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兵工廠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勝利街101號
太原兵工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勝利街101 號,始建於1866年, 是我國近現代早期的軍工廠之一。
2018年11月15日,太原兵工廠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太原兵工廠舊址
太原兵工廠的前身是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閻錫山在辛亥革命后,由清軍86標標統(相當於團長)一躍而為西大都督,獨攬大權。1914年5月,閻被袁世凱委任為同武將軍,1916年又被委任為山西督軍。1917年,閻錫山出席北京督軍團會議時,曾參觀陸軍部國產武器試射比賽。見現場試射的漢陽兵工廠所制的槍炮精良,遂萌生自造軍火的念頭。
1917年,閻將晉軍擴編為4個混成旅,計有12個步兵團,2個騎兵團,4個炮兵營,1個機槍營。裝備各種槍械1萬多支,包括機關槍數十挺,山野炮數十門。這些武器年久失修,尤其缺乏槍彈。只有打仗時才下發少數子彈給部隊,士兵所挎的子彈帶大半是空的,而進口武器彈藥則為北京政府所不允。在當時軍閥派系林立,你爭我奪的情勢之下,要保住地盤,鞏固統治,閻感到籌建火藥廠和槍彈廠是當務之急。
早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山西巡撫胡聘之受張之洞搞洋務建立漢陽兵工廠的影響,就在太原小北門(拱極門)外柏樹園千佛寺廟地建了廠房22間,命名為機器局。其始設備簡陋,又缺工匠,只能修理戈矛、馬刀、來複槍、小炮等物件。后從天津等地聘來一批工匠,比較複雜的廢舊兵器也能修配如新。及至1912年(民國初年),閻錫山委派留學英國的定襄人李蒙淑(陶庵)為機器局局長,略加擴充規模,但仍無製造武器的能力。閻錫山怕袁世凱猜忌而遭剷除,就在1914年將機器局改為山西陸軍修械所。袁世凱死後,閻錫山遂放手大膽進行擴充軍備的活動。為解決資金問題,閻在修械所內增設了銅元局,用鑄造銅幣所得的巨額收入,擴建了廠房,添置了機器,並從天津等地招募機械技工,職工增至五六百人。1920年3月,閻又下令將修械所和銅元局合併,改稱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開創初期,人員機構、機器設備十分簡陋,主要是修理兵器,生產大刀、長矛和火槍。那時沒有深孔加工設備,槍筒的製作採用土辦法,把盤條纏在l個芯子上,加熱后捶打,最後淬火而成。一個槍托就需要一個木工干3、4天,修一支步槍需要l個月。此時的生產無計劃可言,每月生產3、5支,8、9支步槍不等,製造出來就算合格,也沒有檢驗。這個時期生產的火槍,又長又車輪和炮架,在槍托和炮架上刻上“晉局庚子年造”,這樣就變成了自己生產的武器。就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延續了數年之久,但也鍛煉了一批技術骨幹。特別是用外國零部件裝配過槍支、火炮后,生產技術的確有了很大的提高。總的來講,這時兵器生產略具雛形。辛亥革命后,1912年,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加緊軍火製造,從日本、德國、英國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機械設備,聘用國外軍工廠技術人員,逐步擴建山西機器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改名為太原兵工廠前,上設總辦,由晉軍第一旅旅長商震兼,李蒙淑任廠長,下設三個科,其中第二科分工專管製造火藥和槍彈。1921年,實習廠從上海高昌廟所設的陸軍部國營軍器工廠訂購子彈機一套,日產子彈1萬發。后經太原育才機器廠仿造了子彈機,產量翻了一番,日產2萬發。另可以製造六五步槍、七九步槍和衝鋒槍的子彈,此乃山西製造軍備之開始。在製造槍彈成功的同時,又開始研製手榴彈。彈體分鐵皮與鑄鐵兩種。經過多次實驗和戰場的實踐,木柄鑄鐵手榴彈彈體可以爆裂成數十粒乃至上百粒彈片,殺傷力大,成為山西造軍火中的名牌,最高日產達十萬多顆。南京和瀋陽兵工廠均仿製,公認山西研製的手榴彈威力最大。 1923年7月,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再度改組,將下設三個科所屬的生產車間均改為廠,並新設置了槍彈廠、炸彈廠、炮彈廠、無煙藥廠、炸藥廠,制酸廠。另外,閻錫山還在太原東山成立了獨立的黑藥廠和壓藥廠。隨著槍彈、炸彈和炮彈的產量日增,火藥生產趕不上需要,除白色起爆炸藥外,還生產了皮克林酸炸藥,為降低成本,又研製生產了鉛粉炸藥,但在實用中出現爆炸不良等現象。1924年,在日本帝國大學學化工的張愷畢業歸來,仿製成本低廉的硝酸銨炸藥成功。閻將此炸藥命名為愷字炸藥。1926年,閻將制酸廠、無煙藥廠和炸藥廠從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劃分出來,和黑藥廠、壓藥廠合併改組為獨立的太原火藥廠,委張愷為廠長。不僅火藥產量提高了,還先後研製成速燃火煙葯,解決了大量生產迫擊炮彈所需的拋射葯,以及引信定時慢葯。
愷字炸藥的試製成功,促進了炸彈、炮彈的大量生產。1927年1月閻錫山又改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為太原兵工廠。這標誌著山西軍火生產由輕武器向重武器的迅猛發展。太原兵工廠和火藥廠共有設備3800部,職工1.5萬人,其規模堪與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相媲美。1928年8月,蔣介石為削弱他人計,以北伐勝利為由召開編遣會議搞裁軍。閻錫山投其所好,復改太原兵工廠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以偽對假,而其內部組織依舊。軍火生產有增無減。從1928年至1930年間,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閻錫山依靠這些武器裝備,使晉軍發展到30萬人的兵力,並有餘力高價出售武器給李宗仁、馬鴻逵、馬步芳等外省軍閥。 1930年,歷時半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獲勝告終。閻錫山下野避居大連。蔣介石責成張學良統一節制晉、綏兩省軍政事宜,決定編遣晉綏軍。太原兵工廠和火藥廠的軍火生產因此停止。兩廠於1931年4月合併為太原修械所。原有的1.5萬名職工裁減為1800名,只作一些軍械修配和民品生產。
太原兵工廠鑄軍工工友消費證
閻錫山的這些兵工廠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共有職工7000多人。日軍進犯山西后,頻繁轟炸。各廠無法生產。閻錫山想把工廠設備搶運到後方川陝等地,但直到11月8日日軍佔領太原前,只運走小型機床1000餘部和動力電機200餘部,僅佔西北製造廠18個分廠全部財產的2%,其餘設備悉數落入敵手。日軍將其中較好的設備4000餘部和西北鍊鋼廠煉焦部提煉汽油的設備及設在左雲縣的育才煉油廠設備拆卸裝箱,運往日本的東京、大阪和偽滿的瀋陽、大連。利用這些設備組織生產軍火和軍用物資,以戰養戰。
抗戰爆發以後西北製造廠(即太原兵工廠)遷往陝、川,共遷走機床1000多台,原料3萬噸,加上部分人員遷往晉西南,接收當地原有的的一些小型工廠和設備,陝、川、晉三地共有大小分廠7個,員工2500多人,設備700多台。抗戰勝利后,閻錫山命西北實業公司經理彭士弘太原接收日本侵佔的兵工廠和民用工廠46處,並將各地分廠陸續遷回,綜合調整為5個兵工廠,隸屬於西北實業公司工務處(1947年8月,西北實業公司更名為西北實業建設公司),5個兵工廠包括西北製造廠、西北修造廠、西北機床廠、西北育才鍊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5個廠共有員工12000多人,設備2000多台。以上5廠都於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時被解放軍接收。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主要遺存:辦公室1 棟、製造車間1 棟、煙囪1 座;70 余台車床等機器及大量生產工具;晉造火炮、槍支、炮彈、槍彈;檔案、歷史照片
入選理由:太原機器局為我國早期機器工廠之一,山西第一個近代官辦機器工業企業;發明“愷字炸藥”;民國時期四大兵工廠中唯一保留辦公室、廠房、生產設備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