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五銖
中國古代錢幣
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鑄,青銅製。據《北齊書》帝紀第四文宣載: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鑄新錢,文曰「常平五銖」。又查《隋書》志第十九食貨載:文宣受禪,除永安之錢,改鑄常平五銖,重如其文。其錢甚貴,且製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間,往往私鑄。鄴中用錢,有赤熟、青熟、細眉、赤生之異。河南所用,有青薄鉛錫之別。青、齊、徐、兗、梁、豫州,輩類各殊。武平已後,私鑄轉甚,或以生鐵和銅。至於齊亡,卒不能禁。
圖片清晰的反映了常平五銖的原貌
南北朝時期,鑄幣甚多,幣值混亂,私鑄盛行。北齊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還是以東魏永安五銖錢為主,雜用其他錢幣。
北齊文宣帝高洋欲結束這種狀況,便開始鑄造新的錢幣。但此錢沒有使用他的年號,而是取名“常平五銖”。原來此錢是借用當時囤積糧食的倉庫“常平倉”之名。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欠收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漢以後,常平倉置廢不用。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倉,豐年則糴,歲儉則。高洋為自己鑄造的錢幣取“常平”為名即希望和常平倉一樣有調節市場之意。
該錢為青銅質,直徑均在2.4厘米至2.5厘米之間,重量3.5克至4.2克。因幣值高,後期私鑄嚴重,出現赤熟、青熟、細眉等名目;至齊晚期並雜有鉛錫薄錢。傳世尚見一種背四決文小錢,另有厭勝錢數種。
“常平五銖”由於採用了當時的銅母範疊鑄技術,鑄造非常精良,文字流暢優美、版式劃一,玉箸體錢文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郭合一,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是中國錢幣歷史上最精美的幾種錢幣之一。又因此錢名為“常平”,有“平安常在”之意,很多收藏愛好者取其吉祥寓意,常常攜帶在身邊作為護身符使用。
大致分為十種。
第一種,仰五降平,直徑24.5毫米,厚度1.7毫米,“常”、“五”兩字頭仰,“平”字降。此版是常平版中最常見的版式,所以在本文中稱為“正樣版”。
第二種,仰五昂平,直徑24.6毫米,厚度1.6毫米,“常”字頭仰,“平”字昂,數 量比正樣版稍少,也很常見。
第三種,中緣字小,直徑24.9毫米,厚度1.6毫米,面文同仰五昂平,但緣闊,字縮,比較少見。
第四種,俯常闊平,直徑25毫米,厚度1.8毫米,特點是“常”字頭俯,“平”字有 異且較寬稍退,“五”字長直平正,目前僅見。
第五種,小頭五闊字,直徑24.6毫米,厚度1.7毫米。此版每個字都有異:“常”字頭平正,異“平”且闊退,小頭短闊“五”,闊“銖”,穿稍狹。此版僅見有一拓,甚罕。
第六種,大頭五長金,直徑24.4毫米,厚度1.6毫米。
第七種,大頭五長金闊緣,直徑24.6毫米,厚度1.5毫米。大頭五長金和大頭五長金闊緣兩版在文字上屬同版,後者闊緣、字縮。這兩版可以說是目前發現的常平五銖版式里變化最大的兩個異版,字字均有明顯變異,且都是僅見品,說它們是常平版里的大珍,一點都 不過分。
第八種,縮字俯平,直徑24.5毫米,厚度1.7毫米。每個字都有異:俯常、俯平、四字皆縮,版式變化程度僅次於上述大頭五長金和大頭五長金闊緣兩版。這版目前所見存世以 枚計,其稀少程度可想而知。
第九種,降金大尾平,直徑24.4毫米,厚度1.6毫米,“平”、“銖”兩字變化很大。
第十種,仰五離銖,直徑24.6毫米,厚度1.5毫米,“五”、“銖”兩字變化很大。降金大尾平和仰五離銖兩版屬於單字版式變化,目前也都是僅見版。
2014-01-11 在線拍賣成交價格4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