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錢

白錢

白錢是一類古代錢幣,是在製造銅幣的過程中摻入了錫和鉛等金屬,使得製得的銅幣發白,故被稱為白錢。不同時期的白錢的顏色也不盡相同,如唐代開元銅幣多青白色,金代則多奶白色等。

概況


bái qián
(白錢)
1.古錢幣名。《新唐書·食貨志四》:“隋 末行五銖白錢。”
2. 清 道光以後所鑄銅錢,亦稱“白錢”。
3.指不勞而獲的錢財。《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那人姓 卜 名 喬,正是 莘善 的近隣,平昔是個游手游食,不守本分,慣喫白食,用白錢的主兒。”
4.紙錢。喪祭用的明器之一。《紅樓夢》第五八回:“我這夜做了個夢,夢見杏花神和我要一掛白錢。”梁斌紅旗譜》二一:“黃昏時候,嚴志和 家門樓上掛起白錢。”原註:“白錢:用白紙作成,掛在門口,表示這家死了人。”

隋代


由於古時的錫和鉛比銅的價值要低,因此隋煬帝時期,由於大興土木,急需貨幣,故大量製造白錢,導致貨幣貶值。此時期(大業年間)的白錢被稱為“五銖白錢”,由於幣面上的“五”字的左邊有一豎線,旋轉后看起來像是一個“凶”字,故又被稱為 凶錢。

唐代


唐代所制的“開元通寶”是規定了銅(83.32%)、鉛(2.12%)等原料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