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園

臨沂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原稱臨沂革命烈士陵園,1986年10月經民政部批准改為現名。陵園坐落在臨沂城東南角金雀、銀雀二山之間。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華東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的決定動工修建,1952年落成,佔地面積193300平方米。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簡介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城區金雀山下,沂河西岸。1949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華東地區革命烈士而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規模


陵園主體建築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位於南北大門在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勻稱地布列兩側。
紀念塔位於陵園中央,高45米,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貼金大字為毛澤東專題,四周石壁上刻有浮雕和領導人題詞。
紀念塔前廣場兩側對稱建有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羅炳輝,德國共產黨員、太平洋國際學會記者漢斯·希伯等八座造型各異的烈士陵墓,高均在8米以上。東西墓區南端分別為羅炳輝烈士戎裝石像亭和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等四位著名烈士半身石像亭。
紀念堂長45米、高21.4米,為雙層古宮殿式建築。堂內巨大石質聯碑上,鐫刻著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372名。紀念堂兩側分別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紀念館,館內運用照片、文字、雕塑、場景及電視、投影等較先進的聲光電展示手段,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擊日寇宏偉歷程和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上進行的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役的史實。紀念堂和紀念塔之間有一五角星水池,塔堂倒映其中。池東為抗日浮雕長廊,廊亭相擁,陳展著10組反映抗日戰爭英雄事迹的石質浮雕。
陵園南北長65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290畝。以45米高的五角燈塔式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心,塔的東南方向有開國首席大將粟裕骨灰撒放處。
墓區以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軸線,東墓區有羅炳輝、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和王麓水墓;與東墓區對稱的西墓區有丁秋生骨灰撒放處和常恩多、劉炎和張元壽墓。塔后是宮殿式烈士紀念堂。堂內有表現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鐫刻著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紀念堂前左右兩側分別是革命烈士事迹陳列館和革命戰史陳列館。陵園內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劉伯承、陳毅和羅榮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49年4月,佔地15萬平方米,有塔、堂、館、亭、墓、廊等大型紀念建築物18座。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江澤民等1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陵園題詞。
198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內碧水環繞,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幽雅,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遊覽觀光的極好場所。先後被國家教委、民政部、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部委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中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頌歌


當年,沂蒙山區乃至華東解放區廣泛流傳這樣一首歌謠,還把它作為對聯到處張貼:“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