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
漢語成語
樹:立;幟:旗幟。單獨樹起一面旗幟。
比喻獨特新奇,自成一家。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獨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清末,有個叫喜明的舉人,西安駐防。宣統三年九月,起義軍攻打滿城,城破后將軍文瑞投井,而喜明則領兵百餘人,獨自樹立一面旗幟,誓以書生效死。兵敗后攜家人投井自盡。有三女匿鄰廟中,蘸血書壁曰:“喜哲臣三女死於此。”回家后,縱火自焚死。
獨樹一幟原意為單獨樹立一面旗幟進行戰鬥,現意為標新立異,風格自成一家。
作謂語、定語;含褒義。指自成一家。
如:,他那獨樹一幟的畫風也深為家鄉的人們所理解。
別具一格、獨闢蹊徑、標新立異
如出一轍、蹈常襲故、步人後塵
1.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
2.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序》:“這時候,凡是要獨樹一幟的,總打著憎惡‘庸俗’的幌子。
3.馬南邨《燕山夜話·大膽練習寫字》:“大家都很熟識的黃山谷的書法,在 宋 代要算是獨樹一幟的了。”
4.《孽海花》三回:”拿經史百家的學問,全納入時文裡面,打破有明以來江西派和雲間派的門戶,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