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惶不可終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讀作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出自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歐·亨利《二十年以後》:“一個人在紐約可以墨守成規,過過舒服日子,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終日。”
惶惶,亦作“皇皇”,急躁、慌亂、心神不定的樣子。詞語指心慌意亂,神不守舍,一天也過不下去了,形容擔心害怕到了極點,含貶義。
在句子中作謂語、狀語、定語;形容擔心害怕。
惶惶:也作“皇皇”,恐懼不安的樣子。驚慌恐懼得連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到了極點。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在這桂柳相繼淪陷,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作謂語、狀語、定語;形容擔心害怕
東北抗日游擊隊神出鬼沒,打得鬼子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