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村

廣西陽朔縣葡萄鎮下轄村

烏龍村地處廣西陽朔縣葡萄鎮福旺村委。據陽朔縣誌記載,烏龍村始建於清初,完建於172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因烏龍村兩側山峰石色烏黑,起伏如兩條祥龍,從前的村民喻其為烏龍山,該村因此被叫做烏龍村。

烏龍村建在桂陽古驛道旁的一個山腳平地上,背依連綿起伏的烏龍山,村前有座外形如大珍珠的小石山,形成“雙龍搶珠”的自然景觀。

村情概況


烏龍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6.00公里,距離鎮7.00公里,國土面積31.25平方公里,海拔2166.43米,年平均氣溫13.20℃,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2462.30畝,其中人均耕地1.13畝;有林地41806.50畝。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31戶,有鄉村人口2197人,其中農業人口2178人,勞動力13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8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7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1.5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水稻,疏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村兩委成員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又致力於發展瓜果,蠶桑,木材,白肉等市場的開發,目前己成為全縣最大的白肉批發市場,村內建有金寨第一蠶種場,分佈於西河,南橋,西庄,染坊四居民組,縣冷庫座落於南橋組。國家投入近二百萬元,為群眾購置的蔬菜大棚鋼架使我村的蔬菜生產上台階,成規模,現己成為大城關蔬菜生產基地。境內豐富的黃沙資源為大城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蠶桑種植,批發零售,木材收購,加工及外出務工為經濟發展主產業的今天,村兩委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引領全體村民向小康生活邁進。

歷史沿革


村上87歲的老人陳土保說,據先輩流傳,大約在清朝中期的一天,烏龍村陳氏的祖先做生意,經桂陽古驛道通過“雙龍搶珠”所在地時,一眼看中這裡的風水,遂在古驛道旁築房開店,並定居下來。陳家經過近百年的生息發展,成為當地比較富裕的人家,村寨也逐漸擴大。
到清朝後期,由於兵荒馬亂,桂陽古驛道葡萄一帶土匪橫行,陳家遂用石塊壘砌或夯土,將村上五六十座古房屋圍起來,東西南北只留四個出村的寨門。村民在寨門修築雕樓,雕樓上留有觀察村外動靜的瞭望孔和射擊孔。村中房屋座座相連,巷道縱橫交錯,使整個村莊成為一個攻防兼備的“古堡”。村子成立民團,購買槍支,派人在雕樓上日夜輪流把守。因此,當時的土匪一般不敢到烏龍村打家劫舍,從而使這些古建築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
陳土保老人回憶,記得是“走日本人”那年(1944年)秋的一個夜晚,駐桂林的飛虎隊戰機,在桂林和陽朔一帶上空痛擊侵華日軍飛機,擊落敵機多架,其中一架日軍的轟炸機墜落於烏龍村。敵機墜落前,有3名日軍機組人員跳傘,降落到村后的山上。
村民發現后,紛紛拿著鳥槍、鋤頭、扁擔、木棒等,四下搜尋跳傘的日軍飛行員。當晚就在村旁搜尋到兩名侵略者,其中一名已死亡,一名受傷日軍機組人員被村民活捉。第二天傍晚,另一名日軍機組人員偷偷摸到烏龍村后找水喝時,被村民發現活捉,隨後移交給上級政府。
現在,烏龍村的老村仍保持著原“古堡”的模樣,幾座保存較好的雕樓風光依舊。在南大門旁,一口古井飽經滄桑,因天長日久,井沿被提水的繩索勒出一道道深深的索痕。古井旁的石牆下,還保留有幾塊古石碑,記錄著烏龍村的歷史。
走進烏龍村,仍可看到一條條用石板鋪就的石板路,那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巷,一座座用青磚灰瓦修築的古民居,古民居上的一個個射擊孔,仍能讓人領略到這座“古堡”的風韻。
村前的一座石山,因外形非常像一頂大禮帽,村民則稱其為“帽子山”。前些年,一些地質專家到烏龍村考察時,發現這座“帽子山”上的層狀石板,全部是由古生物化石形成,因此,現在人們也叫其為“化石山”。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雙龍中心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雙龍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6.00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16人,中學生97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631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631戶通電,有6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5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54戶。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67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98.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畝。該村到2010年底,有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62.30畝(其中:田0.00畝,地2462.30畝),人均耕地1.13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41806.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6畝,主要種植桃,梨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482.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蔬菜,主要銷售往省外。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7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無公害蔬菜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糧食,蔬菜產業。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73.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73.90萬元,畜牧業收入182.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65頭,肉牛9頭,肉羊973頭);林業收入14.7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79.80萬元,工資性收入118.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1.5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8.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8人,在省內務工146人,到省外務工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31戶,共鄉村人口2197人,其中男性1116人,女性1081人。其中農業人口2178人,勞動力1307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7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5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1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4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64.10萬元,有固定資產189.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8.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