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高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鄂爾多斯市境內
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帳。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寢移至此處,蒙古族游牧部落號鄂爾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鄂爾多斯高原,地處就在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的懷抱里,東南、西與晉、陝、寧接壤,北與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包頭市隔河相望。3.5萬年前,鄂爾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就坐落在鄂爾多斯中部的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黃河畔的桌子山,海拔2149米。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微傾,起伏和緩。
值得了解:這個高原原來是對相關群山和盆地的統稱,主體區域現在地質學界已經稱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從絕對高度看,是高原,而從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
鄂爾多斯高原(Eerduosigaoyuan, Ordos Plateau)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鄂爾多斯市境內。就在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的懷抱里。黃河的流向急劇轉折,三面環繞,形成一個大弓形,習慣上叫它黃河灣,為廣義的內蒙古高原的南部。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帳。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寢移至此處,蒙古族游牧部落號鄂爾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為廣義的內蒙古高原的南部。
鄂爾多斯高原的南方就是黃土高原。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高原。西、北、東三面有黃河環繞,南以長城與黃土高原相隔,面積13萬平方公里。地當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海拔1,000~1,300米。西部地勢較高,桌子山海拔2,149米,北部為庫布齊沙漠,中部為草原並夾有鹽鹼湖沼,南部為毛烏素沙地。因沙丘不斷南移,已在長城沿線營造防護林帶。
值得了解:這個高原原來是對相關群山和盆地的統稱,主體區域現在地質學界已經稱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從絕對高度看,是高原,而從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
![鄂爾多斯高原風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7/m870c809df40666785d04eaf624717745.jpg)
鄂爾多斯高原風景
鄂爾多斯高原,地處黃河萬里長城的懷抱之中(即三面為黃河環繞,一面為萬里長城),東南、西與晉、陝、寧接壤,北與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包頭市隔河相望。3.5萬年前,鄂爾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就坐落在鄂爾多斯中部的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
鄂爾多斯高原歷史上是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聚居地域,其範圍為黃河河灣的長城以北地域。一般指內蒙古陰山以南部分,它的西、北、東三面為黃河所圍繞,南部與陝北和寧夏黃土高原接壤,北緯37°20′~40°50′,東經106°24′~111°28′。鄂爾多斯高原的鄂爾多斯市東部是蒙古族、漢族混居的區域,西部為蒙古族分佈區,南部以漢族為主,西南部為蒙古族、回族混居區域。境內主要城市為陝北的榆林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區和西部的礦業城市烏海市。
![鄂爾多斯高原地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4/m44cbb1574a84c6e914b4384330a2748a.jpg)
鄂爾多斯高原地圖
![鄂爾多斯高原風景2](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9/mb92d983161f0e4d9dab4ae37627c7943.jpg)
鄂爾多斯高原風景2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b/m0bc2b91245e73e680c04c20674662193.jpg)
鄂爾多斯高原
①中西部乾燥剝蝕砂質高地。
②東南部多湖和沙丘分佈的凹地平原──毛烏素沙地。
③北部黃河階地庫布齊沙帶。
④西部桌子山。
⑤東部溝谷底薄覆黃土丘陵區。
高原位於溫帶季風區西緣,年平均氣溫6~8℃,1月份平均氣溫-14~-8℃,7月份平均氣溫22 ~24℃,年均降水量150~500毫米,集中於7~9月,降水變率大,自東南向西北愈趨乾旱,降水自東南緣450~520毫米,依次下降到西北緣的150毫米以下,乾燥度由4.0增至16.0。風向除西南部全年以偏西風為主外,冬天以西北風為主,夏天以東南風和西南風為主。無霜期130~170天,10℃以上活動積溫2500~3200℃。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旅遊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0/ma0d4c0c6aec169c9d9440600048aa627.jpg)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旅遊地
天下第一松(油松王)挺拔於准格爾域西,獨雄聳於瘠土僻壤之上,其枝曲嵌盤屈,突怒偃蹇,爭為奇狀;抉疏垂蔭,四季皆然。若是風起,聲壯如濤,聲聞數里。據中國林科院測定,樹齡910多年,高25米,為中國油松之最,遂稱王。
大松形同傘蓋,撐舉於丘陵溝壑間,樹榦或直,或曲,或蜷,或伏,或彎,或側,千姿百態,殆不可述,一樹翠葉,鏗鏘之聲錚錚若鐵,從東西南北四面觀看,移步換形,嘆為觀止。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風土人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9/m69f04e1399873b68b1c467cd4dcb99f4.jpg)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風土人情
高原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煤炭遍布各地月儲量巨大,有煤海之稱。高原面積80%的地下埋藏煤炭,儲量達1050億噸。東勝煤田和准格爾煤田正進行大規模建設。西部鹽、鹼湖分佈廣泛,盛產鹼、鹽、芒硝、石膏等化工資源。
在乾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發現特大地下水源。光能資源豐富,積溫高,晝夜溫差大,是中國日照豐富的地區之一。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雕像](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5/me50c038333dc73aace84408c4589f174.jpg)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雕像
高原分佈有大面積流沙和沖溝侵蝕地面及灘地。風沙為害、水土流失、灌溉灘地鹽漬化,對本區農業生產很有影響。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6/m96c5b1bdf97320490c9493a6c7652ad8.jpg)
鄂爾多斯高原
美國西部有個德克薩斯,中國西部有個鄂爾多斯。來自大洋彼岸的考古學者們發現,鄂爾多斯的歷史要比德克薩斯古老得多、悠久的多。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恐龍腳印化石群與"河套人"發祥地,會把你帶入曠古久遠的境界里。一條歷經幾千年風雨的秦直道南北穿越鄂爾多斯,從這裡,橫掃六合的秦皇戰車走過去,鐵馬金戈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走過去,還有王昭君、酈道元、司馬遷,都從這裡走過去,走過去……
拜謁成吉思汗陵寢,仰視一代天驕的形象,再賞獨具蒙古族特色的鄂爾多斯婚禮儀式表演,品嘗元代宮廷宴--詐瑪宴的美味,會使你體驗出馬背民族的精神特質和鄂爾多斯獨特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蠻漢調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6/m36da019c3d7fc429e944b8589ce1768b.jpg)
鄂爾多斯高原
一首蠻漢調唱道:“准格爾是晉陝蒙的三交界,蠻漢調是蒙漢人民的牽魂線。”此語唱出了蠻漢調產生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不同的地域鑄造了不同的民族,產生不同的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形態又展示了不同的心理性格和民族精神。有價值的地域文化大都是經歷百年甚至數千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才傳承下來的,這些文化大都體現了民眾生活、勞動、習俗、信仰等方面的審美情趣。千百年來,鄂爾多斯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域文化,並且以其特有的功能與價值,豐富和發展著各種門類的藝術。蠻漢調就是鄂爾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的一個寵兒。
鄂爾多斯牧區蒙古族的主食是奶食、肉食和糧食。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直譯為“白色的食品”,含有純潔、吉祥的意思。
奶食分食品和飲料兩種。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酪蛋子。白酥油:把鮮羊奶或鮮牛奶裝進瓷罐里發酵為酸奶后、用杵桿上萬次左右,即可從酸奶里分離出糊狀的白酥油。好年景時,牛羊肥壯,鮮奶質量也高,百公斤鮮奶可提煉白酥油五、六公斤。提煉酥油是一項最繁重的體力勞動,很多牧民用分離器代替。
黃酥油: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黃酥油,一般只得五成。黃酥油是鄂爾多斯的特產,味道純香,營養價值極高,是奶食中的精品。
奶皮子:鮮奶煮熬六、七小時后,表面即成一層皮,用筷子桃起;通風處陰乾為奶皮子。
酪蛋子:將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經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擠出酸水,再製作成碎塊狀或麵條狀,晾乾,即成酪蛋子。酪蛋於質硬,味酸,泡奶茶炒米吃,咀嚼時酸中帶有香味。
奶食品中的飲料主要有鮮奶、奶茶、卧奶子和奶酒等。
一日三餐,牧民早、午都喝茶。奶茶配以酥油、酪蛋子、炒米、紅糖和“寶高熱蘇格”(烙或油炸的麵食品的通稱,如月餅等),或者中年再加熟冷羊肉,吃來昧美無比。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4/me40500ceae9dc35a1754100910a9c1a8.jpg)
鄂爾多斯高原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5/m05f0b2eb7fa2d1ca501476d0bff5e03c.jpg)
鄂爾多斯高原
手扒肉是牧民常吃的飯食。吃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塊(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大火煮至紅肉變色即可食之。手扒肉,鮮美鮮嫩,不油不膩,容易消化。
羊背子是蒙古族人民最佳美的盛宴。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設全羊名為烏查之宴“,說明此宴已有悠久的歷史。擺羊背子漢族同志又稱其為烏查)是把全羊卸為七大件(除去胸叉),然後白水加鹽,煮熟而食。放羊背干極為隆重,只有祭把婚嫁喜事和老人過壽,或親朋貴客到來,牧家才擺這種宴席。
鄂爾多斯蒙古族食用的糧食主要有糜子米、白面、炒米和大米。吃過羊肉,在肉湯里煮麵條,或用酸奶熬稀粥;油炸肉餡餅、牛羊肉餃子等,是喜食的面製品。
蒙古族不吃馬肉,這種習慣的形成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在世時原本也吃馬肉,汗崩后,元世祖忽必烈昭令以馬肉祭典,所以馬肉即為後人所忌食。另一種說法是,黃教傳入,其教義視馬為“天駒”,食之有罪。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聚古族在生產和生活中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感情至深,不忍食之。
牧民過去也不餵豬,不養雞,不吃豬肉、雞肉和雞蛋,其原因也有種種說法,但比較切合實際的說法,這是由於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之不便,加之豬隨地拉屎拉尿,有礙衛生,牲畜不慎吃了雞毛易得咳喘病。世界十大高原(海拔)
名稱 | 平均海拔(米) | 面積(萬平方公里) |
青藏高原 | 4500 | 250 |
帕米爾高原 | 4000 | 10 |
玻利維亞高原 | 3800 | 35 |
厄瓜多高原 | 3000 | 2 |
南極冰雪高原 | 2500 | 1280 |
衣索比亞高原 | 2200 | 45 |
墨西哥高原 | 2000 | 35 |
雲貴高原 | 2000 | 30 |
亞美尼亞高原 | 2000 | 30 |
格陵蘭冰雪高原 | 1900 | 187 |
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一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一種是地面
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青藏高原;一種是分割高原,如中國的雲貴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陝西黃土高原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
不同高原的類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隨後受侵蝕的歷史。最常見的是構造高原,非洲大部分為這樣一種隆起的大陸塊,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次大陸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樣的地形。規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斷層塊和地壘,它們是沿邊緣斷層系統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鄰斷塊沉降時仍居高處的部分。地壘通常比較大的斷層塊更易分辨。翹起斷塊是個變異,這樣的高原具有一個比較陡的邊和一個徐緩傾斜的地面。
![鄂爾多斯高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a/mea92fa1fcae2f518dde49f7972344995.jpg)
鄂爾多斯高原
其他類型高原由堅固的岩石構成。噴出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許多高原。如︰愛爾蘭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蛇河流域、衣索比亞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一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1968年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舉行,來自非洲高原的運動員,囊括了中長跑和馬拉松的5項冠軍及5項亞軍、2項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後,高原成了世界各國體育界中長跑、馬拉松、競走等耐力項目的訓練“寶地”。
另外高原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高原區水的沸點低於100℃,如用普通飯鍋煮飯,則會夾生。
高差小是高原與山脈的不同之處,儘管其產生方式可以相同。不過,高原地區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蝕
和切割。古老的褶皺山系受到侵蝕之後,隆起成為高原,於是開始再一次經受侵蝕作用。例如︰比利時的亞耳丁、斯堪的那維亞的菲耶爾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系內的阿利根尼-坎伯蘭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徹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幾乎沒有什麼殘餘。這種原始表面是從一致的峰高推斷出來的,所以,對於是否有這樣的侵蝕面存在,已經在地貌學者當中引起了爭論。蘇格蘭高地就是這樣一個地區,那裡已假定有原始侵蝕面,但個別幾個平面是否存在常有爭論。除了對選定侵蝕面提出問題以外,隆起的地區還可能經歷過嚴重的翹曲作用,因而我們無法肯定是先前的一個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結果。
在乾旱和乾旱地區,切割作用常導至形成平板狀地體,尤其是如有堅固的蓋頂岩石存在的話。這就是美國西南部典型的邊疆景色,那裡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蝕成為台地和地垛(較小的平頂山)。由於地勢高,高原常造成其獨有的局部氣候。在盆地和山脈地形中,高度連同周圍大山造成的遮雨效應一起發生作用,產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環境。
中國的主要高原有: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