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山餘霞閣記
缽山餘霞閣記
《缽山餘霞閣記》
清·梅曾亮
江寧城,山得其半。便於人而適於野者,惟西城缽山,吾友陶子靜偕群弟讀書所也。因山之高下為屋,而閣於其嶺。曰“餘霞”,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拱升降;草徑曲折可念;行人若飛鳥度柯葉上。西面城,淮水縈之。江自西而東,青黃分明,界畫天地。又若大圓鏡,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東南萬屋沉沉,炊煙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風繞之,左引右挹,綿綿緡緡[1],上浮市聲,近寂而遠聞。
甲戌春,子靜觴同人於其上,眾景畢觀,高言愈張。子靜曰:“文章之事,如山出雲,江河之下水,非鑿石而引之,決版[2]而導之者也,故善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雲物煙景焉,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故善為文者,無失其機。”管君異之曰:“陶子之論高矣,后說者,如斯閣亦有當[3]焉。”遂之為書記。
《柏梘山房文集·卷十》
[1]緡緡:連綿不斷的樣子。
[2]決版:決堤。版,版築,用兩板相夾,裝滿泥土,用來築土牆、河堤。
[3]當:相符。
江寧城,山佔了一半。那便於人們遊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缽山,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靜和他的眾位兄弟讀書的地方。他們順著山勢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頂上建了一座閣,取名“餘霞”,是按照眼中所見之景而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