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軍

青海師範大學校長

史培軍,男,漢族,1959年3月出生,陝西靖邊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理學博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教育部“跨世紀青年人才基金”人選。現任青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78.03-1982.01內蒙古師範學院地理系學生。
1982.01-1984.10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86.09-1988.09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研究生(提前畢業)。

工作經歷

1984.10-1986.09內蒙古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講師。
1988.09-1991.11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師。
1988年晉陞為副教授。
1991.11-1993.10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副系主任。
1992年6月晉陞為教授。
1993.10-1997.01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系系主任。
1993.09-2000.04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兼)。
1994.02-1997資源開發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
1996.09-1995.09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博士后。
1997.01-2003.09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8.10-2009.10瑞士再保險公司-北京師範大學災害與保險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99.09-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史培軍寫真
史培軍寫真
2003.9-2004.12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院長(兼)。
2006.03-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同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2007.06-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籌)主任。
2008.02-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
2018.07- 青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掛職)。
現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教育部“跨世紀青年人才基金”人選。

社會活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學科評審組副組長
自然資源學報”編委
資源科學”副主編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地理教育委員會主任
地理學報”編委
地球科學進展”編委
地理科學”編委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常務理事
自然災害學報”編委會副主任
“中國減災”編委
中國土地學會理事,土地利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科學出版社出版基金地學組諮詢成員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高級科技顧問
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副主任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
國務院應急辦專家組成員
陝西省應急辦高級專家組成員
IRGC科學委員會委員
OECD巨災管理高級科學委員會委員
曾任社會兼職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
科技部防沙治沙專家組組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學科評審組成員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CAGIS)副會長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持續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海外地理信息系統協會(CPGIS)地理信息科學主編
中國國家教委科技委地學部成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委委員
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會減災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資源開發與減災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重大項目,國家“973”、“863”項目等。
出版了《地理環境演變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內蒙古土壤侵蝕研究》《對地觀測技術與地球系統科學》《內蒙古自然災害系統研究》《區域環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佳縣經濟系統研究》《湖南自然災害系統與保險減災對策》《內蒙古鄂樂多斯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內蒙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蝕模型與治理模式》《地學基礎》《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等專著十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80篇,其中SCI、EI、ISTP25篇。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獲教育部等省部級一等獎二次,二等獎五次,三等獎二次;是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北京“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霍英東基金科研獎獲得者,首屆中國青年地理科技獎獲得者。
聘為教育部科技委地學部成員,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自然災害學報》編委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地理學報》編委,《地理研究》編委,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事,曾任首屆《地理信息科學》(英文版)主編,《地震地質》編委,《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委,北京市政府科技顧問(農業區劃)、陝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經濟發展顧問等職。
科研情況
國際合作研究
A. 已完成
1994.09-1996.09 與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合作開展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研究
1995.10-1996.10 與日本山口大學農業氣象系合作開展農業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研究
1995.05-1996.10 與美國克拉克大學地理學院合作開展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1995.09-1996.06 與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合作開展中國地表動態變化的研究
1997.10-1999.10 與美國堪薩斯大學遙感中心合作開展中國北部草原退化遙感監測研究
1998.11-2001.03 與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開展城市化與環境管理研究
2000.10-2004.12 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合作開展荒漠化形成機理的研究
2002.05-2004.12 與日本北海道大學合作開展中日土地利用變化比較研究
2002.09-2004.12 與日本名古屋大學合作開展黃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與水資源評價研究
2000.09-2005.09 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理系合作開展自然資源管理的人類行為研究
2003.10-2006.10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展深圳-香港土地利用變化比較研究
2003.12-2006.09 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合作開展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04.10-2006.12 與日本國立環境所合作開展土地利用變化與防沙治沙研究
2003.10-2006.12 與法國遙感中心合作開展洪水災害遙感監測研究
2004.10-2006.12 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合作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2005.06-2006.12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開展綜合風險製圖研究
2005.08-2006.12 與日本國立防災研究所合作開展綜合風險信息集成系統研究
2006.03-2006.12 與美國喬治亞大學合作開展綜合土地覆蓋信息管理研究
2000.09-2008.08 與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合作開展人地系統動力學研究
2007.01-2009.10 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開展災害風險遙感監測研究
B. 正在進行
1999.10- 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合作開展城市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研究
2001.09- 與瑞典環境研究所合作開展高風險區域人類脆弱性評估研究
2003.08- 與日本京都大學合作開展洪水災害風險管理研究
2003.08- 與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合作開展災害風險管理研究
2008.01- 與德國波茨坦氣候變化影響評價與研究所合作開展巨災風險防範研究
2008.12- 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價研究
主持科研項目(已完成)
主持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內蒙古土壤侵蝕遙感製圖研究(1985-1989)
主持霍英東基金項目災害評估模型(1991-1993)
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湖南自然災害保險技術研究(1991-1996)
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北方草地動態監測研究(1991-1995)
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晉陝蒙接壤地區生態環境動態變化監測(1992-1995)
主持陝西省優勢產業篩選及發展對策研究(1994-1995)
主持中捷友誼農場發展規劃研究(1995-1996)
主持內蒙古骨幹工程篩選及發展對策研究(1996)
主持大連計委管理信息系統研製(1996-1997)
主持深圳市環境管理信息系統(1996-1998)
主持NECT樣帶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研究(國家攀登預選項目)(1996-1999)
主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保險防災核損系統研製(1997-2000)
主持北京郊區經濟功能定位研究(1997)
主持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高效農牧業調查與優化對策(1997)
主持中國農村市場建設研究(1997-1998)
主持青海省生態環境建設骨幹工程篩選及可行性研究(1997-1998)
主持大連市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研製(1997-1999)
主持證券交易中風險控制對策(1997-1998)
主持河北灤平農業產業化規劃及實施途徑研究(1997-1998)
主持土地利用變化與農業自然災害災情研究(國家基金項目)(1997-1999)
主持現代環境保健食品研製開發(1998)
主持新疆極端環境條件下特定動植物開發技術(1998)
主持寧夏天然物產有限公司發展知識經濟構想(1998)
主持內蒙古羊血資源開發研究(1998)
主持內蒙古農牧交錯帶產業化工程示範區建設方案(1998)
主持北京門頭溝區“十五”規劃研究(1999)
主持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及其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國家重大基金項目)(1998-2002)
主持海冰資源開發技術(863預選項目)(2001-2002)
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防沙治沙對策研究(2000-2002)
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海冰資源開發技術項目(2001-2002)
主持生態資產測量技術預研究(863項目)(2001-2002)
主持雲南省政府委託項目:雲南葯業資源開發規劃(2001-2002)
主持民政部委託項目:中國自然災害與救災區劃(2002-2004)
主持雲南省政府委託項目:雲南草業與畜牧業規劃(2002-2003)
主持國家863項目:生態資產測量產業化體系(2002-2003)
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防沙治沙技術與公共政策研究(2002-2003)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項目:北京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研究(2003-2004)
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子課題(973項目):北方人類活動與乾旱化研究(1999-2004)
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防沙治沙技術與區域示範研究(2002-2004)
主持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研究(973項目)(2000-2005)
主持國家“十五”863項目:海冰作為淡水資源的產業化研究(2003-2005)
主持科技部中法協作網計劃項目:水災風險管理(2004-2006)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中奧合作項目-中國洞庭湖區水災綜合評估模型與減災對策研究(2005-2007)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陸地表層人地系統相互作用機制的“地理樣帶”研究(2005-2008)
主持中日合作項目:區域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實驗研究(2005-2008)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項目:快速城市化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價及減災範式研究(2006-2009)
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汶川地震災害應急響應(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2008.06-2009.12)
主持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全球氣候變化與巨災防範(2008.1-2009.12)
主持科研項目(正在進行)
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長三角地區自然災害風險等級評估技術研究(2008.9-2011.12)
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綜合風險防範關鍵技術與示範(2006-2010)
主持高等學校科學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綜合災害風險科學(2008.01-2012.1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巨災風險防範--IHDP-IRG核心科學計劃案例研究(2009.1-2011.12)
圖書著作(含地圖)
獨著
史培軍著,地理環境演變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北京,182頁,1991
史培軍,烏海市土地利用圖(1:30萬),測繪出版社,北京,1988
史培軍,烏海市地貌圖(1:30萬),測繪出版社,北京,1988
合著(第一作者)
史培軍,王靜愛,地學概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203頁,1989
史培軍、王鳳慧、武弘麟、方修琦、高永東著,陝西省佳縣經濟發展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234頁,1990
史培軍、胡濤、王靜愛、方修琦、陳晉著,內蒙古自然災害系統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194頁,1993
史培軍、宮鵬、李曉兵、陳晉、齊曄、潘耀忠,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的方法與實踐,科學出版社,北京,115頁,2000
史培軍、林儒耕、張可烏審旗地貌圖(1:50萬),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史培軍、李博、馬汝彬,烏審旗土地利用圖(1:50萬),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史培軍主編,陝西省佳縣縣情系列圖(4張,1:20萬),海洋出版社,北京,1990
史培軍主編,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中英文對照),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史培軍主編,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光碟版),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史培軍、江源、王靜愛、梁進社、李曉兵、陳晉、陳雲浩、何春陽,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3
國家減災委-科學技術部抗震救災專家組著(史培軍為組長),汶川地震災害綜合分析與評估,科學出版社,北京,272頁,2008
《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編輯委員會》(史培軍為學術主編),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8開本),成都地圖出版社,成都,245頁,2008
史培軍、李京、潘耀忠、陳雲浩、李曉兵、張淑英、朱文泉、於德永著,土地利用/覆蓋與生態資產測量,科學出版社,北京,195頁,2008
史培軍、李曉兵、楊劼、王靜愛、宋炳煜著,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時空格局,科學出版社,北京,280頁,2008
史培軍、周濤、王靜愛編著,資源科學導論,科學出版社,北京,330頁,2009
合著(非第一作者)
趙羽、金爭平、史培軍、郝允充著,內蒙古土壤侵蝕研究,科學出版社,北京,144頁,1989
李博、史培軍、李天傑、陳欽巒、楊美華,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科學出版社,北京,225頁,1990
林儒耕、史培軍、劉樹人,內蒙古自治區地貌圖(1:150萬),科學出版社,北京,1991
金爭平、史培軍、侯福昌、趙煥勛著,黃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蝕系統模型和治理模式,海洋出版,北京,242頁,1992
張蘭生、史培軍、劉恩正、姜繼東主編,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中,英文版),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江命友、史培軍、程梓華、胡家鼎、陳浩著,湖南省自然災害系統與保險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151頁,1993
李博、史培軍、任志弼主編,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動態監測技術系統研究(1,2集),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北京,1993.
郭紹禮、楊根生、史培軍,晉陝蒙接壤地區環境整治與農業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10頁,1995
宮鵬、史培軍、浦瑞良、郭華東著,對地觀測技術與地球系統科學,科學出版社,北京,208頁,1996
李積勛,史培軍著,區域環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147頁,1997
劉學敏,史培軍等,科技進步推進城鎮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004
商彥蕊,史培軍,自然災害系統脆弱性研究,西安地圖出版社,西安,2004
王靜愛、史培軍、王平、王瑛,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科學出版社,北京,2006
陳顒,史培軍,自然災害,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2007
何春陽,史培軍 著. 景觀城市化與土地系統模擬,科學出版社,北京,208頁,2008
唐海萍,史培軍(譯),環境模擬--環境系統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導論,科學出版社,2009
中文雜誌論文
環境演變(第一作者論文)
史培軍,南毛烏素沙帶的形成與利用,內蒙古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2):107-111
史培軍,毛烏素沙沙地地名及其形成原因,內蒙古地名知識,1982(2):64-66
史培軍,從土地沙漠化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新疆環境保護,1983(4):7-17
史培軍,從土地的沙漠化過程看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科學、經濟、社會,1983(1):35-38
史培軍,沙漠化概念釋,世界沙漠研究,1983(4):26-28
史培軍,試論科爾沁南部大青溝地區沙漠化土地的地表形態特徵及其發育過程,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1):43-54
史培軍,有關沙漠化幾個問題的探討,乾旱區研究,1986(4):73-78
史培軍,王靜愛,中國乾旱、半乾旱、沙區風成沙粒度的統計分析,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4):12-20
史培軍,王靜愛,論風水兩相作用地貌的特徵及其發育過程. 內蒙古林學院學報,1986(2):88-97
史培軍,論中國黃土的成因與演變(整理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增刊)
史培軍、降廷梅、劉秋芳,鄂爾多斯高原晚更新世晚期與全新世中期降水量的復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增刊)
史培軍,廖赤眉,大西北的地理環境特點與四大環境,乾旱區地理,1988,11(2):8-11
史培軍,論環境古地理學,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89(2):90-97
史培軍,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降水變化與“波動農牧業”,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89(3):3-9
史培軍、方修綺、趙燁等,內蒙古“金三角”地區近500年來降水與溫度變化的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89(增刊):38-43
史培軍,論全球現代乾旱,半乾旱沙區晚第四紀的濕潤期與乾燥期,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90(4):11-19
史培軍,地理環境演變與區域經濟發展學術討論會綜述,地理科學,1990(2):189-190
史培軍,談鄂爾多斯高原的環境演變,遙感信息,1992(3):11-12
史培軍、王靜愛、郭素新、索秀芬,內蒙古農牧交錯地帶環境考古研究,內蒙古考古,1993(12):168-171
史培軍,人地系統動力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1997(1-2):201-211
史培軍、陳晉、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地理學報,2000,55(2):151-160
史培軍、李曉兵、王平。生態區評價中的空間範圍確定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自然單元,社會單元和信息單元的複合,第四紀研究,2001,21(4):321-329
史培軍、袁藝、陳晉,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徑流的影響,生態學報,2001,21(7):1041-1049
史培軍、龔道溢,Sahel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2001,16(3):406-412
史培軍、哈斯,中國北方農牧業交錯帶與非洲薩哈爾地帶全新世環境變遷的比較研究,地學前緣,2002,9(1):121-128
史培軍、宋長青、景貴飛,加強我國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安全影響的研究,地球科學進展, 2002,17(2):161-168
自然災害(第一作者論文)
史培軍、虞立紅、張素娟,國內外自然災害研究綜述及我國近期對策,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89(3):163-172
史培軍,論九十年代災害學,地理新論,1990(1):79-84
史培軍,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大學學報,1991(專刊):37-42
史培軍,加強農業保險中的科學技術應用,保險研究,1991(6):28-30
史培軍、顧朝林、陳田,1991年淮河流域洪澇災情分析,地理學報,1992(5):385-393
史培軍,環境風險管理及其應用,管理世界,1993(4):12-15
史培軍,美國減災考察報告,中國減災,1993(3):49-53
史培軍,地理科學的發展及減災研究與《21世紀議程》,地理學報,1993(1):92-99
史培軍,論我國減災科學技術與減災的發展,中國減災,1994,4(1):19-22
史培軍,中國自然災害,減災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學報,1995,10(3):267-278
史培軍、潘耀忠、湖濤,晉陝蒙接壤地區環境演變及環境動態監測研究,自然資源,1995(5):40-45
史培軍,王平,三種反映區域自然災害數據的相對精度檢驗,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4):532-535
史培軍,防災減災技術考察報告,國際學術動態, 1996(6)
史培軍,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7
史培軍、蘇筠、周武光,土地利用變化對農業自然災害災情的影響機理(一),自然災害學報,1998,8(1):1-8
史培軍、周武光、方偉華,土地利用變化對農業自然災害災情的影響機理(二),自然災害學報,1999,8(3):22-29
史培軍、嚴平、高尚玉,我國沙塵暴災害及其研究進展與展望,自然災害學報,2000,9(3):71-77
史培軍、張宏、王平周武光,我國沙區防沙治沙的區域模式,自然災害學報,2000,9(3):1-7
史培軍、嚴平、袁藝,中國北方風沙活動的驅動力分析,第四紀研究,2001,21(1):41-47
史培軍,三論災害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史培軍、王靜愛、周俊華、丁燕、葛怡、王瑛、楊明川,中國水災風險綜合管理-平衡大都市區水災致災強度與脆弱性,自然災害學報,2004,13(4):1-7
史培軍、聶文東、田玉剛、葛怡、劉婧、鄭璟、葉濤、卓莉,低濕地區域土地利用格局,過程與洪水災害形成機制,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4(增刊):12-21
史培軍、鄒銘、李保俊、周俊華、王瑛,從區域安全建設到風險管理體系的形成—從第一屆世界風險大會看災害與風險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向,地球科學進展,2005,20卷,2期,173-179
史培軍、李保俊、葉濤、王瑛,我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戰略調整(整理中),自然災害學報,2005,14(3):1-21
史培軍、郭衛平、李保俊、鄭璟、葉濤、王瑛、劉婧,減災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從第二次世界減災大會看中國減災戰略的調整,自然災害學報,2005(3):1-7
史培軍、黃崇福、葉濤、陳晉、周俊華、鄭璟,建立中國綜合風險管理體系,2005年02期,中國減災,2005(2):34-36
史培軍、黃崇福、葉濤、陳晉、周俊華、鄭璟,建立中國綜合風險管理體系,2005年01期,中國減災,2005(1):37-39
史培軍,四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然災害學報,2005(6):1-7
史培軍、王靜愛、陳婧、葉濤、周洪建,當代地理學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趨向——全球變化人類行為計劃(IHDP)第六屆開放會議透視,地理學報,2006,(2):115-126
史培軍、杜鵑、冀萌新、劉婧、王靜愛,中國城市主要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研究(英文),地球科學進展,2006,(2):170-177
史培軍、葉濤、王靜愛、鄒銘、何飛,論自然災害風險的綜合行政管理,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30-136
史培軍,劉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與應急管理對策,城市與減災,2006,(6):2-6
史培軍、杜鵑、葉濤、鄭璟、冀萌新,加強綜合災害風險研究,提高迎對災害風險能力——從第6屆國際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論壇看我國的綜合減災,自然災害學報,2006(5):1-6
史培軍、李寧、劉婧、楊慧娟、宋培國,探索發展與減災協調之路——從2006年達沃斯國際減災會議看中國發展與減災協調對策,自然災害學報,2006(6):1-8
史培軍、邵利鐸、趙智國、黃慶旭,論綜合災害風險防範模式-尋求全球變化影響的適應性對策,地學前緣,2007,6(14):43-53
史培軍,建立巨災風險防範體系刻不容緩,求是,2008,8:47-49
史培軍,從南方冰雪災害成因看巨災防範對策,中國減災,2008,2:12-15
史培軍,創新制度提高綜合減災能力,瞭望,2008(10):112
史培軍,應加強全民對災害的常規應急能力建設,科技導報,2008(10):10
史培軍,制定國家綜合減災戰略 提高巨災風險防範能力,自然災害學報,2008(1):1-8
史培軍、邵利鐸、趙智國、方偉華,中國大型企業綜合風險管理戰略與模式,自然災害學報,2008(01):9-14
史培軍、李長安、鄒民生、樂嘉春,構建預防救助綜合體系應對巨災風險,財會研究,2008(10):22-24
史培軍、唐迪、方偉華、徐偉、董文傑、陳波,從應對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巨災看我國巨災風險管理防範對策,保險研究,2008(5):20-27
史培軍,五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然災害學報,2009,18(5):01-09
史培軍,李寧,葉謙,董文傑,韓國義,方偉華,全球環境變化與綜合災害風險防範研究,地球科學進展,2009,24(4):428-435
3S應用(第一作者論文)
史培軍、李博、李忠厚、胡濤,大面積草地遙感技術研究,草地學報,1994(2):9-13
史培軍,陳晉,RS與GIS支持的草地雪災監測實驗研究,地理學報,1996,51(4):296-305
史培軍、李曉兵、周武光,利用3S技術檢測我國北方氣候變化的植被響應,第四紀研究,2000,20(3):220-228
史培軍、潘耀忠、陳雲浩、李曉兵、景貴飛、李京、鮮祖康、張淑多,尺度生態資產遙感綜合測量的技術體系. 地球科學進展,2002,17(2):169-173
資源開發(第一作者論文)
史培軍,方修琦,論90年代的地理科學——挑戰、機遇、選擇與對策。地域研究與開發,1991(3):6-10
史培軍,王靜愛,論我國中部地區貧困地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幾種互補模式,國土開發與整治,1992(1):31-35
史培軍,黃軍旗,為鼓勵具有創新的基礎研究全面改革基礎研究的管理模式,地球科學進展,1994(5):98-99
史培軍,氣候變暖的糧食生產與環境改良,國際學術動態,1997(7)
史培軍,中國的水危機――困境與對策,戰略與管理,1997(6):40-47
史培軍、王靜愛、謝雲等,最近十五年來中國氣候變化,農業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的初步研究,自然資源學報,1997(3):2-8
史培軍,資源開發、環境安全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6):62-69
史培軍,周武光,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總第161期):130-140
史培軍、哈斯、袁藝、周俊華、謝鋒,渤海海冰作為淡水資源:脫鹽機理與可利用價值,自然資源學報,2002,17(3):353-360
史培軍、范一大、哈斯、袁藝、謝鋒,利用AVHRR和MODIS數據測算海冰資源量,自然資源學報,2002,17(2):45-53
史培軍、顧衛、謝鋒、袁藝、景貴飛,遼東灣冬季海冰資源量的空間分佈特徵,資源科學,2003,25(3):2-8
史培軍,劉學敏,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求是,2003:32-34
史培軍、李曉兵、張文生、徐偉,論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雙健康模型",資源科學,2004,26(3):2-8
史培軍、張淑英、潘耀忠、王靜愛、洪世奇、沈培平、朱文泉、葉濤,生態資產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31-137
史培軍,葉濤,第5屆亞洲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環境問題國際研討會,地球科學進展,2006(2):219
史培軍、王靜愛、馮文利、葉濤、葛怡、陳婧、劉婧,中國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生態環境安全響應與調控,地球科學進展,2006(2):111-119
高等教育(第一作者論文)
史培軍、宋長青、葛道凱、傅伯傑、王民、劉寶元王仰麟,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地理學報,2003,58(1):9-16
史培軍,關於資源科學定位及其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自然資源學報,2003,18(3):257-266
史培軍,王民,基礎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新舊體系共舞,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4-5
史培軍、劉建平、高鵬飛,英國高等教育發展考察與啟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5-12
史培軍、王民、鍾作慈、韋志榕,2003年中國地理基礎教育報告,地理教育,2004(2):4-5
史培軍、顧朝林、宋長青,我國地理學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問題探討,地理教育,2005(2):4-6
史培軍、劉闖、李曉兵、王正興,共識、互補、聯合、雙贏——北京師範大學與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共建世界資源研究所,資源科學,2006(5):207
英文期刊論文(第一作者論文)
Shi Peijun, Wang jing'ai, Xie Yun, et al.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1997,52(5):923-934.
Shi Peijun, Wang Jing'ai, Yang Mingchuan, et al.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Design and Compilation of Digital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6(2):153-158.
Shi Peijun. LUCC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LUCCD 2001 in Beijing. LUCC Newsletter, December,2001,(7):8-9.
SHI Peijun, SONG Changqin, Palynological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48(14):1433-1438.
Peijun Shi, Ping Yan, Yi Yuan, Mark A. Nearing. Wind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4,28(3):366-386.
Shi Peijun, Yuan Yi, He Chunyang, Li Xiaobing, Chen Yunhao. Land Use Pattern Adjustment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Look for Secure Land Use Patter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2004,77(12):866-882.
Shi PJ, Ge Y, Yuan Y, Guo WP.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of flood disasters in metropolitan areas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5,21(4):613-627.
Shi PJ, Shimizu H, Wang JA, Liu LY, Li XY, Fan YD, Yu YJ, Jia HK, Zhao YZ, Wang L, Song Y. Land degradation and blown-sand disaster in China. PLA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HANGE, 2005:261-269.
Peijun Shi,Yi Yuan,Jing Zheng et al. The effect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in Shenzhen region,China. CATENA, 2007(69)31-35.
Peijun Shi, Weihua Fang, Jing Liu, Meiqin Zhou, Fei He et al. Research on Earth-Surfa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Process and Dynamics of Human-Earth System: Case Study on the Geographic Belt Transect from Shenzhe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Bayanhaote in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of Chin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08,1(14):1-11.
獎勵成果
2012. 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中國測繪學會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銀獎
2010. 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 中國測繪學會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金獎
2010. 汶川地震災害專題製圖工程研究與應用.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 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及其生態響應機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9. 災害風險科學學科建設與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9. 災害風險科學學科建設與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
2006. 近地表風沙活動規律研究.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基礎類)二等獎
2004. 區域自然災害系統研究.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4. 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 中國測繪學會優秀地圖作品一等獎
2003. 中國生態資產測量技術體系. 中國測繪學會測繪科技三等獎
2003. 中國區域地理教學與改革.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7. 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試點試驗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 深圳市南山區環境管理信息系統. 深圳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 深圳市南山區環境管理信息系統. 國家環境保護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專題研究. 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 黃河流域環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律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994. 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試點試驗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 黃河流域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與土地生產力開發信息系統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專題研究. 國家土地局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3
1993. “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編製和農村災害保險技術試驗研究.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科技一等獎
1993. 晚更新世以來環境演變及其影響評價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 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 陝西省佳縣經濟發展系統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 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9. 應用遙感技術編製內蒙古自治區土壤地侵蝕圖.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 遙感在內蒙古草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地貌,土地利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 遙感在內蒙古草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地貌,土地利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名稱
2012年國際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學會年會傑出貢獻獎
2009年第一屆“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2008年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04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1998年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獎勵
1997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人選
1992年第二屆中國青年科學技術獎(中國科協)
1992年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獎勵(國務院學位辦,國家教委)
1991年首屆青年地理學獎(中國地理學會)
1989年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
2021年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人物簡介


史培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家,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研究專家,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減災委科技委副主任。現任青海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教授課程


災害風險科學(研究生)

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研究項目(973)項目: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防禦適應性範式(2012-2016) (首席科學家);
2,2013年:主持地表過程模型與模擬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一期)(2014-2016);
3,主持國家重點科技專項項目:“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模型與模式研究”式(2016-2021 )(首席科學家);
4,主持國家外專引智計劃(111)項目二期(2012-2017):災害風險科學;
5,主持國家科學自然基金項目: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東段土地利用與土壤風水複合侵蝕(課題負責人)(2013.01-2016.12);

著作論文


1,史培軍主編,2003,《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中、英文對照版)》 ,科學出版社
2,Peijun Shi, Ping Yan, Yi Yuan, Mark A. Nearing. Wind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4,28(3):366-386.
3,史培軍主編,2011,《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中、英文對照版)》,科學出版社
4,史培軍孫劭,汪明,李寧,王靜愛,金贇贇,顧孝天,尹衛霞. 中國氣候變化區劃(1961~2010年)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2014,44(10):2294-2306.
5,Shi PJ,Karsperson R (Chief Editor), 2015,World Atlas of Nature Disaster Risk, Springer & BNU Press,Beij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