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村

雲南省普洱景谷縣景谷鄉響水村民委員會

該行政村隸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景谷鄉,地處景谷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 彈石路,交通方便,距景谷縣48公里。東鄰文東村,南鄰雲盤村,西鄰民樂鎮,北鄰鎮源縣。轄老潘田、亮山、新村等1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360戶,有鄉村人口1514人,其中農業人口1514人,勞動力92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90人。全村國土面積40.27平方公里,海拔1320.00米,年平均氣溫20.10 ℃,年降水量1588.30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70畝,人均耕地1.3畝,林地58722.00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60戶通自來水,有359戶通電,有1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9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8戶。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6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8輛,摩托車31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18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48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1萬元,佔總收入的26.9%;畜牧業收入94萬元,佔總收入的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24頭,肉羊2頭);漁業收入6萬元,佔總收入的1.6%;林業收入198萬元,佔總收入的29.5%;第二、三產業收入177萬元,佔總收入的26.3%;工資性收入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松脂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人(占勞動力的3.8%),在省內務工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60戶,全村人口1514人,其中男性794人,女性720人。其中農業人口1514人,勞動力92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169人,傣族5人,彝族340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75人,參合率 84.2%;享受低保11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77畝,有固定資產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資產負債情況、集體收益及收益分配情況、村委會值班人員及工作動態、政府聯繫領導及村委會人員分工情況等。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校1所,校舍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88人,中學生就讀於鄉中學,距離鄉中學6.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0人,其中小學生102人,中學生4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處於高寒山區,交通不便,糧食產量低,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水平低。部分自然村的道路不完善,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擁有較好的林地優勢,可以發展經濟林果、藥材種植等,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基層組織


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人,少數民族黨員11人,其中男黨員29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由李啟安書記、杜坤主任、李啟貴副主任等組成,下設老潘田、會勤、亮山等11個自然村。
該村2004年,在護林防火工作中被評先進集體;2005年,松脂生產工作成績顯著,被評先進集體。

人文地理


響水村民委員會隸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景谷鄉,地處景谷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6.00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 彈石路,交通方便,距景谷縣48公里。東鄰文東村,南鄰雲盤村,西鄰民樂鎮,北鄰鎮源縣。轄老潘田、亮山、新村等1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360戶,有鄉村人口151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169人,彝族340人,傣族5人。村境內有美麗的景谷河水庫,距離鄉政府6公里,始建於1982年,於1991年開始蓄水使用,水庫匯水面積322平方公里,庫容5670萬立方米。庫區天然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生態植被豐富,地形起伏多變,小道縱橫,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森林科目齊、種類多,形式千姿百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庫區內島嶼眾多,是人們休閑渡假、領略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
近幾年來隨著文聯村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群眾經常組織打陀螺、跳笙等民間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