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生態系統
紅樹林生態系統
紅樹林生態系統一般包括紅樹林、灘塗和基圍魚塘三部分。一般由藻類、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因子以及陽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構成。
分解者種類和數量均較少,且以厭氧微生物為主,有機體殘體分解不完全。消費者主要是喜濕鳥類尤其是水鳥和魚類,底棲無脊椎動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亦較常見,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較少。
紅樹林生態系統是由生長在熱帶海岸泥灘上的紅樹科植物(常綠灌木或喬木)與其周圍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功能統一體。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中,主要植物種為紅樹、紅茄莓、角果木、秋茄樹、木橄、海蓮等。它們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當果實在樹上時種子即可在其中萌芽成小苗,然後再脫離母株,下墜插入淤泥中發育為新株(胎萌習性)。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部分沿海灘塗地區均有分佈,也存在於印度、馬來西亞、西印度群島和西非。紅樹林對海防的意義很大,也是海岸灘塗動物的棲息地。
1.地質地貌:紅樹林主要分佈於隱蔽海岸,該海岸多因風浪較微弱、水體運動緩慢而多淤泥沉積。因此,它與珊瑚礁一樣都是“陸地建造者”。自然發育的灘面,平坦而廣闊,常可沿河口海灣、三角洲地區或沿河口延伸至內陸數公里。紅樹林大部分分佈於潮間帶,而以中潮灘為最繁茂區。紅樹林生長與地質條件也有關係,因為地質條件可能影響灘塗底質。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崗岩或玄武岩,其風化產物比較細粘,河口淤泥沉積,適於紅樹林生長。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層,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灘,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紅樹林生長。
2.底質:紅樹林適合生長在細質的沖積土上。在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帶,土壤(沖積層)由粉粒(silt)和粘粒(clay)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機質,適合於紅樹林生長。一般紅樹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鹽量0.2%~2.5%,pH4—8,少有pH3以下或pH8以上。
3.溫度:紅樹林分佈中心地區海水溫度的年平均值為24~27℃,氣溫則在20—30℃範圍內。我國海南島海口的海水溫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廈門港年平均水溫為21,7℃,平均氣溫為20.9℃。後者紅樹林種類僅5種,比前者紅樹植物種類25種少得多。
4.海水和潮汐:含鹽分的水對紅樹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紅樹植物具有耐鹽特性,在一定鹽度的海水下才成為優勢種。雖然有些種類如桐花樹、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長,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長,但在海水中生長較好。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潮汐,沒有潮間帶的每日有間隔的漲潮退潮的變化,紅樹植物是生長不好的。長期淹水,紅樹很快死亡;長期乾旱,紅樹將生長不良。
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和動物以及微生物等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依賴而又相互制約,而所有生物又都依賴環境同時又作用於環境,它們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動態的平衡制約關係就稱為生態平衡。
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是一種脆弱的平衡,其中包含著許多生物和環境因子。一旦由於人為等因素破壞了結構中的某一部分,就可能造成整體失衡。
1.紅樹林是生物的理想家園
由於紅樹林具有熱帶、亞熱帶河口地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徵以及特殊的鹹淡水交迭的生態環境,為眾多的魚、蝦、蟹、水禽和候鳥提供了棲息和覓食的場所。因此,紅樹林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
紅樹林是候鳥的重要的中轉站和越冬地。據統計,每年在深圳灣紅樹林濕地停歇和覓食的冬候鳥及過境鳥約有10萬隻,超過190種。
徠2.天然的海岸防護林
紅樹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盤根錯節屹立於灘塗之中。紅樹林對海浪和潮汐的衝擊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可以護堤固灘、防風浪衝擊、保護農田、降低鹽害侵襲,對保護海岸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內陸的天然屏障,有“海岸衛士”之稱。
3.凈化海水
紅樹林可凈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程度,防止赤潮發生。
4.促淤造陸
紅樹林在海灘上形成了一道樊籬,發達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積作用。隨著紅樹群落向外緣發展,陸地面積也逐漸擴大。
5.科研、教育、生態旅遊
紅樹林是最具特色的濕地生態系統,兼具陸地生態和海洋生態特性。其特殊的環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紅樹林成為自然的生態研究中心,對科普教育、發展生態旅遊業也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