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
病原物侵染過程
病原物侵染過程 (infection progress) :是指病原物與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觸,經侵入,並在寄主體內定殖、擴展、進而為害直至寄主表現癥狀的過程,又稱病程(pathogenesis),也是植物個體遭受病原物侵染到發病的過程。一般將侵染過程分為接觸期、侵入期、潛育期和發病期等4個時期。
概念:是指病原物的接種體在侵入寄主之前與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觸,或達到能夠受到寄主外滲物質影響的根圍或葉圍后,開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長或運動,並形成侵入結構的一段時間。
被動活動:是指病原物從休眠場所依靠各種自然動力(氣流,水流及介體)或人為傳帶,被動地傳播到植物感病部位或其周圍;
1、接觸前的活動
病原物的休眠體大多是隨著氣流或雨水的飛濺落在植物上,還可隨昆蟲等介體或田間操作工具等到植物上。
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圍積聚許多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也可刺激或誘發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細菌和線蟲等或其休眠體的萌發,有利於產生侵染結構和進一步侵入。
有些腐生的根圍微生物能產生抗菌物質,可抑制或殺死病原物;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變異菌株佔據了病原物的侵染位點,使病原物不能侵入。
2、接觸后的活動
葉表面的營養物質對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響,植物的分泌物也影響病原物的生長;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質,特別是在侵染液滴中濃度很高時,也能抑制孢子的萌發。
3、環境條件的影響
濕度:各種真菌孢子萌發所需要的濕度不同,對於絕大部分氣流傳播的真菌,濕度越高對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濕度比較低的條件下萌發,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發反而不好。土傳真菌(除鞭毛菌亞門的真菌以外)土壤濕度過高對於孢子的萌發和侵入是不利的。
溫度:主要影響病原物萌發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一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光照:一般不受影響,但對某些真菌的萌發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概念:指從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關係的這段時間。
1、侵入途徑:
傷口侵入:植物表面的機械傷、蟲傷、凍傷、自然裂縫、人為創傷等都可成為病原物侵入的途徑。
直接侵入: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突破植物的保護組織——角質層、蠟層、表皮及表皮細胞而侵入寄主。
2、環境因子對侵入的影響
濕度:最主要的因子,在一定範圍內決定孢子是否萌發和侵入。
溫度:影響萌發和侵入的速度。
光照:對侵入有一定影響。
概念:指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關係到出現明顯癥狀的時期。
寄生物營養方式
1、死體營養型(necrotrophic):病原物先殺死寄主的細胞和組織,然後從死亡的細胞中吸取養分。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宿主特異性腐生菌(host-specific necrotrophs),其分泌的毒素(toxin)若能被宿主識別,便能激活宿主的細胞程序性死亡過程,從而特異侵染該宿主,反之若毒素不被識別,便不可以入侵宿主;另一種為廣泛宿主型腐生菌(broad host-range necrotrophs),其致病的機理不同於前一種,並且相對於前一種其機理更為複雜,現在沒有很好的例子來完整的闡述致病機理。(2012,Tesfaye, Annu.Rev.Phytopathol)
2、活體營養型(biotrophic):病原物和活的細胞建立密切的營養關係,有時稱作活體營養寄生物。
病原物在寄主組織內的生長蔓延大致分為3種情況:一是病原物在植物細胞間生長;二是病原物侵入寄主細胞內;三是病原物在細胞間和細胞內同時生長。
概念:指從出現癥狀直到寄主生長期結束、甚至植物死亡為止的有癥狀的時期。
發病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擴大危害的時期。隨著癥狀的發展,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產生孢子等子實體,稱為產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