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學院

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河南科技學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入選卓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

學校始建於1939年,前身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大學部生物系,歷經北方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長治分院、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平原農學院、百泉農業專科學校、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等時期。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

截至2021年3月,學校佔地面積2176畝,校舍面積64萬平方米,設有21個教學學院,67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759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9177人。

歷史沿革


大系列圖
大系列圖
河南科技學院前身是淵源於延安自然科學院生物系的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和平原省立農業學校。
1949年8月,平原省立農業學校創建。
1951年,平原省立農業學校、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合併升格為平原農學院(本科)。
1952年,平原農學院參與多個院校的合併:部分併入河北農學院,發展為現河北農業大學;部分參與合併升格為河南農學院,發展為現河南農業大學;部分合併升格為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后發展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現參與合併組建中國農業大學;獸醫組參與合併升格為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相繼發展為現內蒙古農牧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森林系參與合併升格為北京林學院,現發展為北京林學院。
1953年平原農學院改建為百泉農業學校。
1954年,陝州棉校併入百泉農業學校(中專)。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1957年,百泉農業學校(畜牧/獸醫專業)改建為鄭州畜牧獸醫學校,后發展為鄭州畜牧獸醫專科學校、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1958年,百泉農業學校升格為百泉農學院(本科),百泉農業學校撤消。
1959年,百泉農學院更名為新鄉專區農學院。
1959年,新鄉專區農學院改建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大專)。
1962年,鄭州水利專科學校(部分)併入百泉農業專科學校。
1987年,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升格為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本科)。
2004年,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本科)。
2014年12月5日,入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2020年11月,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幹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主樓
主樓
據2019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1638人,其中專任教師1211人,教授等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24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20餘人,雙聘院士、中原學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級特聘教授24人。有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管理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河南省優秀專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河南省教學名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人;河南省優秀教師21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98人。聘請70餘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有省級教學團隊6個。
雙聘院士(6人)張新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原學者(1人)茹振鋼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李成偉
全國模範教師(1人)茹振鋼
全國優秀教師(2人)胡建和、王清連
省級教學名師(3人)李敬璽、郭運瑞、吳國梁
省級教學團隊(6個)作物遺傳育種教學團隊(2007年)、動物疫病防控教學團隊(2009年)、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教學團隊(2011年)、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2012年)、農科基礎化學教學團隊(2013年)、飼料科學教學團隊(2015年)

院系概況

截至2019年5月,學校設21個教學學院,辦有民辦獨立學院——新科學院;開辦66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農學、工學、教育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
院系設置
河南科技學院生命科技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服裝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科技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河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河南科技學院食品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機電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科技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科技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
國家級特色專業:
農學食品科學與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
生物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
機電技術教育應用電子技術教育
烹飪與營養教育食品工程
動物醫學
省級名牌專業:
園藝農學

學科體系

截至2019年7月,學校擁有6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1個省A類特色學科,12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及重點學科:
所屬二級學院一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21個)
河南科技學院生命科技學院★0901作物學
090101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090102作物遺傳育種
0901Z1作物生物技術
0901Z2作物生理學
河南科技學院動物科學學院★0906獸醫學
090601基礎獸醫學
★090602預防獸醫學
090603臨床獸醫學
0906Z1動物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
0906Z2獸醫生物工程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0902園藝學
090201果樹學
090202蔬菜學
090203茶學
0902Z1觀賞園藝學
0902Z2景觀園藝學
河南科技學院食品學院★0832(0972)食品科學與工程
083201食品科學
0832Z1食品營銷工程
0832Z2食品加工裝備及其自動化
097202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97203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097204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090402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註:上表中標★的為省級重點學科;另兩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為:高等教育學、植物學。 )

人才培養

截至2019年7月,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9項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9項河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31項河南省教學成果鑒定。
省級精品課程:
高等數學(2005年)分子生物學(2005年)肉品工藝學(2009年)
基因工程(2008年)生態學(2007年)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2011年)
公共關係學(2008年)生物化學(2006年)動物免疫學(2010年)
心理學(2010年)蔬菜栽培學(2009年)植物化學保護(2005年)
動物病理學(2006年)管理學(2005年)微生物學(2011年)
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高等數學(2013年)
雙語課程:
肉品工藝學(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學院官網顯示,學校建有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1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4個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7個河南省工程實驗室,1個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個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個河南省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1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8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12個廳級科研創新團隊。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1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蜜蜂)新鄉綜合試驗站
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現代生物育種河南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省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棉麥分子生態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河南省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智能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組編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產品精深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河南省棉花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
河南省工程實驗室(7個)畜禽智能化清潔生產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棉花基因工程育種與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實驗室、糧食資源深度利用河南省工程實驗室、起重設備安全運行監控河南省工程實驗室、農業物聯網河南省工程實驗室、功能吸附分離材料河南省工程實驗室、農作物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河南省工程實驗室
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河南省園藝植物資源利用與種質創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個)河南省動物病毒病防控與免疫檢測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棉花遺傳改良與害蟲防治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2個)作物栽培生理實驗室、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
省級科研創新團隊(8個)河南省棉花育種與分子生物學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動物病毒病防控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精密加工與特種製造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農產品加工及質量安全控制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小麥高光效育種與雜種優勢利用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功能性吸附分離材料研究及產業化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優異園藝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農業數學模型分析與應用創新型科技團隊
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8個)動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機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作物分子遺傳育種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南瓜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農產品深加工及質量控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動物病源和新獸葯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食品質量與安全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昆蟲分類學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畜禽疫病防控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
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1個)教育與區域經濟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新鄉市創新型科技團隊(3個)百農207小麥育種研發團隊、智能農業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團隊、農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創新團隊

科研成就

據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學院官網顯示,學校完成國際合作項目,國家“863”、“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技攻關、轉基因生物重大科技專項支撐計劃等科研課題3629項,獲科技成果獎1546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情況
項目名稱獎項名稱獎項等級獲獎年份
矮抗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選育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3年
生豬主要違禁藥物殘留免疫試紙快速檢測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
小麥品種“百農3217”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985年
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7年
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
成果名稱申報人獲獎等級
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舊詞新義研究宋培傑特等獎
知識經濟時代美國中小學生經濟素養教育研究高佳一等獎
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程建鋒一等獎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背後邏輯的歷史探尋馮麗二等獎
河南長篇小說(1949-1999)研究張東旭二等獎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微課視頻設計與應用研究馮小燕三等獎
中國與比利時合辦企業的創新研究:秦皇島耀華玻璃公司(1921-1936)方強三等獎
2018年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成果獎名單
獲獎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獲獎等級
畜禽健康養殖環境智能化監控平台構建及應用劉艷昌、左現剛、張志霞、李國厚、蔡磊、侯志松、趙明富、余周、楊獻峰、李琳芳、趙欣河南科技學院一等獎
發酵面製品複合抗老化劑及其協同作用機制研究曾潔、高海燕、孫俊良、何承雲、李光磊、李雲波、河鴻舉、蘇同超、婁文娟、賈甜、張瑞瑤、宋孟迪、曹蒙、姜繼凱、孟可心河南科技學院一等獎
鋰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關鍵性技術及其應用許光日、楊理、李元超、趙二慶、馬晶晶、李曉波、范淑敏河南科技學院一等獎
食用菌凝膠食品開發及加工廢液綜合利用技術李波、蘆菲、楊偉、聶遠洋、何承雲、李雲波、張兆沛、徐貴華、周浩宇、高海燕、屈曉清、周海旭、蘇曉、劉英偉河南科技學院、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新鄉市贇豐菌業有限公司一等獎
高效健康環保型豬雜粕飼料產業化關鍵技術劉長忠、姜金慶、賀永惠、劉本國、陳金永、崔艷紅、劉興友、梁曉曉、王澤政、陳福水、韓慶功、何雲、王元元、王永強、吳世秀河南科技學院、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廣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鄉好運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新鄉市酵守康飼料有限公司一等獎
雞內源性限制因子對雛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調控及應用余燕、馬金友、張艷紅、孫瑞、段佩玲、徐之勇、王秋霞、歐長波、劉婷宇河南科技學院一等獎
高產穩產早熟廣適國審棉花新品種百棉1號、百棉985選育及應用王清連、張志勇、張金寶、李成奇、張新、劉孝峰、余學科、劉桂珍、晁毛妮、張寶紅、董娜、孫潤潤、胡根海、付遠志、薛惠雲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中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種子管理站一等獎
高益生活性蝙蝠蛾擬青黴胞外多糖發酵關鍵技術及應用特性研究武忠偉、黃玲、王正榮、張朝輝、宋琳琳、李志剛、李林波、王寶石河南科技學院、新鄉市大明飲品有限公司、新鄉市天界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等獎
葡萄耐寒性鑒定與雜交授粉技術李桂榮、朱自果、余義和、張少偉、趙瑞芳、扈岩松、李紅波、劉遵春河南科技學院二等獎
雞場主要病原微生物防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徐彥召、張守平、杭柏林、王青、朱惠麗、李春艷、柳東陽、劉保國、秦保亮、王永強、張慧輝、楊雪峰、胡建和、董海廣、高冬冬河南科技學院二等獎
鳥苷高產菌株選育及發酵監測工藝優化楊天佑、田靜、單長卷、常景玲、張志宏、李林波、王寶石、張蕾、付慶雲河南科技學院二等獎 
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調研課題聯獲獎清單
調研題目獲獎編號主持人獲獎等級
智能網路衝擊下個人信息傳播安全性問題研究SKL-2018-687徐濤一等獎
健全河南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問題研究SKL-2018-3830董亞輝一等獎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研究SKL-2018-297陳佳二等獎

學術資源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圖書館有中外文藏書總量約371萬冊(種),其中紙質圖書143萬餘冊,電子圖書約228萬種;紙質報刊1577種;中外文資料庫48個。
圖書館正門
圖書館正門
河南科技學院圖書館與學校同期創辦於1939年;東區新圖書館大樓於20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館舍面積達3.2萬平方米。現已形成了以農、工、管理為主體,涵蓋人文、教育、經濟、法律、藝術等多學科,虛擬館藏和實體館藏互為補充的較為完整的館藏體系。
圖書館設有采編部、流通部、閱覽部、情報部、技術部、信息素質教育教研室和辦公室,負責文獻的採購、分編、流通閱覽、情報開發及文獻檢索課的教學等,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文獻信息服務。

學術交流

洛陽校友捐贈
洛陽校友捐贈
截至2018年12月,河南科技學院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烏克蘭等國家的20餘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為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學校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學生赴外交流等模式。
學校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合作舉辦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工程、教育學等3個本科課程合作項目。2018年,學校申報了人力資源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環境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旅遊管理、物聯網工程、生物技術、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學前教育等中外本科課程合作項目。
學校與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開展了研究生聯合培養,成立了“中烏國河南科技學院-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國際聯合研究生院”,截至2018年12月,已有74名師生赴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2018年6月,學校依託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合作舉辦的本科課程合作項目,選派了3個合作專業20名學生赴南澳大學參加了體驗周活動;學校與馬拉西亞博特拉大學開展了1學期的交換生項目,截至2018年12月,派出35名學生;2018年6月,學校依託與印度尼西亞泗水大學合作的“中國-印尼跨文化科研合作項目”,派出12名學生赴泗水大學交流。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學院與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合作舉辦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獲得榮譽


2014年12月,河南科技學院獲“河南省依法治校示範校”。
2018年4月,河南科技學院獲“改革開放40周年具有國內影響力河南高校”。
2019年4月,河南科技學院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傑出貢獻單位”。
2020年1月,河南科技學院新媒體工作室被河南省教育廳授予“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統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
2021年2月19日,入選2020年度全省教育系統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名單。
2021年5月,河南科技學院工會辦公室獲得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訓:崇德尚能,知行合一
1939年版本校徽
1939年版本校徽
“崇德”,出自《論語·顏淵》:“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就是崇尚和發揚高尚的道德品質,指學校希望廣大師生注重思想道德修養,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現代文明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亦體現了學校“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
“尚能”,即重視能力培養和提高,要求教職工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要求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各種能力。
“知行合一”,語出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與實踐統一,意在要求全校師生既要追求新知、努力學習,又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精神文化

校歌
《河南科技學院校歌——托起明天的太陽》,作詞:馮建業等集體,作曲:平黎明。
歌詞:
河南科技學院校園風光
河南科技學院校園風光
(獨唱)滔滔黃河,巍巍太行,中原大地,有座知識的殿堂;滔滔黃河,巍巍太行,中原大地,有座知識的殿堂。在戰火中誕生,在奮進中成長;自立自強是你的品格;辛勤耕耘,換來桃李芬芳。
(合唱)我美麗的校園你鑄就輝煌,我可愛的校園你放飛綠色希望,我美麗的校園你走向未來,我可愛的校園你托起明天的太陽。(重複)
(獨唱)滔滔黃河,巍巍太行;中原大地,有座知識的殿堂;滔滔黃河,巍巍太行;中原大地,有座知識的殿堂。具有優良傳統,更有遠大理想;求是創新是你的精神;奮力登攀,志做祖國棟樑。
(重複合唱部分)
傳統求真務實,敬業奉獻。
精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校風自立自強,求是創新。
教風嚴於修身,勤於治學。
“嚴於修身”:“嚴”:即嚴謹,意為嚴密謹慎。做人要謙虛謹慎,嚴肅認真,做事要嚴密周到。修身,意為修養身心,修身養性,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勤於治學”:“勤”,勤勞、天道酬勤。“治學”,就是修治學問、做學問。
“勤學善思,明辨篤行”:義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循序漸進的階段。
學風勤學善思,明辨篤行。

知名校友


杜英民司法部勞教局巡視員、司法部原勞教局副局長兼直屬煤礦管理局局長
余學友河南省駐馬店市委書記
李柳身河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武國定河南省許昌市委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趙繼祥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大主任
王太峰原河南省焦作市政協主席
穆仁先河南周口市政協主席
孔德欽河南濮陽市原政協主席
張社魁河南漯河市政協主席
刑濤河南鶴壁市人大副主任
侯趁意河南焦作市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劉國相河南濮陽市政協副主席
王璋政協鄭州市第十三屆委員會主席
張生起河南南陽市副市長
馬萬傑河南省委委員、省農科院院長
崔丙亮河南濟源市人大副主任
高永華河南省舞鋼市委書記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周志遠
校長
黨委副書記宋亞偉
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苗雙虎
副校長馮啟高、何松林、王霞、曹國傑、賈積身、陳合義
紀委書記賀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