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相符理論

認知相符理論

認知相符理論是闡釋人心理的內部動機狀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的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末。它試圖以人的認知活動為出發點,理解隱含在個體的社會心理活動背後的動機狀態。

目錄

正文


闡釋人心理的內部動機狀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的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要點是:人一般自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因此,在社會生活中,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外證明這一點,他通過將自己的內部狀態與外部行為保持一致,避免邏輯矛盾來維護自己的理性的形象。這裡所說的“一致”、“避免邏輯矛盾”的過程是發生在心理意義的層次上,而不是在客觀現實的層次上。
認知相符概念早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W.J.麥克蓋爾提出的。它最初所包含的意義比較狹隘。麥克蓋爾早年從事可能性理論的研究,他的一項實驗專門研究人對事件發生的概率的判斷,而這些事件(A、B、C)之間有明確的邏輯關係,分別作為三段論邏輯關係中的大前提A,小前提B和推論C。麥克蓋爾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被試對命題 A、B、C三個事件發生概率的判斷常與理論上的概率值不相符。這意味著被試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自相矛盾。如果實驗者向被試提示這種不相符,被試在以後對這些事件再作判斷時,他的判斷概率值就比上一次接近理論值了。基於這個現象,麥克蓋爾提出認知相符概念,以描述人所具有的這種自動維護自己理性面貌的傾向。最初,麥克蓋爾將這個概念局限在人的信念活動中,將其看作人改變信念、態度的原因,並指出,要使人改變一種觀點,不必給他從外部施加影響,例如,提供證據證明其觀點有問題,只要通過某種方式暗示他的觀點或態度與他的其他觀點或行為有矛盾,他就會從內部自發地調整自己原來的觀點,以使其與正常的邏輯關係相符。麥克蓋爾和他的同事曾做過一些研究,獲得了一些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
認知相符觀點遇到的最主要批評是認為它對人的理解比較片面,過於看重人的謹慎、深思熟慮的特點。事實上,人在其社會生活中,並不是隨時意識到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是否保持相符狀態。麥克蓋爾的爭辯是,認知相符是人內部的一種傾向性,就是說人把自己當作一個理智的人,但這種傾向並不在意識水平上,所以人們在這種傾向的指引下從事各種活動,但本人並不一定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過程。
認知相符觀點的提出,反映了代表50~60年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時代精神。同時,也代表當時一批富於創造精神的社會心理學家共同的研究思想。因為在這個時期,發掘人的心理活動內部力圖維護理性形象的特點是許多心理學家所關心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內部的動機狀態,驅動和指導著人的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這些研究產生了一批很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如F.海德的平衡理論,L.費斯廷格認知失調理論,C.E.奧斯古德和P.H.坦南包姆的一致性理論等。因為麥克蓋爾提出的認知相符觀點概括了這些科學家共同的研究思想基礎,所以它一直被當作開掘新問題、新研究的先行理論,並且在內容上不斷擴充,越來越豐富,已遠遠超出其初始時僅說明人的信念轉變過程的範圍,成為探討、解釋人的心理內部動機狀態對人的心理活動(如認知、情感等)、行為、人際交往等現象的所具有的根本性影響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