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縣

陽朔縣

陽朔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東鄰恭城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接永福縣、臨桂區,北與靈川縣、雁山區接壤。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縣域面積1436.91平方千米,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3.05萬人,轄6鎮3鄉,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等11個民族。

2019年,陽朔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1.66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31.92億元,同比增長6.7%;第二產業完成22.10億元,同比增長5.7%;第三產業完成57.63億元,同比增長5.8%。

陽朔縣擁有灕江景區、《印象·劉三姐》、碧蓮峰山水園、聚龍潭、蝴蝶泉、劉三姐水上公園、鑒山寺等營業景點15處。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概述


陽朔縣
陽朔縣
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隸屬廣西桂林市,位於灕江西岸,風景秀麗。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人口30萬。縣治轄6鎮3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的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
縣內旅遊資源可分為一環、二帶、五景區。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
陽朔自然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9.1C,氣候溫和宜人。有耕地30餘萬畝,林地80餘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薴麻質量特優,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產量和出口量最多,在廣西佔有主要地位。地下有豐富的鉛鋅礦、大理石礦、重晶石礦等。
陽朔縣
陽朔縣
陽朔水路上溯桂林,下達梧州、廣州,常年通航。縣城距桂林市區僅65公里,有二級混凝土公路(屬321國道線)相連,鐵路、民航可依桂林與國內外大中城市相通。縣內有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程式控制電話裝機達1萬門,直通國際國內;電力資源充沛。
陽朔人心靈手巧,製作的大量書畫作品、畫扇、大理石、滑石製品、山水盆景、文化衫、戲劇臉譜、仿古陶器等工藝精湛,暢銷國內外旅遊市場;陽朔人民熱情好客,現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45萬人次;已引進外資開發項目20餘個,總投資4億元。
陽朔縣
陽朔縣
陽朔屬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觀獨特,匯聚了桂林山水中旅遊景點的精華,比較著名的景點有被譽為“洋人街”的西街、電影《劉三姐》的拍攝地“大榕樹”景區、月亮山、聚龍潭等,以及近幾年新開發的“世外桃源”風景區,“蝴蝶泉”風景區等,沿途鄉村的農家樂活動也豐富多彩。
著名導演張藝謀指導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也是近年眾多遊客必看的節目,作為中國第一個以山水實景為舞台的演出,歷經多次改進,常年演出,在旅遊旺季還需加演,也已經成為陽朔旅遊的一張名片。
陽朔也有一些人文景觀,例如灕江畔碧蓮峰下的摩崖石刻,縣城裡有徐悲鴻故居,孫中山北伐演講處等等。
開放的陽朔,熱忱歡迎各屆朋友到“中國旅遊名縣”來旅遊觀光,領略“名縣”的風采;熱忱歡迎八方面商賈來陽朔投資創業,共創“名縣”的輝煌。

歷史沿革


陽朔縣
陽朔縣
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陽朔為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屬荊州零陵郡,為始安侯國地。
南朝宋泰始年間(466—471年),改始安郡為始建國,熙平縣屬其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縣治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陽朔”為縣名。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與陽朔同屬桂州轄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歸義縣併入陽朔縣,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縣治在今白沙鎮的舊縣村南側。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改桂州為靜江府。陽朔屬靜江府所轄。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桂林府,陽朔縣屬桂林府。
陽朔縣
陽朔縣
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陽朔屬桂林道,桂林道后改為灕江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灕江道廢,陽朔直屬廣西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廣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廣西省第八區(桂林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屬十一(平樂)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陽朔縣,屬桂林專區。
1961年5月,將7個人民公社分為17個人民公社(鎮),公社以下仍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
1962年8月,撤銷17個人民公社,設立7個區,共轄97個鄉級組織。
陽朔縣
陽朔縣
1968年4月陽朔縣屬桂林地區。
1981年2月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成立陽朔縣人民政府,公社、大隊成立管理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隊委會。
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歸桂林市管轄,成為市轄縣,縣治不變。
1996年,陽朔縣面積1428平方千米,人口約29萬人。轄4個鎮、6個鄉: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城關鄉、普益鄉、高田鄉、金寶鄉、葡萄鄉、楊堤鄉。縣政府駐陽朔鎮。
1999年9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162號)同意城關鄉與陽朔鎮合併設立新的陽朔鎮,鎮政府駐原城關鄉政府所在地,新陽朔鎮轄原城關鄉和陽朔鎮的行政區域;12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222號)同意葡萄、高田兩鄉改為鎮建制,兩鄉改鎮后原轄行政區域不變。調整后,陽朔縣轄6個鎮、3個鄉: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普益鄉、金寶鄉、楊堤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朔縣總人口264640人。其中:陽朔鎮40891人,白沙鎮41621人,福利鎮41438人,興坪鎮36427人,葡萄鎮28176人,高田鎮29611人,金寶鄉26438人,普益鄉10544人,楊堤鄉9494人。
陽朔縣
陽朔縣
2003年陽朔縣行政區劃(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陽朔鎮 轄蓮峰居、屏風山、北門、鯉魚井、東嶺、鳳鳴6個社區;矮山、木山、驥馬、樟桂、高洲5個村委會。
101 白沙鎮 轄白沙街居委會;白沙、觀橋、龍村、白面山、舊縣、立龍、石塘、蕉芭、大竹山、蔡村、都林、古板、插花橋、扶龍、五里店15個村委會。
102 福利鎮 轄福利街居委會;福利、渡頭、新寨、雙橋、楓林、將軍、老梧、青鳥、絳村、順梅、龍尾、垌心、忠和、夏村、鎖石、屏山16個村委會。
103 興坪鎮 轄興坪街、興坪漁業街2個居委會;興坪、橋頭鋪、西山、古皮寨、書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西塘、江村、畫山、大坪、漁村、水洛14個村委會。
104 葡萄鎮 轄福旺街居委會;福旺、葡萄、西嶺、周寨、楊梅嶺、下岩、垌村、報安、陵陂、馬嵐、仁和11個村委會。
105 高田鎮 轄高田街居委會;田村、安定、下山、朗梓、古登、龍村、蒙村、龍潭、鳳樓、頭村、響村11個村委會。
200 金寶鄉 轄金寶街居委會;金寶、紅蓮、陽朔垌、長樂、大橋、大利、延村、楓木寨、新村、馬鞍、大水田、久大12個村委會。
201 普益鄉 轄普益街居委會;普益、上觀、木橋、留公、勇村、古樂、上游、大山8個村委會。
202 楊堤鄉 轄楊堤街居委會;楊堤、浪洲、浪石、地水洞、忠南、唐家、土嶺7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2015年末,全縣轄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6個鎮,金寶鄉、普益鄉、楊堤鄉等3個鄉,99個行政村(居民區)和6個社區,944個自然村(居)民組。陽朔縣治地陽朔鎮。地理環境地理位置陽朔縣地處北緯24038′~25004′、東經110013′~110040′之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東鄰恭城瑤族自治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界永福縣、臨桂縣,北與靈川縣、桂林市雁山區接壤。縣域面積1436.91平方公里(143691.23公頃)。地貌地形全縣地勢東北部和西南部較高,屬土山地帶。自西北至東南的寬闊地帶較低平,屬岩溶地貌。中部和東南部為丘陵地帶。縣境內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海拔在100至500米之間,最高峰1700多米。氣候特徵陽朔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縣內岩溶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夏長冬短,東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區冬長夏短,春秋適中。氣候受季風影響,一年的旱、澇、冷、熱變化大。氣溫據陽朔縣氣象局觀測資料統計,1981年至2000年,年平均溫度19.5℃。最高是1998年,年平均氣溫20.4℃;最低是1984年,年平均氣溫18.3℃。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8.9℃;7月和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3℃。每年5-9月,各月平均溫度都在20℃以上。歷年年極端最高氣溫都在35℃以上,其中最高達38.8℃(1990年8月31日);歷年年極端最低氣溫大都在1.0℃以下,其中最低為-2.1℃(1991年12月29日、1999年12月23日)。雨量
陽朔縣
陽朔縣
本縣年降雨量的分佈,山區多於平地,並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東北、西部山區在1700毫米以上,東南部在1500毫米以下,其它地區為16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降雨量(1981-2000年)為1560.0毫米,最多年份1994年達2001.9毫米,最少年份1988年達1074.0毫米。每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月-8月,佔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而9月至次年2月僅佔全年降雨量的23%-27%。月降雨量的分佈很不均勻,最多為5月,月平均降雨量289.5毫米,佔全年的18.5%,其次為6月,月平均降雨量為227.7毫米,佔全年的14.6%。雨量最少是11月和12月,分別為58.4毫米和35.7毫米,各佔全年的2%-4%。由於降雨年際、月際變化大,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頻繁,內澇最多的是葡萄鎮。霜雪陽朔平均初霜日為12月11日,平均終霜日為1月23日。霜期平均43天左右,每年無霜期平均310天以上。年均初雪日為1月25日,平均終雪日為2月8日,雪期平均日數為16天,80%的年份沒有積雪。氣壓1981-2000年,本縣年平均氣壓為997.9百帞。1987年最高,為999.3百帞,1985年最低,為996.4百帞。月平均最高氣壓出現在12月和1月,為1007.1百帞和1006.5百帞,月平均最低氣壓出現在7月,為988.7百帞。風本縣季風明顯,盛行風向為西北風和東南風,且風向季節變化明顯,1-3月受冬季風影響,盛行西北風,6-8月受夏季風影響,東南風較多,4-5月和9-10月上半月,為冬夏季風過渡季節,風向常呈南北交替狀態。1981-2000年,年平均風速為1.2米/秒,1-2月為1.3米/秒,其餘各月均為1.0-1.2米/秒。瞬時風力一般在3級以下,最高達12級,但出現機率小。每年夏季均有大風出現,陣風風速達20米/秒。日照1981-2000年,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429.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3%,但日照季節變化較大,1-4月多年月平均日照時數均在70小時以下,特別是2、3月,平均日照時數只有43小時左右。5月份日照開始明顯增多,月平均日照時數均在100小時以上,8月最多,月平均日照時數為204.4小時,最多的8月與最少的2月平均之差達164.0小時。自然資源土壤資源據縣農業區劃辦提供的資料,1993年進行土地資源勘察,全縣土地總面積14.2848萬公頃(214.26萬畝),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積10.5226萬公頃(157.84萬畝)。在可利用土地面積中,耕地面積2.0113萬公頃(30.17萬畝),園地面積7400公頃(11.10萬畝),有林面積3.5793萬公頃(53.69萬畝),已養殖的水面面積680公頃(1.02萬畝),荒山荒水荒灘荒地面積1.4533萬公頃(21.8萬畝)。荒山荒地主要分佈在東北部和西南部兩側山地及中部丘陵地帶,海拔不高,坡度不大,便於開發利用。根據土壤普查表明,本縣土壤種類多,共有125個土種,耕地土壤理化性狀較好,有機質含量較高,有機質含量在2.5-4%之間,酸鹼度適中PH值在6.5-7.5之間,質地多屬壤土和沙壤土,沙土和粘土面積小,耕層厚度多在12-18厘米之間。這些土壤,耕性良好,宜種宜肥性廣,作物高產穩產。礦產資源至2002年末,已發現的礦藏資源,金屬礦有鉛、鋅、銅、鐵、錳、鋁土,非金屬礦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鉛、鋅礦主要分佈在興坪鎮的老廠、鹹水、鍾家、大源林場的寶峰山一帶,儲量60萬噸左右。銅礦分佈在金寶鄉的大蘇、小蘇、三岔、徒廠河以及興坪鎮的老廠一帶,儲量約1.4萬噸。鐵礦主要分佈在楊堤的下龍、高田的沙子溪、金寶的大橋一帶,儲量30餘萬噸。錳礦分佈在福利青鳥一帶,儲量30萬噸左右。汞礦分佈在高田安定一帶。鋁土礦分佈在楊堤的下龍、土嶺一帶,儲量8萬噸左右。大理石主要分佈在興坪的水洛、白沙的楓木坳、福利的屏山等地。重晶石分佈在陽朔鎮的樟桂和金寶的青龍口一帶。石灰石等遍布全縣。水資源
陽朔縣
陽朔縣
全縣有水資源21.3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億立方米,地下水6.82億立方米。農業用水0.9億立方米,人畜飲用和工礦企業用水0.16億立方米,總用量1.07億立方米,僅為5.02%,尚有95%未利用上。福利鎮矮山有溫泉1處,水溫29.8℃-31.8℃,水流量每秒2.5-2.68升,尚未開發。理論蘊藏量8.38萬千瓦,可開發的4.02萬千瓦,至2002年已開發0.364萬千瓦。全縣主要河流17條,總長243.78公里,總集雨面積1294.97平方公里,共約有地表水13.23億立方米。灕江是陽朔最大的河流,發源於興安縣華江鄉貓兒山東北面的老山界南側,海拔1732米。主流烏龜江,南流中西接龍塘江,東納黑峒江。三江匯合后稱大峒河,往南流至司門前與黃柏江、川江匯合稱大溶江,大溶江流至榕江鎮附近與靈河匯合始稱灕江。灕江流至平樂鎮北與恭城河匯合,全長164公里,平樂鎮以下稱桂江。
陽朔縣
陽朔縣
灕江陽朔段北自雁山區草坪鄉冠岩入境,南至普益鄉馬草坪出境,縣境內流長69公里,河谷深切400米,有大小灘38個。灕江兩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廣西最美麗的河段。1978年前,灕江是陽朔最主要的水路運輸航道。改革開放后,已成為旅遊航道,每天均有數百艘機動船隻載數千名遊客從桂林航行觀景至陽朔。地表水的分佈,山區比平原豐富,流域面積大的還有金寶河、遇龍河、烏龜河、大源河,分別為176.215平方公里、158.476平方公里、133.984平方公里、129.23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金寶河1.839億立方米,遇龍河1.610億立方米,烏龜河1.571億立方米,大源河1.234億立方米。2002年,遇龍河已開發成為旅遊者漂流勝地。陽朔縣地下水儲量約68176立方米,可采量豐富。分佈情況是:興坪鎮西塘地下河流至冠岩注入灕江長達10多公里,沿岸地下水深埋10多米,水量較豐富;白沙鎮佛岩地下河出口流量500立方米、筆架山地下河出口流量300立方米;高田鎮龍門下降泉流量123.8立方米、平塘下降泉流量52立方米;葡萄鎮翠屏地下河出口流量50.9立方米、大坪陽公山下降泉流量50立方米。全縣50米以下地下河共有26處,其特點是:含水層埋藏較深,厚度也大,可利用灌溉農田。動植物資源主要動植物有170多種。其中魚類110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7種,鳥類21種,哺乳類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穿山甲、果子狸、原雞、蛤蚧、麝等。植物主要有菌類、地衣類、蕨類、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較珍稀的靈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黃蘭花、觀光木、雞屎楊梅、竹柏、長枝油杉等。用材林以松、杉、毛竹為主,經濟林以油茶、油桐為主,水果以沙田柚、柑橙、金桔、柿子、板栗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油料作物以花生、芝麻、油茶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青麻、檳榔芋為主。旅遊資源陽朔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是山、水、岩洞、古榕等;人文景觀主要是亭、台、樓、閣、石刻等。全縣可供觀賞的大小山峰數百座,一條十分誘人的灕江河,30多個岩洞,10多處樓台亭閣,近百處石刻,一株令人流連忘返的千年古榕。分5大景區、150餘處景點。1986-2002年,新開發的著名景點有蓮花洞、碧蓮洞、聚龍潭、世外桃源、劉三姐水上公園、濱江公園、蝴蝶泉、遇龍河、田家河等。人口民族人口明嘉靖元年(1522年),陽朔縣2220戶,16585人,戶均7.65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陽朔縣誌》吳德征序中所提“朔邑編戶幾萬家”,估算當時人口約70000人。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18428戶,89781人(男50321人,女39460人)。1964年,陽朔縣總戶數36304戶。總人口167156人(男84777人,女82379人)。非農業人口14475人。1985年,陽朔縣總戶數51844戶。總人口271739人(男138998人,女132741人)。非農業人口23588人。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陽朔縣總人口308296人,常住人口272223人。民族截至2010年,陽朔縣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鮮族、土家族、滿族、白族等十一個民族。名稱由來
陽朔山
陽朔山
三國吳甘露元年(256年)設熙平縣干興坪獅子威,是陽朔縣的前身。隋開皇十年(590年),遷到現在的縣城,縣令想改縣名,一時未定。縣衙後面的廖家豈外,有對山峰直插青山。當時有個孤苦的孩子,給財主放羊,人們叫他羊娃。每天趕著羊群到這對山峰下放牧,眼看雙峰並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長得很聰明,他的羊欄搭在財主家的私塾旁邊,財主年年請塾師教自己的兒女。藉此機會,羊娃暗中學到不少知識,往往隨口成歌,應聲作對,因此牧童們很愛和他玩。他給羊角山編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們把它當作口頭禪,每日早出晚歸,經過縣衙後面,總是歌聲琅琅。縣令為了改縣名,絞盡腦汁,總想不出一個恰當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後花園散步,聽到牆外牧童們的歌聲,越聽越出神。不過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誤會為“陽朔遷,陽朔遷,陽朔遷上九重天”。他為何引起誤會呢?因為他是農曆十月初一日遷縣的,十月為陽月,初一為朔日,所以他自認為“陽朔遷”是指他遷縣的時間,至於“遷上九重天”,那當然是預兆將來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了。於是決定呈報上司,用“陽朔”為縣名。還出布告示眾,說明“陽朔”為縣名,是根據童謠改的。村民看了布告,紛紛議論,有的說:“什麼童謠,分明是羊娃編的羊角山歌”;有的說:“羊角”與“陽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聲取義?縣令聽了這些老百姓的議論,心裡有些不安。一天,縣令改換便裝,騎著小馬,只帶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這時羊娃和牧童們正在山邊的樹蔭下休息)談笑風生。縣令突然問道:“誰是羊娃?”羊娃應聲答道:“是我”。縣令下得馬來,慢漫他說:“羊角山歌是你編的嗎?”羊娃滿口承認。縣令將信將疑,想考他一下,接著說:“有人說陽朔是取羊角的諧音,有那麼湊巧?你能編歌,定能作對,現在我出兩個字給你對,既要取陽朔的諧音,又要對仗工整。”羊娃點點頭。縣令揮動手上的鞭子說:“馬鞭”,羊娃對道:“羊索”。綿羊的索對趕馬的鞭,對仗可算工整,況且“羊索”與“陽朔”字音完全相諧。縣令想了一下,搖搖頭說:“不行”,你不該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兩個字給你對來。縣令指著衙勇的腰刀說:“佩刀”,羊娃對道:“揚槊”。揚槊對佩刀對得更加工整,同時“揚槊”與“陽朔”字音一點不差。縣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內心暗暗佩服。從此,縣名與山名就分不開了,傳為千古美談。經濟概況綜合概述2015年末,陽朔縣地區生產總值108.20億元,財政收入5.93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47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1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23.53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22.34億元,接待遊客1304.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0元。第一產業農業是陽朔縣國民經濟的基礎。2014年,陽朔縣糧食、肉類、蔬菜產量分別達到12.65萬噸、2.96萬噸、26.88萬噸,苗木花卉、砂糖桔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6萬畝、6.5萬畝,專業規模養殖場達389個。全縣金桔種植總面積達 18.1萬畝,佔全國金桔種植面積的55%,總產量21.6萬噸,佔全國金桔總產量的65%,農民人均純收入10868元。201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2.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1.72億元。2015年,陽朔縣水果種植面積30.18萬畝,其中金桔、砂糖桔種植面積分別為18.6萬畝、8.13萬畝,“十二五”期末水果總產量達39.48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1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23.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第二產業2014年,陽朔縣補助134家微型企業379萬元。完成葡萄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和白沙石材加工集中區綜合整治。完成工業投資8.79億元;工業產值63.4億元,增長10.8%,其中規模工業產值48.6億元,增長12.6%;工業增加值21.7億元,增長9.8%。 2015年,陽朔縣工業增加值完成22.34億元,是2010年的2.30倍,年均增長12.83%。累計實施內資項目129個,外資項目11個。第三產業1985年個體有證商業755戶,零售額645萬元,佔全縣商業總零售額的12.9%;飲食業零售額85萬元,占飲食業總零售額的41.5%。2006年,陽朔縣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2.04%,旅遊業稅收達8867萬元,佔全縣財政收入的46.9%。2014年,陽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9億元,全年接待遊客1230.9萬人次,增長5.1%,其中入境遊客198.1萬人次,增長5.3%;旅遊總收入83.4億元,增長30.4%;遊客人均消費677元,增長31%。2015年,陽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億元,接待遊客1304.9萬人次,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長9.97%;實現旅遊總收入100.2億元,年均增長26.0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3.3:31.1:45.6調整到21.4:38:4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億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長13.94%。交通編輯陽朔縣城距桂林市僅65公里,有二級公路相連,南至柳州、南寧、北海,東南可達梧州、廣州,陽朔至廣州的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車,在陽朔境內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個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桂林城北、灕江景區。水路運輸上至桂林,下達平樂、梧州、廣州,可常年通航,縣內有碼頭5座。民航依託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與國內、國際大中城市相通,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現已開通航線50多條,可直航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000萬人次,從廣州乘飛機至桂林只要45分鐘,方便快捷。鐵路方面,貴廣高速鐵路通過陽朔縣並在興坪鎮設陽朔站,距興坪灕江山水景區僅10分鐘車程,距陽朔縣城車程約50分鐘。普速鐵路運輸可依託桂林通往全國各地,桂林市鐵路北接京廣複線,南連黔桂、桂柳動脈,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社會事業教育2006年,陽朔縣小學、初中的入學率分別為99.9%和103.4%,輟學率分別為0.04%和2.1%,15周歲和17周歲完成率分別為100%和89.5%,小學、初中畢業年級的畢業率分別為100%和98.9%。2006年,陽朔縣上重點大學錄取線達91人,二本上線321人,三本上線344人,本科上線人數756人,本科上線率為39.8%;專科上線924人,本、專科上線人數達1680人,上線率為88.3%。一年來獲得免費發放教科書的學生共12318人次,其中國家免費提供部分共53.19萬元、縣內補貼14.04萬元;獲得農村寄宿制困難補助費的學生共2899人次,共補貼14.49萬元。全縣共有中小學學生29480人(其中初中11980人、小學17500人),2006年免收雜費481.47萬元。截至2009年,陽朔縣共有公立學校127所(職校1所,高完中1所,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制學校2所,中心小學7所,村級小學61所,實驗小學1所,教學點41個,幼兒園1所);民辦學校41所(其中初中1所,培訓機構20所,民辦幼兒園20所)。衛生陽朔縣歷史上醫療以中、草醫為主。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陶壽剛在高田圩開設和安堂中藥店。民國期間,各圩鎮又先後開設過近50家中藥店。至解放前夕,尚有平安堂、天元堂、熊同壽、利昌藥鋪、保安堂、長春圃等34家中藥鋪開業。1975年,投資41萬元在縣城北門南側新建縣人民醫院,1980年竣工,佔地面積7364平方米。至1985年底,有病床184張,全院分醫務、護理、後勤三大科和門診部、留醫部,下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20個科室。至1985年,興坪、白沙2個中心衛生院,福利、高田、金寶、葡萄、城關、普益、楊堤、陽朔鎮等8個衛生院,共有門診、病房7280平方米,病床107張,醫療器械一批。縣直衛生機構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防疫站門診部、留醫部等業務用房共11261平方米,病床199張。截至2015年,陽朔縣人民醫院有衛生技術人員328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人,中級以上職稱126人。截至2015年,陽朔縣婦幼保健院佔地11988平方米,建築面積5564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3557平方米。有在職幹部職工211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72人,初級101人,編製床位110張,實際開放床位110張。社會保障2015年,陽朔縣派出555名工作隊員組成99個工作組,到各村開展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工作,實現2261人脫貧。建成保障性住房277套,完成1200戶農村危房改造和71500戶農村住房政策性保險參保工作。發放教育發展基金218.57萬元。資助各類貧困學生1.33萬人次904萬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8.92%,基金補償13.33萬人次1.098億元。投入9000多萬元加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與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協議並派員深造。100%兌現落實計生獎勵扶助257.8萬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8.06‰。 [2] 市政建設2015年,陽朔縣一期實施的山水大道(北段)等4條主幹道路基工程及給排水、排污、電力、通信、燃氣等管線工程全部完成,山水大道(北段)全線貫通;新城區返還安置區內11條道路已開工建設,完成投資9100萬元,完成總工程量的80%;啟動了荊鳳路、神山路升級改造工程;完成了荊鳳南路、荊埡隧道、抗戰路南段等路段改造工程;完成印刷廠片區拆遷工作。2015年,陽朔縣籌資1.48億元對遇龍河、灕江東岸、高田至福利沿線進行升級改造。完成遇龍河示範區19個村屯1487座房屋立面改造、420座廢棄危舊房拆除、7.5公里聯網公路、6.2公里觀光步道的修建和村道硬化、村屯綠化、縣城立體綠化等工作。完成灕江東岸300多座房屋立面改造、1萬多平方米村屯綠化、9公里村道硬化、8個自然村飲水凈化示範工程,全力推進楊堤至興坪步道建設。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541戶。文物古迹新石器時代遺址1960年,桂林市張益桂等在高田大壩岩、叫化岩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陶沙片、石器、螺殼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隊和縣文物管理所開展文物普查,發現白沙鎮扶龍村塘後山洞、葡萄鄉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片、打制石器、動物骨骼化石、螺殼、蚌殼化石堆積層。古城牆址熙平縣城遺址位於興坪鎮獅子嵅內,建予吳甘露元年(265年),廢於南朝梁代,前後共200多年。古城遺址群峰環繞,如天然城牆。遺址中殘存的古磚古瓦碎片和牆基仍依稀可見。“老屋宅”、“跑馬道”的名稱也還在群眾中流傳。歸義縣城遺址位於白沙鎮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貞觀元年(627年)廢。遺址為正方形,有東、南、西3門。城牆為土築,現存高約3米,厚約6米,周長約800米。城內除東北角有2戶人家和1個小果園外,其它開闢為農田,面積30餘畝。古樂州城遺址在福利雙橋村南灕江邊數十畝稻田之處。置於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南為白面山,北為雙橋樹,西北臨馬頭江。城牆土築,除東西兩段崩塌外,其餘較完整,開東、西、北3門,城牆厚6米,高約5米,周圍長700米。古城北郊,現留存有有鑿馬槽10餘個。傳為當時的馬棚。古城牆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陽朔城垣,開四門。明、清兩代繼續增高完善東、西,南、北城牆。民國拆城牆以築碉堡,至解放前夕,東城牆保全,南城牆基本完好,西城牆僅存一小段。當時縣城東西約500米,南北約900米,居民不滿300戶。新中國成立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使城區擴大數倍,面貌煥然一新。東城牆予1979年拆除,闢為旅遊停車場和濱江大道,現保存南薰門和一小段城牆,青陽門照原樣東移8米,城門上用鋼筋水泥結構改建幟江樓。民族風俗
陽朔縣
陽朔縣
陽朔是一個漢族、壯族、瑤族聚居的地方,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習俗、節日外,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對山歌。不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每每擺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達旦仍不肯散去。這些山歌有談情說愛的,有傾訴生離死別、崇尚忠孝的,也有談古論今敘事的。唱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歌聲或激越高昂,悠揚動聽;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訴;或輕呤淺唱、閑適灑脫......尤以壯鄉高田的中秋節對歌、福利龍尾瑤民的“歌堂願”會最富特色。福利五月八節:陽朔縣福利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農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後,由民間組織在福利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圩上各戶紮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燈到鎮上公公、婆婆廟前燃放,然後祭祀兩廟中的一百餘尊菩薩並將其抬、抱於大街上遊行。隨隊遊行的有文藝、體育隊伍,舞獅、耍牌燈、踩高蹺、八仙紙紮、鑼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時水泄不通,人聲沸鼎,鼓角連天,十分壯觀。遊行完畢則是民間文藝表演(唱桂戲等)、體育活動(球賽、棋賽等),伴隨著各種商貿活動。這些活動一般為時五至十天。節日期間(當地人稱趕會期),家家釀製苦瓜釀作自家主菜和款待賓客。福利“五月八”會期的來歷,傳說是人們在五月初八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廟可多子多福、國泰民安。在祭祀公公、婆婆廟的神壇上有這樣一副楹聯: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個個孝親。陽朔縣白沙鎮民間傳統節日。中國農曆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後,由民間組織在白沙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當地人亦稱趕會期。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鎮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日子。農曆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頭年去世的親屬,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攜帶著艾葉粑、香燭、錢紙、鞭炮、臘肉等禮品回娘家,與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墳祭奠,以示哀悼。在壯族農村尤為行。陽朔社日:陽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第五個戊日為秋社),一般在農曆二、八月間。陽朔農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說法。因為在每個村子里,不分貧富貴賤,少則十戶,多則二、三十戶,為了互相辦理喪事,在社日中都要聚會“吃社”(每戶1名男子),並就一年中辦理喪事立約,規定當年喪事每戶對喪主助錢、糧數額,負責抬棺送葬則是義不容辭的。農村俗稱“十友社”。凡不參加“吃社”的,則被開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負責料理他家的喪事。農曆四月初八日,傳說是牛的生日。陽朔鄉下農民在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飯,並用它喂牛,為耕牛消災解難,同時感謝耕牛對人的辛勤勞動。農曆六月初六日,農家都備酒禮到田頭地角供奉,用錢紙紮谷桶盛滿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穀滿倉,或是“抬菩薩”遊行祈祝五穀豐登。又名鬼節,俗稱七月半。壯族在農曆七月初七到十四過節,其它民族農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過節。節日里,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強之物,寫上祖先的名諱到野外焚燒,是夜,野外燭光片片,其間人影晃動,俗稱“送鬼”。農曆十一月“冬至”這天,農村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家家戶戶早吃湯圓,晚吃油豆腐肉圓及雞、鴨、魚、肉、大肆慶賀。又稱送灶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傳說灶王爺要上天了,農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頭供奉,“送灶君上天”。供奉畢,則家人大宴,稱過小年。民間藝術戲劇歌樂、齋醮,是陽朔縣民間最初出現的表演藝術。清康熙年間起,相繼建成福利行宮戲台、興坪武聖宮戲台、高田關帝廟戲台、縣城江兩會館等24個戲台,戲曲演出頗為活躍。桂劇清咸豐六年(1856年),龍潭徐大德創辦“寶華群英桂劇科班”,後人稱“寶字科班”,陽朔始有桂劇正式班社。清末民初,陽朔、白沙、福利、興坪、高田等圩鎮出現“玩字班”。民國21年白沙增辦“瑞英樂科班”(稱瑞字科班),26年縣城在江西會館成立“壽陽劇院”。兩個戲班分別在陽朔縣和桂林附近各縣巡迴演出10多年,33年至34年因日軍入侵而散班。同時,各圩鎮、農村的桂劇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動,桂劇有了發展。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各區相繼成立業餘文工團,原有桂劇班子上演桂居4傳統劇目,文化部門搜集整理傳統劇目,桂劇有了新生。1957年後因演現代戲,桂劇上演不多。“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戲劇被認為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桂劇絕跡。1976年,業餘桂劇團隊恢復活動,至1985年有白沙、福利、興坪、高田等地組織了13個業餘桂劇團,其中白沙、福利兩鎮桂劇團為半工(農)半藝桂劇團。1969年,成立陽朔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后簡稱文藝隊),屬文教局領導,1979年後以演桂劇為主。縣文化局開辦文藝小小班兩期,共30多人,培訓小演員充實了文藝隊。1982年參加桂林市戲劇展覽周演出桂劇《包公牽驢》,獲創作、演出三等獎。1985年,縣文藝隊共有隊員44人,演員、樂隊、編導、舞台美術力量較齊全,演出桂劇劇目有《十五貫》、《秦香蓮》、《火焰山》、《胭脂》、《鄭小姣》、《花王之女》、《徐九經陞官記》等20多個。彩調彩調又稱“花燈”、“調子”,是陽朔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各鄉村。民國4年至25年間縣境彩調已是興盛時期,稍大村莊都有彩調班子。較有名的師傅有高田的徐老友、城關的莫乃乃等人。24年高田富絹村開辦的“景發達科班”(稱景字科班),是較正規的科班,學藝一年,生、旦、凈、丑齊備。其他彩調班子,多是冬季或農閑排練,春節期間演出。25年後,縣政府借口彩調是傷風敗俗的“淫調”,曾下令禁演。新中國成立后,彩調獲得新生。1951年至1956年,白沙兆村源、高田富絹村陸續開辦多期彩調科班,其他村莊的業餘彩調隊也先後成立,至1958年全縣有業餘彩調隊112個,並掀起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熱潮。1959年,成立陽朔縣文工團,成員30人,演齣劇目《拾玉鐲》、《龍女與漢鵬》、《劉三姐》、《三月三》等。1960年文工團下放(解散)。1965年8月,成立陽朔縣農村文藝宣傳隊,有15人,屬縣文化科領導。經桂林地區彩調訓練班培訓,學習中南五省現代戲會演推薦的《打銅鑼》、《補鍋》等一批劇目,回縣后深入農村山區巡迴演出,傳播現代彩調劇。從此,全縣各業餘彩調隊紛紛排演現代小戲。1966年底,因“文化大革命”動亂,縣文藝隊和業餘文藝隊停止演出。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彩調又枯木逢春。次年,縣文化館舉辦4期訓練班,舉行會演、調演各1次,召開全縣第二次老藝人座談會。1979年,桂林地區在陽朔縣舉行地區業餘文藝會演,陽朔縣創作的現代彩調劇《考嫂子》等節目參加演出,業餘演員廖艷蘭、朱貴鳳獲優秀演員獎。1980年召開第三次全縣老藝人座談會,縣文化館組織19人的演出輔導隊到農村巡迴輔導,全縣業餘文藝團隊發展到153個,隊員4300多人,春節共演出375場,觀眾達16.0萬人次。1981年、1982年,縣文化局組織代表隊參加桂林市曲藝會演和戲劇展覽周,彩調《蓮池會》獲創作、演出二等獎,《打貓賠兔》獲三等獎。《蓮池會》演員王福榮獲演員新秀獎。 1985年全縣有業餘彩調隊84個,堅持業餘、自願、小型、多樣的原則,農閑排練,節日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話劇民國15年,縣政府請上海啟明新劇社在縣城同樂戲院表演白話劇(文明戲),時間約3個月。同年暑假,中共桂林縣支部派一個話劇團到陽朔縣城,在粵東會館演出《劉姑的處境》、《殘年》等反封建長短話劇10餘個,連演10天。從此,每逢紀念日各區小學便排演一些短小話劇,到桂林讀書的學生也回縣演出。1939年7月以後,在共產黨員教師組織下,陽朔國民中學師生在縣城廣場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約黃昏》、《一家人》等劇目。1942年,由縣長組織演出《鳳凰城》。 1944年、1945年,興坪戰時青年服務隊和臨陽聯隊,在游擊區演出《農村曲》、《軍民進行曲》、《青紗帳》等。1947年,碧蓮表證中心校的教師和桂林師範實習生,演出大型新編歷史話劇《林沖夜奔》和木偶劇《一個銅錢》。福利中心校師生演出歷史劇《天國遺恨》。新中國成立后,縣、區、學校文藝隊曾演出《三代仇》、《青年一代》、《風華正茂》、《滿意不滿意》、《於無聲處》、《一絲不苟》等話劇。歌舞劇新中國成立后,在舞台上演出的有《白毛女》、《兄妹開荒》、《蚌殼舞》、《小二黑結婚》、《九件衣》等。《蚌殼舞》曾參加自治區會演。1958年,桂林地區舉行工交、財貿、農業三個系統文藝大會演,陽朔自編的歌劇《李老漢進城》參加演出。1966年,縣農村文藝宣傳隊移植演出歌劇《紅松店》、《王傑之歌》等。1975年,縣文藝隊創作演出七場歌劇《廖長有》和組歌《韋江歌》。旅遊景點灕江陽朔段灕江是大桂林旅遊區的精華,而灕江陽朔段又是灕江的精華。乘船游江,一幅巨大的立體山水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遠處、近處、左右、水中的景色一起接踵而來,令人目不暇接;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好一處"群峰倒映山浮水"、"船在青山頂上行"的佳境!如果湊巧趕上雨霧,那霧涌千峰的煙雨灕江的神韻更會令你心馳而神凝。遇龍河景區灕江撞擊人們感觀的是一種粗獷、磅礴的震撼,遇龍河則讓人感受到一種小家碧玉似的無比的寧靜、純樸和悠閑。那裡田園風光非常優美,而隨竹筏的遊動觀賞河中及兩岸景色,既悠閑又舒心,別有一番情趣。還有很多古迹:舊時的水利工程、舊縣村古民居、唐歸義古城遺址、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仙桂橋、最高的古石橋:富里橋及著名的遇龍橋等。古榕公園1400多年的古榕樹冠婆娑優美、根須盤曲虯枝舒展。"劉三姐故居陳列室"將人們的 視線拉回到那男耕女織、粗朴艱難的遠古年代。電影《劉三姐》里"拋繡球定終身"等戲就在此 拍攝。也讓我們在這千年靈樹下祈禱:保佑大家心想事成、好事連連吧!而榕蔭古渡、對歌台、壯寨風情樓及穿山巨岩等,會讓我們感受到壯民族的聰慧、樂觀與豁達。月亮山高山上部突穿一洞,近似滿月,由於後面山頭的作用和人們觀看位置的改變,其形狀大小也隨著慢慢變化,酷似天上月亮的陰晴圓缺。同時又象一面高掛山頭的巨大圓鏡,終年映照著藍天白雲、霧雨霜雪。沿登山石級可達月洞處,在山頂向四下極目遠眺:阡陌縱橫、綠野蔥蔥、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令人襟懷寬廣、心曠神怡。聚龍潭三個大的溶洞彎曲延伸於三座相連的石山的山腰山腳中,相互貫通,同時又與一條地下河相通。溶洞的另一出口在地下河露出地表的一個深潭處,酷似藏匿於山腹中的三條巨龍齊於深潭飲水。故名"聚龍潭"。洞中鐘乳石形態各異、鬼斧神工、形神兼備、色彩斑斕。從山腰處步行入洞,最後乘船經地下河口出來;廣西壯族山歌更為您的瀏覽增添無窮的樂趣。岩洞尚未全部開發,但瀏覽通道平整而安全,很適合老人小孩瀏覽。景區內還有陽朔規模最大的奇石展廳,令您在輕鬆、悠閑中獲得美妙的視覺和精神的享受。水岩乘船或趟水經過水流潺潺的地下河,匍匐走過巨涯小洞,眼前卻是肅立著無數石筍、石柱、石鐘乳的巨大洞廳,投身入千年泥潭中感受那清爽和刺激,到音樂壁敲響大地的音符,於地下飛瀑處領悟平靜掩蓋下的恢弘與磅礴....劉三姐水上公園這裡是灕江的下游終端,水流平緩、江面寬闊、翠竹婆娑、景色迷人,也是電影《劉三姐》大部分外景的拍攝地。在這裡:阿牛哥的故鄉渡頭村,沙灘、江風、泥巴屋、小木 船,人們耳畔油然又飄蕩起那不屈不撓、樂觀風趣的壯鄉山歌。對岸就是中國畫扇之鄉:福利古鎮。世外桃源國家首批、也是目前陽朔唯一的AAAA級景區。在這裡您無法區分,哪是景區哪是真正的田園村莊。因為景區就是村落、田園,真正的村莊、田園也是景區,無界無限... 給人一種美妙、自然、恬靜、古樸、粗獷、原始的感覺。使人充分領略廣西少數民族的風情和文化。蝴蝶泉置身於蝴蝶的海洋:無數的活蝴蝶在您額前身旁扇動無數把"小扇子",它們會落在您的臂袖上,會在您耳畔私磨...您可從眾多的蝴蝶標本里挑一些回去自賞或送給親友。是一處自然景觀和科普知識相結合的生態遊覽點。另一方面:從溶洞的幽暗與狹小中直接登臨山頂,眼前豁然一片光彩和空曠,這種感官刺激的巨大反差,會讓您的身心獲得一種釋放、宣洩、舒坦的體驗。青厄古渡位於著名的"駱駝過江"景點中。坐在竹排上,一邊品嘗小吃點心或用餐,一邊與"三姐"自由對唱隨口而出的山歌,那愜意哪管竹筏划向何方!夜色籠罩下的碼頭、江面,竹排上燈火點點,純樸、甜潤的歌聲在山水曠野間縈繞...... 啊,久違了,綠島小夜曲!興坪景區是灕江的精華。興坪是陽朔最古老的圩鎮,在古代是陽朔的門戶。在老街里很多古迹依稀可見。鎮旁的老寨山半枕灕江,山頂有日本友人建的友好亭,登頂俯瞰灕江和古鎮全景:山環水繞、屋舍參 差,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附近的漁村因孫中山、柯林頓等中外名人的到訪而聲名遠播,周圍環境靜潔、景色優美。村中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青石小巷、拱門鼓樓、青磚烏瓦、飛檐翹角、馬頭牆、雕花窗,昭示著昔日此地的富庶;也讓人們一睹明清時期江南桂北古民居的建築技藝和風格。印象·劉三姐是錦繡灕江·劉三姐歌圩景區的核心工程。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任總導演。方圓兩公里的灕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廣袤無際的天穹,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劇場;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迹地融入山水、還原於自然。加上自然天氣、景象的即時加入:有時清風竹林輕吟、月光披灑,有時細雨迷朦如紗、煙霧繚繞......使演出充滿神奇的魅力和無窮的新意,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園集山光水色和文化古迹於一體。有歷代石刻數十處,其中有著名的"帶"字碑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詩碑。登臨當年孫中山、周恩來、尼克松等曾造訪的鑒山樓極目遠眺、到迎江閣感受那"一窗一景、八景各異"的美妙奇觀;琢磨巨字石刻"帶"字所包含的"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的深遠筆意。特色產品土特產柿餅、沙田柚、板粟、金桔、酸梅、冬筍、香菇等。金桔素以“皮薄、色黃、味美”著稱。1997年被評為廣西優質果品一等獎。2001年沙田柚、金桔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金獎。沙田柚 數廣西容縣沙田所產最為出名。桂林市臨桂縣、陽朔縣一帶,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與容縣沙田村的土質類似。種出的柚子無論形、色、香、味都和沙田村產品差不多,因此人們把臨桂縣、陽朔縣一帶產的柚子,也統稱為“沙田柚”了。沙田柚是廣西最名牌的水果之一,二百多年前,廣西容縣沙田村最先種植,因此稱做沙田柚。沙田柚有“天然罐頭”、“水果珍品”的美譽。沙田柚作為廣西傳統的出口果品之一,早在30年代就遠銷香港、南洋、歐洲和美洲等地,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很強。陽朔金桔以白沙鎮的金桔為主,特別是古板村的金桔以皮薄、色澤鮮艷、味甜果大,且口感好而著稱。白沙金桔主要從白沙鎮農副產品市場源源不斷湧出。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陽朔大片金桔林是個聚寶瓶,白沙鎮農副產品市場是瓶頸。如果沒有廣大果農的大量種植,大量售出,“聚寶瓶”名存實亡;而有了大量的金桔,白沙鎮農副產品市場這個瓶頸沒能發生充分的作用,“寶物”也會變成一錢不值。只有處理好種植和銷售的關係,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工藝品廣西陽朔旅遊工藝品花樣繁多,格調迥異,千姿百態,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滿足各個層次的遊人商賈的需求。如工藝畫扇、繡球、鎮紙、碑拓、假山盆景、竹木手杖、雕工藝品、文化衫等。工藝畫扇:遊客在遊覽西街及各景點時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規格和不同圖案的畫扇。文化衫:在純棉的文化衫畫上陽朔風景或用中文、英文寫上人們喜歡的詞句,是陽朔工藝品市場始終暢銷不衰的特色產品,是陽朔傳統工藝品。鎮紙(壓條):是風靡全國的裝飾藝術品。是用陽朔當地產理石製成,上面寫有各種各種名言、警句。造型美觀高雅。美食
陽朔美食啤酒魚
陽朔美食啤酒魚
1)陽朔田螺釀:這裡的田螺非常特別。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乒乓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裡面的肉並不全是螺肉,而是先把螺肉掏出來,混合豬肉、香菜及其它調味品一起剁碎,再填入螺的空殼裡混合湯汁一起燒制。2)灕江啤酒魚:陽朔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風景,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大名如雷貫耳,如果不試一下就真的枉費到此一游。啤酒魚有點像川菜中火鍋魚的做法,先把魚在油里煎一煎,再放啤酒及各種調料燒制而成。燒的器具很特別,魚放在一個平底的盤子里,盤子下面是一個盆子,放了些水,再下面才是火,而不像是川菜火鍋直接將鍋放在爐火上面。這樣上面的魚不易燒糊且受熱均勻,入口果然鮮辣可口,無一絲魚本
陽朔縣
陽朔縣
身的腥味。對了,一定要吃帶鱗的,正宗的啤酒魚,魚鱗都炸得非常脆,好吃極了。3)全州黃悶禾花魚:禾花魚即稻田裡放養的鯉魚,因魚喜歡吃飄落在水面上的禾花而得名。4)荔浦芋扣肉:吃起來也有講究,一般是一塊肥肉一塊芋頭,芋頭很粉很面,沖淡了肥肉的油膩味,讓人感覺痛快。5)桂林荷葉鴨:用蓮藕塘里生長的青青蓮葉,包裹鴨子,製成菜肴,清香可口,是一道“肉質酥”、“味清香”、“炸蒸型”的菜。

人口


2021年5月29日,桂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陽朔縣常住人口273124人。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0年8月,陽朔縣入選“2020中國最具詩意百佳縣市”,以總評分94.13分排名第3位。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發布,陽朔縣排名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