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鱧

一種魚類

線鱧,Channa striata (Bloch, 1793) ,俗稱泰國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鱧亞目鱧科鱧屬的一種魚類。其生命力極強,為強勢物種。體延長而呈棒狀,尾部側扁。頭較大,頭頂平,前部略平扁。口大,端位,下頷略突出,口斜裂;上頜末端達眼睛后緣直下方;上下頜均有銳利牙齒。頭部及體部均被有大小一致之圓鱗;側線平直,在臀鰭起點上方中斷,向下1行或2行鱗片,再沿體側中央向後直走,側線鱗為55-65。背鰭單一,僅具軟條42-45;具腹鰭,但小型;尾鰭圓形。體灰黑色,腹部灰色;體背側有大型黑斑,體腹側延臀鰭基部至尾鰭有黑白交錯之橫紋,在幼魚時更明顯。

體型特徵


線鱧
線鱧
泰國鱧體型巨大,但較同類小盾鱧( Channa micropeltes)稍小,人們也常常將這兩種魚搞混,根據記載,泰國鱧成年體長可達40至60厘米,而最大紀錄為96厘米由台灣釣呆達人。小貂前輩所釣 獲與傳聞的1米僅差4厘米所以傳聞1米的呆是有的。
泰國鱧身體修長,頭大而寬並稍有些鈍,口部與瞳孔大,背鰭以及臀鰭基部長,腹鰭位於腹部,尾鰭稍橢圓形。泰國鱧的體色呈褐綠色或暗黑色,腹部則是灰白色,而背部是灰黑色,魚鰭的顏色均較淺。

分佈


泰國鱧原產於中國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南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泰國和大部分東南亞國家,而泰國鱧被引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台灣和馬達加斯加,以及20世紀被引入夏威夷,並對非原產地國家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
存在:斯里蘭卡。
可能已存在: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瀾滄江、怒江)、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存在不確定:不丹。
引入:韓國、菲律賓、新幾內亞、夏威夷、美國、馬達加斯卡等地。

成長速度


泰國鱧的成長速度極快,一年體長就可達到30厘米以上,並已經可以交配(性成熟),兩年內就可以長至60厘米,已接近70厘米的極限。

棲息環境


泰國鱧耐污力可是強的有名,從一般河川中下流域、湖泊、池塘以及水庫等流域,甚至到受嚴重污染的下水道、排水溝都有他的蹤跡。而當初引進泰國鱧的原因是食用,但後來因土味腥味太重,失去價值,後來業者放生不當,才使的泰國鱧因沒有天敵,大量繁衍,導致今日後果。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生活習性


線鱧棲息於河流、池塘與溝渠等水生植物雜生和淤泥底質的靜水域或緩流處。能在缺氧或淤泥中生活。常藏身於水草或水底襲擊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成魚會築巢及具護幼習性。主要攝食魚、蛙及蛇,有時還包括誤掉水中的水鳥幼體,對眾多水生生物來說是兇猛的捕食者,但性格基本溫順,對水質要求低,游躍力強,容易受驚,生活於較多水草等遮蔽物的水中。

繁殖方式


約2年達性成熟,繁殖期主要在初夏至盛夏,水溫較高的地區可達全年,於淺水處作巢,雌雄在仔魚孵化后均守巢。雄性在交配過程中將其身體靠近雌性並彎曲,雌性則在釋放卵子後會伴有蛻皮現象。

主要價值


線鱧肉多刺少,是重要淡水經濟魚類之一。易於飼養,能熟悉至撫首之親,是大型水族觀賞魚之一。

物種文化


1967年1月1日,泰國發行了一張以線鱧為圖案的郵票。
1970年1月29日,柬埔寨發行了一張以線鱧為圖案的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