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日喀則小布達拉宮的結果 展開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桑徠珠孜宗堡:人稱日喀則的小布達拉宮,是西藏城堡建築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它東西向長280米、高92米,佔滿整個日光山頂,既高大峻拔,又典雅俊秀。只是,木石結構的宮堡,因歲月侵蝕和“文革”時期的破壞逐漸損毀,只剩城台的一些斷壁殘垣。

據說是布達拉宮建築樣式的祖版:固始汗推翻藏巴汗噶瑪王朝,迎請五世達賴喇嘛到當時的首府日喀則,他曾住過桑珠孜宗堡最上層(住宿層),固始汗和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採用日喀則舊王宮的木料等,並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為樣板,只是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

地標


作為西藏自治區第二大城市的日喀則,歷史上有兩處宏偉的紀念碑式建築,一處是著名的扎什倫布寺,它是歷世班禪大師駐錫之所,屹立至今,並有增建;另一處,則是鮮為外人所知、卻在當地享有極高聲譽的、山巔宮堡式的桑珠孜宗堡,人稱“小布達拉宮”。
桑珠牧區位於日喀則市的東部,在這裡有一棟像極了“布達拉宮”的建築,高高地坐落在(桑珠孜宗的)宗山之巔,是這座區域一個醒目的標誌。
東西長280米,高92米,共五層,建築面積有1.2萬平方米。
現在是日喀則宗山博物館,可以免費去參觀,裡面主要分為了若干個展館,向遊客介紹了日喀則的歷史及各個縣的文物古迹,平時也會展覽一些書法字畫。裡面收藏了各類藏品4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60多件。
當地人,一些稱它桑珠孜宗堡(正名),一些稱它小布達拉宮(別稱)。
區別:山巔宮堡大體相同,又有差異。網上一些文章混淆了日喀則地區的兩個宗堡:桑珠孜宗堡與江孜縣城的江孜宗堡(江孜古堡),附近有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紀念1903-1904年抗擊英軍。二個宗堡所在山崗大小不同,建築風格有較大差異,江孜宗堡所在山崗大,因此建築群有一些分散。

地理


在古老而繁華的日喀則市區,在雪強路、幫加孔路和江洛康薩路十字路口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建築,很像拉薩的布達拉宮,經詢問得知這便是宗山上的日喀則博物館,也叫桑珠孜宗堡。
一座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傲然聳立在城北的宗山之上,俯視著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的后藏重鎮。
作為山巔城堡式建築群,日喀則博物館的規模和氣勢僅次於布達拉宮,由於酷似布達拉宮,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從遠處看,“小布達拉宮”紅白相間的牆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顯眼,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能看得到它偉岸的“身影”,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它都是日喀則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歷史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桑珠孜宗堡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元順帝欽封的“大司徒”強曲堅贊掌統全藏大權,將藏區劃分為13個大宗,在每個宗修建了一座宮堡式建築,集合寺廟與政府的功能。掌管日喀則地區事務的桑珠孜宗堡,是最後一個建造的,1363年落成,不僅建築技巧純熟,規模也最大最漂亮。宗堡分四層,有房屋300多間。
第四層為生活區。
拉薩的布達拉宮初建於公元7世紀,后毀於火災,其形制風格與今天不同。據說,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作樣板,只是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原因:最上層曾作過五世達賴寢舍(固始汗推翻藏巴汗噶瑪王朝,迎請五世達賴喇嘛到當時的首府日喀則,他曾住過桑珠孜宗堡最上層),他在宮中舉行過(固始汗政權)執政慶典。固始汗拆除噶瑪王朝舊王宮建築(在現在的日喀則市區某地),木料運往拉薩,以擴建大昭寺和修建布達拉宮),將衛、藏地區行政事務託付給達賴喇嘛的第巴管理。

復原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日喀則小布達拉宮
2004年,復原桑珠孜宗堡成為上海第四批援藏計劃的一部分,預算投資3000萬元,是該批援藏項目中單個工程投入最大的重點項目。上海市政府委託同濟大學牽頭進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設計、招標、施工和監理。同濟為此專門成立由校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程研究專家組。長期從事建築歷史、風土建築保護與更新研究的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擔任工程設計負責人。復原性重建應以桑珠孜宗全盛時期的建築風格為主調,適當參照布達拉宮等“山巔宮堡式”建築群的典型特徵
2007年5月,投資總額已達4800萬元的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一期竣工,不少年長的藏民對著它焚香祝禱:“簡直驚呆了——太像了,連窗洞都和當年一模一樣呢!”

結構


宗堡在台基型建築(山頂堡壘一般都有此特徵)之上建四層房屋,有房屋300多間。最上層為生活區;第三層供奉佛像及宗教用品,曾收藏全套《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下面兩層,設有宗政府辦事機構、衛隊和司法機關、牢獄、倉庫等。
顏色上,大部分是白色,中間用紅色。
上面沒安金頂,很古樸。因為它在當地主要不是宗教建築(江孜古堡也是如此),而主要作為宗教建築的山頂堡壘如後來的布達拉宮、贊丹寺、孝登寺等有金頂,顯得華麗。

風格影響


桑珠孜宗堡稱得上西藏城堡建築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宏偉、多功能又安全,作為很古建築樣式(它又是參照江孜古堡),影響了多個山巔宮堡的建築,成為一種風格,就如中國著名的寶塔式建築風格、西方著名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等等一樣。
拉薩的布達拉宮初建於公元7世紀,后毀於火災,其形制風格與存世建築不同。據說,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作樣板,只是(後來的幾代達賴)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 。
這個據說是否成立?論先後關係及當時西藏首府的遷移是如此。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瑪噶舉派的藏巴汗噶瑪王國(首都在日喀則),曾請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住過宗堡的最上層,而且固始汗摧毀舊王宮,把其建材運往拉薩去修建布達拉宮和擴建大昭寺,把首府步步遷到拉薩(他軍事坐鎮日喀則,讓長子軍事坐鎮拉薩,讓達賴及其總管執政政府),因此,日喀則——拉薩的遷都過程難免有影響。另外,後期宗堡(又如江孜宗堡即江孜古堡)的建築樣式是高原環境長期比較選擇的優秀結果,其優秀特質對於附近後來的其它宮堡的建築難免有影響。
清朝徠康乾時代,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的普陀宗乘之廟(乾隆年間)也是如此。
那曲地區索縣的贊丹寺,這座格魯派寺廟坐落於雅拉多山西側雅拉鄉(現索縣縣城邊緣),參考布達拉宮樣子建造,下面幾層建築的窗子明顯,有自己特色(不是所謂圖紙被風雪蠶食而已經不能辨認,區別那麼大,憑記憶也會了解的)。
辨別:
天津市所謂“小布達拉宮”位於靈山佛文化景區,前身是“靈岩寺”(后改名極樂寺),創建於金明昌年間,明萬曆八年重修,是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寺院。與布達拉宮風格一半相同,一半不同。
臨汾市洪洞縣青龍觀玄帝宮在山岩上,下面部分也類似布達拉宮的下面部分。創建於七世紀二十年代的唐代開國初年。廟觀建築共6層,依山而建,層層重疊,洞中藏洞,蔚為壯觀。臨汾古歷山建築群有點像它,長治市平順縣岳家寨坐落於懸崖峭壁上,隨地形高低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也有點像它。

專家介紹


博物館負責人張勇介紹:“‘小布達拉宮’歷史悠久,正式名稱叫日喀則博物館。其實,它的真實名稱為桑珠孜宗堡,建於1360年,既是寺廟也是舊西藏的執政機關,在歷史上曾發揮重要的作用。14世紀至15世紀,統治西藏的乃東王朝共修建了13個宗堡,桑珠孜宗堡是最後一個,因此建築技巧更為純熟,規模也最大最漂亮。”
關於桑珠孜宗堡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日喀則有一位喇嘛,到拉薩求經拜佛,看到高大雄偉的布達拉宮,艷羨不已,想在日喀則建一座與布達拉宮一模一樣的宮殿。當時,他身上沒有紙和筆,就在旁邊的菜地里拔了一顆白蘿蔔,在蘿蔔上刻下了布達拉宮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裝在袋子里。當他風塵僕僕地回到日喀則,打開袋子看見蘿蔔已經變蔫、變小了,刻在蘿蔔上的宮殿也不是原來的樣子,於是就按蘿蔔上的樣子建了一座宮殿,這就是桑珠孜宗堡。
傳說畢竟是傳說,實際上桑珠孜宗堡的修建比布達拉宮在清初的擴建還要早300多年,所以不存在抄襲誰。但傳說卻給桑珠孜宗堡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對它充滿了嚮往。
曾經,古堡遭到過破壞和廢棄。“小布達拉宮”邊上的殘垣斷壁如今仍清晰可見,合(2張)可以看到現在的建築面積沒有以前大。鑒於宗堡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文物保護的必要性,上海援藏工作組經過反覆論證后投入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宗堡進行了恢復重建,讓它重現昔日的雄姿,現在更名為日喀則博物館。
博物館共五層,有120多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目前,館內有各類藏品4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60多件,包括佛像、唐卡、經書、瓷器、陶器和民俗類文物。館內有平台、展廳、庫房和辦公室等較為完備的設施。
張勇介紹,館內現有《藏寶遺珍》文物展、后藏服飾展、日喀則十八縣區特色歷史文化展三個固定展覽區和庄學本藏地攝影展、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圖片展等臨時展覽區,參展面積54972平方米 。
有的說:拉薩的布達拉宮初建於公元7世紀,后毀於火災,其形制風格與今天不同。據說,五世達賴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作樣板(桑珠孜宗堡最上層曾作過五世達賴寢舍),只是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 。
桑珠孜宗堡現在是日喀則宗山博物館,可以上去參觀的,每周三至周日開放,下午五點鐘閉館。
小布宮像是一個觀景台,可以俯瞰日喀則市區的景象,市區不大,一下就可以看到郊區的盡頭,宗山腳下的這些房子,都還是一層的,保留著藏式的風格,市區的高樓也不多,相對於拉薩的快速發展,日喀則還是保留著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