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葉

馬鞭草科牡荊屬植物

黃荊葉,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Vitex negundo L.的葉。具有解表散熱,化濕和中,殺蟲止癢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傷暑吐瀉,痧氣腹痛,腸炎,痢疾,瘧疾,濕疹,癬,疥,蛇蟲咬傷。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辛、苦,涼。

歸經

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

解表散熱,化濕和中,殺蟲止癢。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傷暑吐瀉,痧氣腹痛,腸炎,痢疾,瘧疾,濕疹,癬,疥,蛇蟲咬傷。

配伍

1、治感冒:(1)黃荊葉、路邊荊各30g,姜、蔥各6g。水煎服。(《農村常用草藥手冊》;(2)黃荊枝、葉30g,忍冬藤、毛冬青根各15g,大葉桉9g。水煎,分3次服。(《中國民族葯志》)
2、治急性細菌性痢疾:鮮黃荊葉250g。加水800毫升,煎1.5小時,濾取藥液,濃縮到120毫升。口服,每次30-40毫升,每日3次。對慢性痢疾也有一定療效。{《中級醫刊》1960,(7):8}
3、治腳蛀(腳癬):黃荊葉,搗爛罨上。(《綱目拾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絞汁塗。

栽培技術


採集加工

夏末開花時采葉,鮮用或堆疊踏實,使其發汗,倒出曬至半干,在堆疊踏實,待綠色變黑潤,再曬至足干。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灌叢中。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

藥材性狀


乾燥葉片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被短毛;葉片長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葉脆易碎,有香氣。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抗基因毒性作用。

植物文化


論述

1、《本草求原》:“洗癬疥惡瘡。”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化濕濁,散寒解表。治感冒發熱,吐瀉,痢疾,胃痛,淋巴管炎,風痰熱痰壅盛,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