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虎魚科

蝦虎魚科

鰕鯱魚科,Gobiidae,即指魚類分類學鱸形目中的一個科(Gobiidae),又作蝦虎魚科。它是魚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種超過2000種。絕大多數體型細小,一般短於10厘米。

簡介


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動物要數侏儒蝦虎魚(Trimmatom nanus)和矮蝦虎魚屬(Pandaka)也屬蝦虎魚科,它們長大后也短於1厘米。體型較大的蝦虎魚有擬蝦虎魚(Gobioides)的種類,體長可達30厘米。儘管蝦虎魚本身不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但它們卻是許多經濟魚類(如鱈魚、黑線鱈、黑鱸和比目魚等)的重要食糧。有些蝦虎魚還是很受水族館歡迎的種類,如短蝦虎魚屬(Brachygobius)的種類等。蝦虎魚類最突出的形態特徵就是其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狀,該吸盤的功能與鮣的背鰭吸盤和圓鰭魚科的腹鰭吸盤類似,經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蝦虎魚以吸盤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們也很樂意吸在魚缸的玻璃上。蝦虎魚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包括潮間帶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紅樹林濕地和鹽沼地。只有少數種類可完全適應於淡水環境,當中包括亞洲河流中的吻蝦虎魚屬(Rhinogobius)、澳洲沙漠的雷蝦虎魚(Redigobius)及歐洲的淡水蝦虎魚(Padagobius martensii)。

分類


主條目:蝦虎魚科分類表
本科下分5個亞科242屬:
近盲蝦虎魚亞科(Amblyopinae):如鰻蝦虎類(Taenioides)、狼牙蝦虎魚類(Odontamblyopus)。俗稱“奶魚”。背鰭和臀鰭與尾鰭相連,前後背鰭有鰭膜相連;穴居,體長呈鰻形,體色粉紅至紫色,眼退化或消失。
蝦虎魚亞科(Gobiinae)
擬蝦虎魚亞科(Gobionellinae)
背眼蝦虎魚亞科(Oxudercinae):如彈塗魚類。中國過去稱此亞科為“彈塗魚科(Periophthalmidae)”,與蝦虎魚科並列歸入蝦虎魚亞目當中。現已併入蝦虎魚科作為一亞科。胸鰭基底發達成臂狀,在陸上充當行動器官。眼背位,靠近,突出,下眼瞼發達。下頜牙僅一排。
雙盤蝦虎魚亞科(Sicydiinae)
蝦虎魚類由於非主流經濟魚類,因此受人們關注不及其它的大型魚類。也由於其多樣性極為豐富、某些種屬間形態相近,鑒別難度大,因此對於其分類,尤其是屬內及屬間分類尚存在一些爭議。本科魚類估計尚有不少未被描述和定名的物種有待人們發現。(詳見蝦虎魚科分類表)

動物學史


蝦虎魚科
蝦虎魚科
在杜父魚和其他潮間帶生物出沒的地方,也能發現蝦虎魚科的魚類的身影。蝦虎魚科是世界上魚類最大的一科,包括大約2100種不同的魚。它們的分佈遍及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的沿岸水域。這類魚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中最多,但在亞寒帶的西伯利亞溪流中,也發現有蝦虎魚在生活。
蝦虎魚科的魚類一般通稱蝦虎魚,是一類體形修長的小魚—成年魚的長度為2.5-50厘米。蝦虎魚鱗片細小,背上長著兩枚背鰭。第一枚上面有8條彈性鰭條,第二枚則是沒有鰭條的柔軟背鰭。有些魚種顏色鮮明,有些則是土褐色或者棕色的保護色像多數潮間帶魚類一樣,蝦虎魚長著鈍圓形的腦袋和大大的眼睛。它們的腹鰭並成了一體,形成了一種像吸盤一樣的結構。當狂風巨浪襲來的時候,蝦虎魚就能依靠這個結構,緊緊吸附在岩石或者其他同定的東西的表面上不被沖走。
雄性蝦虎魚負責為雌魚準備巢穴,以便產卵。當卵被產下並受精以後,雄魚就開始守護著這些受精卵。蝦虎魚的食物非常廣泛,包括甲殼類,軟體類、蠕蟲、海綿動物、小魚以及其他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卵。蝦虎魚也是一類很“沒出息”的魚,因為它們很少遠遊,幾乎從不離家太遠。
在潮汐池中棲息著很多種蝦虎魚,但最多的還是一種叫“尋常蝦虎魚”的小魚。這種魚體形很小,長大成熟時,體長不過6厘米多一點,顏色跟沙子差不多,所以在潮汐池底部很容易隱蔽。管是在英國沿岸,還是南至葡萄牙,北至挪威的廣闊海域,都有這種魚在生活。在交配季節,雌魚可以多次產卵,卵有一層外殼包著,可以免受傷害。雄魚負責守衛這些卵,持續11-14天,直到卵孵化出幼魚。尋常蝦虎魚的壽命只有短短的15個月,但它們在這15個月里卻一直十分活躍。尋常蝦虎魚以小型甲殼類和蠕蟲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