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
原山東省水利局局長、黨組書記
薛亭男,男,原名畢興耜。1924年出生於萊蕪朱衚衕峪村。194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7月參加工作。
194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9月調濱海銀行、12月調沭水縣委工作。1947年3月任莒南縣興雲區委代理書記,同年7月任莒南縣桑庄區委書記。1949年2月任莒南縣副縣長,1951年4月任縣長。1952年12月任莒南縣委書記。1956年10月任臨沂地委副書記,1959年2月任書記處書記。1963年7月任臨沂地委書記,同年12月被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候補委員。任職期間,號召全地區治山治水,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行“稻改”。1965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達120萬畝,被中央命名為全國農業先進區。1976年2月擔任山東省水利局局長、黨組書記。
在離開臨沂4年後,薛亭於1979年7月21日在濟南病逝,年僅55歲。
在他39年的革命生涯中,有35年是在臨沂度過的。作為臨沂地委的主要負責人,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他為臨沂人民留下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工作中,薛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1952年冬,沂水地委根據上級要求,召集各縣縣委書記開會,部署在全區開展“三反”、“五反”運動。這場運動來勢甚猛,上海、天津等地已揪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老虎”。按照當時政策的規定:貪污1000元者是小“老虎”,貪污1萬元者是大“老虎”。薛亭回縣后,經過認真地排隊摸底,便向地委彙報說:莒南縣沒有“老虎”。為了出“戰果”,當時有人提出“猴子不爬竿,多打幾鞭子就行了”的所謂經驗。在這種形勢下,薛亭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作出“莒南沒有老虎”的客觀結論,是十分不容易的。后地委派員到莒南進行了解調查,肯定了薛亭的彙報。在“大躍進”時期,浮誇風在全國盛行。由於產量越報越高,統購任務亦隨之加碼,加之1959年雨水過多,全區糧食減產已成定局。面對這一實際,作為地委代理書記的薛亭決定,一是在糧食產量上要實事求是,不能再吹了;二是要派人外出買菜籽,多種蔬菜,把地瓜秧等能吃的東西都收藏起來以備冬春食用。當時有人向省反映:臨沂所報糧食產量打了折扣,省委為此將薛亭等地委負責人叫到濟南,批評臨沂有本位主義。薛亭據理力爭,向省委領導講明臨沂留的糧食確實不多,多數村莊平均每人每天不足半斤糧,並說如瞞產不報,願受省委處分。后省委負責人到臨沂縣的王橋和郯城農村親自調查,方知薛亭所說的情況屬實,遂削減了臨沂地區的徵購任務。由於薛亭較好地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所以在三年困難時期,臨沂的飢荒程度較之別處相對較輕,並在最困難的1960年接待安置了惠民等專區的6萬災民來臨沂度荒。薛亭善於調查研究,總結基層經驗,在開展每項工作之前,都要先把樣板樹起來,再組織全區幹部學習推廣。在他任莒南縣委書記時,就抓出了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何家店、石泉湖等一批先進典型,其中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3個典型,是經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表揚的。特別是毛澤東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批示,鼓舞和啟發全區人民掀起了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在擔任地委書記后,薛亭又抓了孟良崮、牛角崮、龍山等治山樣板和汪溝、布窪等治嶺樣板,並總結了豎水橫流、挖溝修堰、綜合治理、保持水土等許多經驗。臨、郯、蒼地區原是澇窪平原區,是有名的沂、沭河“洪水走廊”。為了徹底改變這裡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糧食增產增收,時任地委副書記兼郯城縣委書記的薛亭,先在郯城馬頭區的採蓮湖試種水稻,獲得了成功。主持地委工作后,又對在“大躍進”時期興建的30餘座大中型水庫進行了配套工程建設,在下遊興建了若干大型灌區和支幹渠。在解決水源后,又抓了臨沂縣的東張屯、塘崖等幾個“稻改”典型。1961年,地委分批組織縣、社、村幹部到這些單位參觀學習,然後在沂河中下游的縣份全面推廣。經過3年的“稻改”工作,到1965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使原先的易澇窪地變成了稻浪滾滾的“山東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