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國際學會

太平洋國際學會

太平洋國際學會(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國一些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學者組成的一個活躍於20世紀20年代中葉至50年代後期,以亞太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文化、民族等問題為關注內容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舉辦了13次以亞太地區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民族等問題為內容的國際會議,出版了千餘種相關書籍,並在14個國家設立了分會,可謂當時太平洋地區一個較活躍的國際組織。

成立


1925年,為增進太平洋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動民族關係的改善,由檀香山的基督教青年會及一些學者、實業家發起,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夏威夷王國、日本、朝鮮(日佔)、紐西蘭、菲律賓的代表在當地集會討論移民、外交、經濟、宗教、種族、文化等問題。太平洋國際學會自此成立。總部最初設在檀香山,後於1934年遷至紐約。秘書長愛德華·卡特(印度YMCA前主事)是發起人之一。

性質


學會“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狀況,促進太平洋各國之邦交”為宗旨。學會是非政府組織,強調“完全系個人的自由活動”。會員最多時包括中國、蘇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日本、荷蘭、紐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英國共14個分會的團體會員及個人會員,其中來自學術界和教育界者佔了相當的比重,余者依次分佈於商界、新聞出版界、社團、法律界等。有自由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者在會員中佔了很大比重。其發端雖與青年會有關,但成立后不久即擺脫了青年會的影響。學會以研究太平洋問題的學術機構自居,工作核心定在調查研究、會議討論及出版。

名稱


該組織的英文名稱為“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日文名稱為“太平洋問題調查會”,均未曾做過改動,但中文名稱則繁多。在20世紀20年代主要稱之為“太平洋國交討論會”。30年代以後則有多種稱呼,如“太平洋國際學會”、“太平洋學會”、“太平洋關係學會”、“太平洋國際協會”、“泛太平洋學會”、“太平洋會議”、“太平洋關係研究所”等。其中“太平洋國際學會”是1931年以後中國分會對這一機構的正式稱呼。

組織機構


學會的領導機構為太平洋理事會,理事長傑羅姆·格林(洛克菲勒財團董事);常務機構為國際秘書處(總部),秘書長愛德華·卡特(印度基督教青年會前主事)。學會設有研究委員會,制定研究計劃,與各分會開展合作,研究資金主要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鋼鐵公司及卡內基基金會的贊助。美國分會是其最龐大、最活躍的分支,理事有曾任蔣介石顧問的歐文·拉鐵摩爾、學者費正清、加中友好協會成員赫伯特·諾曼、記者斯諾愛潑斯坦,以及社會活動家、卡特秘書長的秘書弗里德里克·范德比爾特·菲爾德和文森特、約翰·S·謝偉思等美國國務院官員。中國分會1931年有會員105人,執行委員15人,胡適為執委會委員長,會員包括蔡元培、王雲五、朱經農黃炎培、黃郛、唐紹儀張伯苓林語堂蔣夢麟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吳經熊、丁文江、潘光旦、陳光甫、陶孟和、劉鴻生、陳衡哲、冀朝鼎(1941年代之以徐永煐)、陳翰笙等,多為全國一流的名儒時俊。

活動


該組織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會議。會議以“發現事實”為目標,最終不做結論,不尋求一致意見,不制定政策。然而學會並不尋求任何影響力,它著眼於“教育”層面,冀望其研究成果能夠對民意產生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會員可能通過個人途徑對官方政策施以影響,這被視作會員的個人行為,是會議的一種“副產品”。
“二戰”時期,該學會直接為美國政府機構服務,提供了許多關於資源、政府經濟和遠東問題的情報,對美國輿論和政府對華政策產生過極其重要的影響。

刊物


主要出版物有《太平洋事務》月刊(主編:歐文·拉鐵摩爾)、《遠東文摘》等,此外另有千餘種相關書籍出版。著名國際主義戰士、德國共產黨員漢斯·希伯就是以《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參加到中國共產黨的敵後抗日的偉大鬥爭中,並光榮地犧牲在中國的土地上。

解散


1947年以後,太平洋國際學會不斷受到麥卡錫主義“親共”的指控和長期調查,1952年又被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指控為應對“丟失中國”負責。學會也因此失去了合作者和財政援助,連出身豪門,人稱“紅色百萬富翁”的太平洋國際學會理事弗里德里克·范德比爾特·菲爾德也被麥卡錫指控為“蘇聯間諜”,投入大牢,只得於1960年宣布解散。甚至連《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未收“太平洋國際學會”詞條。享壽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