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園

援朝烈士陵園

遼徠寧省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初,佔地24萬平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紀念館、錄像廳等組成。

簡述


遼寧省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初,佔地24萬平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紀念館、錄像廳等組成。陵園紀念碑主體高23米,是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紀念碑后松林中安葬著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占元、楊連第及各級英雄模範的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123位。
瀋陽抗美援烈士陵園受到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建園時,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為紀念碑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471字的紀念碑碑文,郭沫若同志為陵園題寫園名並賦詩頌揚烈士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烈士所在部隊的首長為烈士們撰寫了碑文。每逢清明節,遼寧省、瀋陽市、駐瀋陽部隊、遼寧軍區領導和各界人民群眾都要前來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平時前來掃墓祭奠者絡繹不絕,每年達十幾萬人以上,使這裡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黨和國家不斷投資改善烈士陵園的設施。僅從1996年到2001年,市政府就投入1267萬元巨資、市民政局投款156萬元,為陵園重新修建了烈士紀念館、廣場和錄放廳等設施,對更好地弘揚烈士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999年10月落成的烈士紀念館,建築面積2000平米,展出面積1500平米,總投資1100萬元。內有12個展室,展出珍貴歷史照片181張,烈士遺物240件,錄像資料片4部;以常規展出為主,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為輔,將歷史的真實性、陳展的藝術性、場景的可視性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發揮了極大的教育作用。
建園以來,陵園職工牢記並認真履行“褒揚烈士、教育後人”的神聖職責,認真維護陵園的設施和環境,從而使陵園長年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著繁花,蒼松覆罩著綠草,豐碑迎接著朝陽,既莊重肅穆,又艷麗活潑,有力地烘託了烈士們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參觀掃墓者肅然起敬。

陵園榮譽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8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評為瀋陽市“文明單位”,1995年被瀋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民政部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96年被國家民政部、教委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遼寧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開始被確定為省、市“國防教育基地”,1998年被遼寧省評為“花園式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評為省“文明單位”,同年被中共遼寧省委確定為“黨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