮機場(實際位置位於新城鄉、但亦為本市與花蓮縣主要空運門戶)

海運

花蓮港

鐵路

台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台東線
花蓮車站:北迴線與台東線會合站。
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臨港線
花蓮港車站

客運

花蓮客運
鼎東客運
[編輯]

公路

台9線:蘇花公路、花東公路
台11線:海岸公路
縣道193號

旅遊


濱海扶輪公園
南濱公園(南濱夜市所在地)
南濱夜市
美崙山
海濱公園
北濱公園
松園別館
石來運轉噴泉廣場
石藝大街
石雕博物館
舊鐵道商圈
鐵道文化館
港濱自行車道
溝仔尾
德興運動公園
慈濟園區
慈濟靜思堂
佐倉步道
郭子究紀念館

姊妹、友好城市


姊妹市
韓國蔚山廣域市
日本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
美國新墨西哥州亞伯古基市
美國華盛頓州貝勒優市
南非奧松鎮
友好城市
日本宮崎縣西臼杵郡高千穗町
菲律賓內湖省史瑪莉雅市
美國北馬利安納群島塞班島
[編輯]

知名人物


黃騰浩:知名演員。
陳黎:本名陳膺文,作家。
王正邦:射箭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銀牌得主。
楊牧:詩人。

特色產品


花蓮市市花
花蓮市市花
來到花蓮、滿街的特產店總是引人駐足:花蓮芋、花蓮薯這些由芋仔蕃薯加工的甜食,還有來自東洋的羊羹和阿美祖傳的粟糬,皆一改簡樸樣貌,搖身為精緻的點心。花蓮薯、花蓮芋、麻糬及羊羹皆是花連知名的零嘴,此乃花蓮人利用廣闊河川地,種植蕃薯、芋頭、花生、紅豆或小米等旱作物,再經巧手加工而製成的。花蓮薯的原料是蕃薯,作法是先去皮煮爛后,搗成泥狀、加入糖、香料、麵粉等拌勻,捏成型烘烤即成。花蓮芋的作法亦雷同,惟烘培前,再撒些玉桂(肉桂)粉,增加香氣,故又稱為“玉桂饅頭”。花蓮另一項特產是改良自“杜侖”的粟米糬,或稱阿美麻糬。真正的杜侖是不加任何餡料的,現今粟米糬則發展出紅豆、綠豆、綠茶、蜂蜜等多種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紅糯米製作。引自日本甜點的羊羹,原產於中國,口味屬咸式,經傳入日本后改為甜食,其主料為紅豆,作法不難,但相當費工。羊羹以玉里的廣盛堂為最知名。花蓮市滿街都可見到掛著“花蓮薯”、“麻糬”招牌的特產店,尤其在中華路一帶,老店新店並列,並同時販售白梅、辣梅、洛神葵、剝皮辣椒、香水蓮花茶、羊羹等,一網打盡所有的花蓮特產。
花蓮石雕,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為花蓮立下恆古不移的地基,而人們開山掘石,用巧手與慧心,叮叮咚咚,去掉雜蕪、發現隱藏在石原深處的美,同時為花蓮的城市性格立下標竿。花蓮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眾多奇石美玉的原鄉。由於花蓮地層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地殼板塊活躍,而孕育出種類繁多的石頭,各種山石經大小溪流搬運、琢磨,而堆積在河床上、海岸邊,成為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美石。石材經開採、加工處理后,大者可作為美化環境的建材、傢具,小巧者則適合握在手中把玩;豐富的石材為花蓮贏得了“石頭之鄉”的美譽,也為花蓮打造出不一樣的城市景觀。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不少石雕家位定居於此,創作者一釘一槌的打鑿,讓堅重的頑石脫胎出豐富的質感,宛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比諸其他藝術創作,石雕耕費體力甚鉅,更能考驗創作者的能耐與意志力。

民俗習慣


因應著四時的運轉和作物收成,傳統的阿美族人一年到頭,都有相應的祭典,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祭典已大幅精簡,但屬於阿美人精神的血脈,仍在歌舞、捕魚中代代相傳——阿美族世居於台灣東部的平原和海濱地帶,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現有人口約13萬人,分佈在花蓮、台東縣,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恆春半島上。根據學者研究,阿美族屬於南島語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賓或馬來半島一帶遷徙來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遠方,後來家鄉遭遇大洪水,一對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並在東台灣繁衍子孫。
在阿美族傳統中,財產繼承大權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贅制,子女一律從母姓,可說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為單位,一切公共事務則是由男性來擔當,祭祀活動更以男性為主體,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僅具陪襯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間的權力。
在阿美族部落里,成年的男子均被納編入年齡階級的體制中。年長者負責決策、發號命令,中壯年負責執行及督導下一代,而體力勞動、跑腿等雜役,則由青年組擔任。每至豐年祭,青年組都要聚集到“青年會所”,接受團體訓練,類似於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會替年輕男性舉行成年儀式,通常併入豐年祭活動一併舉行。
儘管急劇的社會變遷正衝擊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倫理,但祖先精神仍透過祭典、儀禮、歌舞活動等代代相傳,牽繫著族人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