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1987年創立的自然資源核心期刊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創刊於1987年,是由內蒙古農業大學主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幹旱半乾旱地區研究委員會、內蒙古農業大學主辦的自然資源核心期刊。

據2018年7月《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官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委員會編委有28人。

據2018年7月24日中國知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共出版文獻7112篇、總被下載2299451次、總被引84847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93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278。據2018年7月2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為5769篇,被引量為53254次,下載量為67195次;影響因子為1.49。

辦刊歷史


1987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創刊。
1988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改為季刊。
2003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2007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原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報道內容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以區域性、綜合性、學術性為報道內容。以刊登乾旱區形成、演變及環境特徵、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乾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乾旱地區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理論及技術方面的論文為特色。
主要欄目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主要欄目有乾旱區形成、演變及環境特徵、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乾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乾旱地區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理論及技術方面的論文。
讀者對象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主要面向乾旱、半乾旱地區從事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整治的有關科研單位、大學與行政管理部門。

人員編製

據2018年7月《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官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委員會編委有28人。
編委:丁永建、丁建麗、馬海洲、王乃昂、王明玖、烏蘭圖雅、申元村、史培軍、伍光和、任志遠、朱黨生、米文寶、汪久文、陳發虎、楊太保、楊維西、楊根生、李青豐、李志忠、金海龍、胡春元、南忠仁、趙明、趙景波、曹明明、雷加強、蔡運龍、穆興民。

資源保障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是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幹旱半乾旱區研究委員會主持下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主要面向中國國內外乾旱、半乾旱地區,探討乾旱地區(包括半乾旱地區)的形成、演變與一半特徵,以及各種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的途徑,尤其重視乾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的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8年7月中國知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共出版文獻7112篇。
據2018年7月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為5769篇。

收錄情況

據2018年7月《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官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被中國國內外十餘種權威性檢索系統檢索。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複印報刊資料”(2012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18年7月24日中國知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總被下載2299451次、總被引84847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93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278。
據2018年7月2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被引量為53254次,下載量為67195次;影響因子為1.49,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174種)中排第567名,在環境科學與安全科學(76種)中排第18名。

榮譽表彰

2006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被評為中國農業核心期刊。
2000、2004、2008、2011、2014、2017年,《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獲中文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形象標識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形象標識
圖中文字為該刊的中文名,英文是該刊的英文名。

辦刊宗旨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促進科技發展,活躍學術氣氛,交流學術經驗,繁榮學術研究,及時反映中國國內外乾旱區研究趨勢與動態,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發展與建設提供有益經驗。

現任領導


職稱姓名
主編汪久文
副主編申元村、伍光和、陳發虎、李青豐、胡春元(常務)、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