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學報
山地學報
《山地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共同主辦、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協辦的山地研究領域的一份綜合性學術期刊。
1983年,《山地研究》創刊,英譯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雙月刊。
1998年,該刊更名為《山地學報》。
2014年1月,該刊將刊名英譯變更為《Mountain Research》。
2014年11月,該刊成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山地學報》內容涵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門類中的與山地有關的多學科知識,重點報道山地資源開發與山地生態環境演變、山區工程建設與山地災害防治(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山區社區發展與城鎮規劃、山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等領域的理論文章、應用技術、研究和實驗方法、管理經驗等內容。
《山地學報》版面主要劃分為四個常規欄目:山地災害、山地生態與環境、山地信息技術與山區發展。同時,也根據中國國家科研需求與科技導向,設有學術專欄、學術爭鳴、新書介紹和書評等不固定欄目。
據2018年6月《山地學報》官網顯示,《山地學報》編輯委員會擁有科學顧問6人、編委58人、編輯部3人。
編委:王小丹、王玉寬、王世傑、王克林、王青、文安邦、韋方強、馮金良、龍花樓、盧遠、史培軍、劉慶、劉時銀、劉國彬、劉金銅、劉賢德、劉峰貴、朱波、朱誠、朱穎彥、計唯臨、湯國安、鞏同梁、汪華斌、楊永平、楊兆萍、余新曉、陳雯、蘇立君、蘇生瑞、李雙成、李愛農、張平宇、張百平、張國友、宋長青、何思明、羅懷良、尚彥軍、孟興民、明慶忠、趙萬民、趙林、趙翠薇、胡卸文、徐則民、徐學選、郭勁松、郭建剛、唐川、唐亞、賈仰文、崔鵬、曹廣民、蔣勇軍、游勇、潘保田、戴爾阜
編輯部:朱穎彥、馮海燕、鍾雨倩
據2018年6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山地學報》共出版文獻3337篇,
據2018年6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山地學報》載文量為2207篇。
《山地學報》被《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發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收錄,是《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三大自然科學評論體系來源和入選期刊。
據2018年6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山地學報》總被下載716015次、總被引45311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277、(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843。
據2018年6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山地學報》被引量為30858次,下載量為69917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山地學報》影響因子為1.27。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名第610名,天文學、地球科學(226種)中排名第54名。
2012年12月26日,《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頒證儀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山地學報》進入了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行列。
山地學報
《山地學報》緊跟中國山區建設發展的步伐,定位於山區開發、整治、建設的實踐主題,關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中與山地研究與開發有關的交叉領域,覆蓋理學、工學、經濟學、社會學、農學、林學等多個學科門類,重點報道山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山地環境演變、山區工程建設與山地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區社會發展與城鎮規劃、山區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理論、應用技術、研究和實驗方法等中國國內國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大型工程的實踐經驗。
據2018年6月9日《山地學報》官網顯示現任領導為:
副主編:王根緒、丁永建、劉衛東、何大明、陳曦、李勇、方一平、朱穎彥(常務)
編輯部主任:朱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