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垵村
福建省紫山鎮后垵村
后垵村為村址,位於丘陵山勢似馬鞍形後部,因人以土地為生活后按村村委會,故去掉“革”改為斜“七”即為垵,路溝村有地名“馬鞍之稱”。
后按村村委會
元代屬惠安縣黃田鋪。明代期間屬惠安縣黃田鋪光德里的十八都。民國30年,屬惠安黃塘鄉后垵保。1949年屬惠安縣社厝第九區、恆德鄉。1958年屬惠安縣東紅人民公社、后垵大隊(包括美仁大隊),美仁大隊於1962年析出。1999年從黃塘鎮析出建鎮,屬紫山鎮后垵村委會。
后垵村位於紫山鎮東南部(東、西、南三面靠山,一面北為後垵溪流,水流黃塘溪)東距縣城7公里,南與黃塘接壤,西蓮黃塘溪流,北距鎮政府1公里。境內有310線與南田線串通、交通便捷。
后垵村行政區域面積為1.8平方公里,全村共665戶,人口2731,全村耕地面積2660畝,林木山地951畝。
1980年前,后垵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為採石、開山的手藝,是靠硬骨頭,故稱“打石王”。2000年後通過改革開放,新農村建設,推動本村社會經濟和各項工作進展,域內各自然村有水泥路串通,商業、石業加工、鞋業、服裝、電子企業、養殖業…等全面發展,特別是服裝、電子企業,跨越鎮、縣、省到全國甚至國外,村貌煥然一新,欣欣向榮。
育才方面:解放前大學生是空白點。1980年,只三個人,如今大學生超過百人,研究生四人,博士2人,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在振興中華大時代的潮流中,不斷湧現出大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國之俊才,為國爭光再創輝煌,2004-2005年被縣評為“先進村”,2006年被縣評為“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村”,2006-2007年被縣評為“模範村”,2007年被縣評為“平安村”,同時評為“先進徵兵工作單位”。
后垵村區域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發展。村裡有商店、鞋業、勞務、石業加工、服裝、電子等行業,村民年收入達6881元,社會總產值達6億元。
域內有后垵小學、幼兒園、村衛生所、后垵老人協會,健身活動場所等文化生活陣地,並有一支腰鼓南音文藝隊,有聲有色的文化生活,活躍后垵。村裡設有四個垃圾圍,配置環保員,及時清除保持清潔衛生。域內還有一支設有巡邏隊,保衛后垵平安,社會和諧。
36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