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山組

扎尕山組

扎尕山組由四川地質局第二區測隊於1975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四川松潘縣西南的扎尕山,該組由碳酸鹽岩碎屑岩組成。

命名


四川地質局第二區測隊1975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四川松潘縣西南的扎尕山。

沿革


1961年四川地質局第二區測隊以四川理縣雜谷腦剖面為模式,將四川西部層位相當於中三疊統安尼階至拉丁階的一套變質砂岩夾板岩命名為雜谷腦組。1975年該區測隊又以四川松潘西南的扎尕山剖面為模式,將層位與雜谷腦組下段相當的地層命名為扎尕山組。1987年饒榮標等鑒於在雜谷腦組下段發現了Daonella lommeli等標準的中三疊世拉丁期化石,遂將其分出亦稱扎尕山組,時限為中三疊世安尼期至拉丁期。本典沿用此涵義。

特徵


由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成,下部主要是黃灰色薄層泥質灰岩與灰綠色、紫紅色板岩呈頻繁的韻律層,厚35.4 m;中部為灰色中厚層緻密石灰岩,富含海百合類Traumatocrinus sp.,往往密集成礁灰岩,厚299 m;上部為灰色鈣質石英砂岩、板岩與薄層或透鏡狀結晶灰岩組成複雜的韻律層,厚702 m。底部、頂部均以假整合面與下伏日拉溝組及上覆雜谷腦組接觸。所含化石有雙殼類、腕足類、海百合類、腹足類牙形石,重要的代表有雙殼類Daonella lommeli, D.tyrolensis;牙形石Neogondolella excelsa, N.polygnathiformis, N.mombergensis及海百合類Traumatocrinus sp.等。代表長期剝蝕之後的海侵沉積。該組下部厚薄不均,20~70 m不等。中、上部在區域上有一定的差異,相變明顯,大致以阿壩黑水一線為界,北部主要是灰岩?碎屑岩型,以松潘扎尕山和達波俄剖面為代表,厚435~1350 m;南部主要是碎屑岩夾灰岩型,以壤塘阿爾瑪通及爐霍侏倭剖面為代表,厚365~2760 m。化石主要發現於灰岩?碎屑岩型地層中。在松潘卓尼、大龍溝腦、牟尼溝腦、納賽塘等地可見該組超覆在中二疊統三道橋組之上。

備註


1972年四川地質局第一區測隊將與扎尕山組層位及分佈大致相同的地層命名為馬鞍梁組(下部)和杉木坪子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