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藩

漢語辭彙

徠外藩,指有封地的諸侯王或外部的屏藩或是外國。

詞目


外藩

拼音


wài fān

“藩”字解釋


1、籬笆:藩籬。 《聊齋自志》:而隨風盪墮,竟成藩溷之花。
2.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引證解釋


1、有封地的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
《晉書·禮志上》:“哀帝 以外藩援立。”
《宋史·孝宗紀贊》:“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諛》:“邱 竟以外藩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
2、外部的屏藩。
《三國志·魏志·陳矯傳》:“矯說太祖曰:‘鄙郡雖小,形便之國也,若蒙救援,使為外藩,則吳人銼謀,徐方永安。”
3、外國;藩屬。
《明熹宗實錄》卷三十三:“登州巡撫袁可立上言:‘李琿襲爵外藩已十五年,於茲矣倧即系親派,則該國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豈容倒置。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
清 程恩澤 《粵東雜感》詩:“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卧高樓互市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相關鏈接


外藩原指有封地的諸侯以及諸侯國:起自外藩,入繼大統。可以借指:藩王,藩屬國,朝貢國,就是稱臣的外國。區別於內藩,內藩是曾經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向母國同化的結果,如清朝時的四大藩王等,是國家的一部分。從劉邦開始有了“藩國”這一徠稱呼,漢高祖劉邦設定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即首都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邊遠的地方實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這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兩制”.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就稱做藩國,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像籬笆一樣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被稱為“藩王”,靠近中央的地方被稱作內藩,遠離中央政府的地方被稱作外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