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圖說
心性圖說
心也而不遺者,體天地萬物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曰:“心無所不包也。
目錄
Xinxingtushuo
《心性圖說》
中國明代理學家、教育家湛若水的主要著作。
《明儒學案》中也有摘錄: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渾然宇宙,其氣同也。心也而不遺者,體天地萬物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發,未發故渾然而不可見。及其發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其中也。中立而和發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歸之者耳。終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無所不貫也。”“何以大圈?”曰:“心無所不包也。”包與貫,實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外,心亦無內外,極言之耳矣。故謂內為本心,而外天地萬物以為心者,小之為心也甚矣。
《心性圖說》
中國明代白族思想家李元陽的哲學著作。是李元陽中年用漢文寫成的,生前沒有刊印,死後收入《中溪家傳匯稿》(又稱《中溪文集》)中。分 4篇:《性成》、《心識說》、《意識說》、《情識說》,共400餘字。后又收入民國三年(1914)刊刻《雲南叢書》中的《李中溪全集》卷十。《心性圖說》是論述性和心、意、情相互關係的著作。它認為,性是人所具有的、不依賴於外物的先天精神。性,“無體象可擬,非思議可及”,並且沒有偏邪錯誤。聖人保持著性不變。性感於外物而為心識,心識又為外物所感,而發生為意識,意識再為外物所蒙蔽則流行為情識。心、意二識都會蒙蔽人的本性,使人離開本性的中正圓明,而情識則更進而使人完全陷於“忘已循物,背覺合塵”的境地,至此,人已離禽獸的狀態不遠。普通人若從心、意、情三識中解脫出來,重歸於性,即“復性”,也可以成為聖賢。“復性”的方法、途徑,就是《大學》所說的“正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