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
牙形石
牙形石由薄片狀的磷酸鈣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一般為0.3-2.0毫米。
牙形石
牙形石
1、錐型分子
基本上為圓錐形單位,由基部和齒錐兩部分組成。為了描述,需對錐形分子定向,主齒的尖頂向上,基部的上緣近乎水平,通過齒頂、基部上緣和基部下緣有一個假象平面,這個假象平面與主齒有兩條交線,凹的那條交線為後緣,而凸的那條交線為前緣,假想平面的二側對稱為側面,往往不對稱,凸的一側為外側;凹的一側為內側。主齒尖頂所在的未知為口面。相反一面為反口面。
牙形石
又稱齒棒狀分子,這種分子至少在基部的側面或基部邊緣的一面從主齒的側方、前方或後方伸出一個齒突或稱齒棒,齒突上具細齒,每個分支分子都具有二個基本部分,基部和主齒。分枝型分子的定向同錐型分子。根據齒突的數目及齒突生長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可分為:翼狀分枝型分子,三角狀分枝型分子,雙扭狀分枝型分子,雙羽狀分枝型分子,鋤狀分枝型分子,四枝狀分枝型分子。
3、耙型分子
缺失典型的分枝型分子所具有的齒突,基本上是一種錐型分子,但在主齒后緣常具有一個至數個細齒,而有別於錐型分子。
牙形石
又稱齒片狀和齒台狀分子。主齒位於基腔尖頂之上,從主齒伸出1-4個以上的齒突。根據一級齒突數目及排列方式可分為:星射狀梳型分子、三突狀梳型分子、梳狀梳型分子、角狀梳型分子、片狀梳型分子。此外根據附著面的性質,又可將每種類型的梳型分子分為二種不同的形態類型:舟形、台形。其定向基本上同錐型分子,細窄的一端為前端,主齒和基腔位於後方。
內部構造
內部構造一般由薄層,白色物質和基底充填三部分組成。前二者構成牙形石分子本體,加上基底填充組成一個全牙形石分子,但基底填充容易從牙形石本體脫落,不易保存為化石。
牙形石
硬度:摩氏硬度3-5
相對密度:2.84-3.10
熔度:熔化困難
折射率:1.595-1.612
雙折射:0到微弱,0.000-0.003
結晶度:有微晶組成
化學性質
牙形石
牙形石動物門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牙形石綱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副牙形石目 Paraconodnntida Muller,1962。目下分兩個超科雙脊牙形石超科和費氏牙形石超科
牙形石目 Conodontophorida Eichenberg。目下分9個超科
另外將一寫位置尚未研究清楚的歸在一起,建立起一個未知的超科。
牙形石
生態模式: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生態模式或假設解釋古生代和三疊紀海洋中牙形石的分佈。
1、G.Seddon和W.Sweet(1971)提出的深度分層模式。他們先假定牙形石動物是浮遊的,然後對橫向分佈中的不連續現象提出解釋。他們認為當牙形石生活時,不同牙形石棲息在不同的水層中。
2、C.Barnes和L.Fahraeus(1975)提出橫向分導模式。她們認為大多數牙形石是底棲或浮遊,少數是真正的浮遊類型。這些浮遊類型有極廣泛的地理分佈,而且在不同的岩相類型中均可分佈。
溫度和鹽度對牙形石的分佈的均有影響,其骨骼分子形態或表面微形態的變化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