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羅崗的結果 展開

羅崗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羅崗,男,出生於1967年9月,原籍江西贛州,現定居上海,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文化研究。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20世紀中國文學;文化研究。
科研項目
現代“文學”在中國的確——以“文學史”和“文學教育”為中心的考察;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9。
發表論文
羅崗活動
羅崗活動
人和城市:一股新的審美思潮,(載《科學家與文藝思維》)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7
當代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論,《文學評論家》 1991#4
現代派文學的中國接受研究,(載《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新世紀出版社 1991/5
文化·審美·創新——當代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文化背景問《文學評論》 1991#5 ,
月逢十足海天寬,《南陽學刊》 1992#2
論胡適《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文學評論》 1993#4
人生此境——悵想弘一法師,《雨花》 1994#2
邊走邊唱——都市音樂人的精神困境,《上海文化》 1994#3
邊走邊唱——都市音樂人的精神浮沉,《開放時代》 1994#4
微命——潯僧——曼殊和尚,《雨花》 1994#4
眺望內心深處的日落(合作),《鐘山》 1994#6
學會聆聽,《藝術世界》 1994#6
雲在青天水在瓶——仁山居士的功德,《雨花》 1994#9
關於電影的一次對話,《佛山文藝》 1995#12
學人·學問·學風,《文藝理論研究》 1995#1
文學教育與文學史,《今天》 1995#4
歷史中的《學衡》,《二十一世紀》 1995#4
葉兆言——秦淮說書人與“技術作家”,《明報月刊》 1995#5
文學教育與文學史,《上海文化》 1995#5
二馬並馳——知識分子的職業與志業,《東方》 1995#6
記憶與遺忘,《上海文學》 1995#9
幾重山外從頭說,《文藝爭鳴》 1996#1
重複的夢魘,《上海文學》 1996#2
寫史偏多言外意,《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6#3
“自述”之外的聲音,《東方》 1996#3
雅努斯的兩副面孔,《藝術世界》 1996#3
找尋消失的記憶,《當代作家評論》 1996#5
何日江山可定居,《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7#12
穿行在“個人”與“烏托邦”之間,《文藝爭鳴》 1997#3
書寫“當下”:從經驗到文本,《上海文學》 1997#5
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天涯》 1997#7
顧准與韋伯,《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8#12
理論的“傲慢”與“偏見”,《華東師大學報》 1998#5
理想主義的昨天與今天(合作),《山花》 1998#7
從“滷水罐”到“棗木扁擔”,《上海文學》 1999#1
現代小說研究的詩學視域(合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9#1
重建中國“現代文學”的合法性(合作),《文藝理論研究》 1999#1
個人與烏托邦之間,《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9/2/1
理論的“傲慢”與“偏見”,《鐘山》 1999#2
尋求“第三條道路”(合作),《上海文學》 1999#3
誰之公共性,《上海文學》 1999#5
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觀念”,《文學評論》 1999 年青年學者專號
“觀念”的力量,《評論》 2000/1 輯
從晚清到當代,《上海文學》 2000#8
從“晚清”到“當代”,《南方文壇》 2000#6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天涯》 2000#5
現代“文學”在中國的確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1#1
“分期”的意識形態,《華東師大學報》 2001#2
解釋歷史的力量,《開放時代》 2001#5
文學香港:想象城市的一種方式,《二十一世紀》(香港) 2001#6
對整體性危機的文化回應,《視界》第 3 輯
(又載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第 8 期)
文學:實踐與反思,《上海文學》 2001#7
從“滷水罐”到“棗木扁擔”(載《九十年代文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1
何日江山可定居(載《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出版社 2001/2
現代文學、教育體制、知識生產,《湖北大學學報》 2003 # 6
危機時刻的大學精神-重識蔡元培,《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3 # 1
危機時刻的大學精神-重識蔡元培,《 21 世紀》 2003 # 12
在教室里還有“經典”嗎?,《書城》 2003/11
再生與毀滅之地,《書城》 2003/9
性別轉移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3 # 1
*庸俗的“頹廢”,《中華讀書報》 2003/4/16
"主奴結構"與"底層"發聲;《當代作家評論》; 2004-10-1
文化傳統與都市經驗--上海文化研究之反思;《文匯報·學林》; 2004-8-1
面臨雙重困境的選擇;《特區文學》; 2004-8-1
閱讀魯迅的當代意義;《中文自學指導》; 2004-6-1
視覺文化·歷史記憶·中國經驗;《天涯》; 2004-4-1
"被壓迫者"的知識如何可能;《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 2004-3-1
"必讀"與"不必讀";《文匯報》; 2004-2-1
文化傳統與都市經驗;《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4-1-1
翻譯的“主題”與思想的“主體”——文學史與思想史的視角;《文藝理論研究》;2005/04/01
“文學”與“大東亞戰爭”;《讀書》; 2006/07/01
“生命權力”、“文學反抗”與文學的“先鋒性”;《中華讀書報》; 2006/05/01
“現代化”的期待,還是“現代性”的憂思;《差異》; 2006/04/01
“韋伯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問題;《中國比較文學》; 2006/03/01
進入“全球圖景 ' 的瞬間;《文匯報》; 2006/03/01
無法擺脫“黑洞”的思想“宇宙”—《當代知識分子遇到政治》讀後;《21世紀經濟報道》; 2006/02/01
“漲”聲響起來,誰心中明白;《中華讀書報》; 2007-12
“誰”啟“誰”的蒙;《文藝爭鳴》; 2007-12
中國大學的自我主張;《書城》; 2007-11
愛與革命;《文匯報·文藝百家》; 2007-08
空間的生產與空間的轉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7-06
大學精神的重建:中國大學的自我主張;《 21 世紀經濟報道》; 2007-06
山河易如夢山河難入夢;《文匯報》; 2007-04
生命權利、另一種壓迫與“文學的反抗”;《江漢大學學報》; 2007-01
預言與危機—— 重返“人文精神討論”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7-01
《歷史開裂處的個人敘述——城鄉間的女性與當代文學中個人意識的悖論》,《文學評論》 2008 年 第 5 期;
左翼思潮與上海電影文化——以《神女》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08-06。
《“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論汪曾祺的意義》,文學評論,2011-06。
學術專著
生命風景線(合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5/4。
無聲的黃昏(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
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三卷本)(編著),東方出版中心1997。
果園城——蘆焚小說選(編著),珠海出版社 1997。
西風——陳衡哲小說選(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記憶的聲音,學林出版社 1998。
批評空間的開創(編著),東方出版中心 1998。
20世紀中國文學名著(中學生導讀本)散文卷(三卷本)(編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我史——康有為自述(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九十年代思想文選(二卷本)(編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梅光迪文錄(編著),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1。
面具背後,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視覺文化讀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12月。
想象城市的方式;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05/01。
思想文選:2004;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7-1。
張愛玲研究書系;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5-1。
危機時刻的文化想象,江西教育版,2005年12月。
帝國、都市與現代性——知識分子論叢(編),江蘇人民版,2006年1月。
想象城市的方式,江蘇人民版,2006年6月。
麗娃河畔論文學(主編),華東師大版,2006年11月。
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許繼霖合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8月。
譯文
危機時刻的大學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08/01。

教學成就

主講課程
中國現當代文學、晚清小說研究、視覺文化導論、五四思想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