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鄉
位於景谷縣城以北
景谷鄉位於景谷縣城以北,距縣城41公里,東與鳳山鄉接壤,南與威遠鎮相連,西與民樂鎮接壤,北與鎮沅縣振泰鄉毗鄰。全鄉國土面積263.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280米,最高海拔2227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景谷鄉常住人口為13692人。
日照夏秋多,冬春少,年均氣溫20.1℃,屬於中亞熱帶、亞熱帶氣候;年均降雨量1588.3毫米;土壤多為赤紅壤、沙壤土等,盛產茶葉,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蔬菜、烤煙、油菜、馬鈴薯、經濟林果等。
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17085人,其中農業人口16145人,佔總人口的95%。人口密度為64人/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傣、哈尼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1910人,佔總人口的11%。景谷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全鄉總耕地面積:17170畝,其中水田:13432畝,旱地:3738畝。
鄉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4%,有於清代修建於山頂巨石之上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道教聖地大石寺、數百年歷史的古茶樹林園及風光旖旎的景谷河水庫。
茶馬古道重鎮
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思茅設立總茶店,此後思茅就成為了普洱茶的集散之地。100多年前,當景谷鄉人紀襄廷為改變家鄉貧窮面貌而推廣茶葉種植種下第一棵茶
古石斗
景谷河兩岸的茶葉可以大規模採摘之後,民國元年(1912)紀襄廷與本家紀仁壽在小景谷街創辦了“恆豐源”茶莊,並在昆明南正街設立分號,銷售普洱茶。“恆豐源”茶莊依託景谷河兩岸茶園出產的優質普洱茶,生意日益紅火。繼“恆豐源”茶莊后,經營茶葉生意的茶莊在景谷
滿山綠茶
從紀襄廷為改變鄉鄰貧窮落後面貌而種下第一棵茶至今,10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的景谷鄉家家戶戶種茶、經營茶,靠茶致富,李記谷庄、昌泰恆豐源、馨茗等現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廠出現在小景谷街上。景谷鄉在歲月中經歷了跌宕起伏,恆豐源、美利康、振興祥、董家茶鋪等茶號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永遠不變的是景谷鄉茶葉“香高味醇品質佳”的美譽,景谷鄉茶葉仍然繼續著其“衣食萬姓”的不朽傳奇。舊時可通川藏的古道、連接古道的古橋,如今在景谷鄉的崇山峻岭間時隱時現,而紀家村后的紀襄廷墓旁,大片茶樹也陪伴著這個“純孝性成”的紀相公,微風吹過,嬌翠欲滴的茶葉迎風搖擺,空氣種瀰漫著茶香,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紀襄廷躬耕茶葉的光緒年間。
景谷鄉地處景谷縣北部,位於景谷河上游,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1公里
紀襄廷之墓
景谷鄉境內美麗的無量湖水庫,距離鄉集鎮5公里,始建於1982年,於199
碑刻
鄉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茶葉資源、石材資源等,全鄉地形
水庫風光
景谷鄉四季氣溫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5度。景谷鄉有著悠久的種植、生產及經營茶葉的歷史。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中毒之後,經思茅到達景谷大石寺腳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發作,無奈隨手抓一把綠葉嚼咽下去,突然感覺全身舒服,精神煥發。神農氏發現這種野生的樹葉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號令當地百姓移植栽培,這種野生的樹葉來食用,以保安康,並把它命名為“茶”
景谷鄉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史載,早在咸豐年間,景谷鎮(今景谷鄉)的民眾就在文筆山、苦竹山、馬鹿山等地種茶自食自用。清朝光緒末年,景谷鄉紀家村的前清進士紀襄廷(名紀肇猷),棄官還鄉,潛心研讀《茶經》。經考察,以景谷的氣候,土質之宜於種茶,並向外選購種籽,先於陶家園試種百株,復於塘房山續種數十萬株,精心培植,數年之後蔚然成林,可供採摘。並以栽出者資為觀摩,廣范倡導,資助開荒恢復老茶園和新植茶園。使景谷荒山變為茶山、景谷河兩岸形成茶區,如今存活在文筆山、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約1500畝,散生於箐邊雜樹林中。絕大多數直徑有碗口粗細樹齡約二百年。歷史上茶農一直在採摘利用,加工,銷售。
景谷鄉的古樹生茶具有茶香高揚、水甜柔,甘醇順滑,回甘綿長的特點。與易武高山茶品相近似。這種特性既與其葉種、當地的土地環境、氣候有關。更與其製作方法有關。景谷鄉人制茶與其它茶區的制茶最大區別在於揉捻較輕,茶葉的內含的苦澀味物質揉出較小,這種獨特的工藝極大地保存了茶葉內含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糖類物質和咖啡鹼等有效物質。既保持了雲南大葉種茶的高香,甘甜、韻長、氣足、耐泡
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8元,比去年增加103元,增長5.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919畝,總產609.6萬公斤,人均產糧378公斤。
肥豬
景谷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農村科技的推廣,堅持科技行,大力普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以科技創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景谷鄉組織多層次、全方
茶苗基地
全鄉通過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的實施,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全面提高了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和發展種養能力,不斷提高生產技能,為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全鄉人民的生活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景谷鄉共有9個村民委員會,全鄉共有1個基層團委,6個機關黨支部和9個村黨支部,全鄉共有黨員總數477人,鄉黨委政府及各單位共有黨員138人,其中:男黨員1
黨委政府大門
全鄉共建有幼兒園1所、小學校6所、初級中學校1所,其中幼兒園在園教師5人,在園小朋友90人;小學校在校教師122人,在校學生1295人;初級中學在校教師58人,在校學生6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面實現了普九教育。
鄉圖書室
全鄉建有文化站1個,藏書1000餘冊,職工1人,建有村級文化活動室9個,村級黨員活動室9個,全鄉有線電視覆蓋率為28.24%。文化站院內建有一個門球場,擁有了這樣一個集健身與娛樂的活動場所,老年人們既能在健身的同時又豐富了他們的晚年生活。政府還組織老年人到各鄉鎮進行門球比賽。
2006年末,全鄉有農戶數4026戶,全鄉總人口17085人,其中
街道
景谷鄉認真貫徹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和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2006年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年齡在0-14歲新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3戶,發放“獎、優、免、補”資金3.3萬元,計劃生育率、綜合節育率分別達97.25%和87.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9%。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景谷鄉常住人口為13692人。
景谷鄉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大力動員社會力量關心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積極開展“助老愛心行動”、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工作。隨著社會各項事業發
合作醫療培訓會
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景谷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嚴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結合本鄉實際,加強領導,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制定了景谷鄉新農村建設規劃,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本著培養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設新農村、因地制宜抓好試點推進整體的工作方針,認真組織廣大領導、黨員、幹部、群眾學習新農村建設偉大構想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性和和自覺性,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充分調動發揮幹部群眾在新農村中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結合景谷鄉資源、環境、經濟條件,按照政府引導,尊重民意,突出重點,量力而行的要求,硬化了麻利林、紀家村、兩個村民小組的村內道路。集鎮綠化、亮化工作順利完成,水、電、電話通達率達100%,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以上工程的實施,我鄉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新農村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為我鄉下一步新農村建設更好更快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谷鄉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全面開展項目扶貧開發工作,全鄉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開展此項工作中,緊緊圍繞“鞏固溫飽奔小康”這一目標。全鄉2006年完成第二期茅草房、杈杈房改造125戶,已實現“鞏固溫飽奔小康”項目1個,第二期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和“鞏固溫飽奔小康”項目已通過上級部門的驗收。2007年上半年來進行茅草房、杈杈房改造72戶,已完成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個。申報“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項目12個,其中,已得到上級部門批准並在今年已經實施2個。省級新農村示範點紀家村建設工程正在有序實施中,縣級新農村示範點團山村麻利林建設工程已完成並通過上級部門驗收。
全鄉農村救災救濟、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救助等工作都得到順利開展。2006年共發放救災、救濟資金、物資等共22.5萬元,貧困群眾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全鄉糧、肉、蛋禽、蔬菜、時鮮瓜果等市場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景谷鄉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招商引資政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建立和完善項目儲備,利用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進產業發展。2006年,新建茶葉加工企業一家,擴建、改建兩家。其中,馨茗茶廠投資280萬元建成茶葉加工廠,昌泰茶葉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完成茶葉加工廠改建,李記谷庄茶葉有限公司實施廠房擴建工程。通過招商引資,鄉鎮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再就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6426萬元,同比增長15%。景谷鄉是有名的茶之鄉,有著良好的資源環境,要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我鄉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立足資源優勢,充分挖掘茶葉、林業等資源潛力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開發旅遊業,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加快景谷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讓全鄉經濟騰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