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楊軍校
軍校
大革命失敗后,為了組織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保衛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陸續成立了一批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其中,為紀念1929年8月在南京被國民黨殺害的我黨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工人運動領袖楊殷烈士,部分學校相繼更名為“彭揚軍事政治學校”,為紅軍和地方游擊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幹部,為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紀念東江農民運動和海陸豐農民運動領導人彭湃以及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兩位同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些根據地以他倆名字命名了軍校。1930年,贛東北信江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改稱彭楊紅軍軍政學校。隨後,閩粵贛邊紅軍學校改稱閩粵贛邊彭楊軍事政治學校,鄂豫皖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4分校改稱彭楊軍政幹部學校。1933年10月,中革軍委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步兵學校也被命名為紅軍彭楊步兵學校。
1929年底,中共東江特委將設在豐順縣八鄉山的軍事政治學校易名為彭楊軍政學校第四分校(又稱彭楊軍事紀念學校),由紅十一軍第四十六團代管。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的王濤(時任共青團東江特委書記)兼任教育長,並代理校長職務。1930年,在敵人重兵進攻下,學校隨中共東江特委轉移到大南山,將潮(陽)普(寧)惠(來)縣蘇維埃政府創辦的紅六軍第十六師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併入。曾到蘇聯學過軍事的朱炎、陳榮先後任校長,鄧寶珍、韓漢陽、董良史等任教官。學校下設培養連、排、班幹部的學生連,培養各區、鄉村赤衛隊領導的特別隊,培養各區、鄉、村兒童團領導的少年先鋒隊,培養各部隊號兵的吹號班。學校培養了兩期學員140多人(其中女生lO多名),為東江地區革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后根據形勢的變化,學校先後駐在紅場鎮的水頭村、疊石村、潘岱村以及雷嶺鎮麻竹埔村等地。1932年春,廣東軍閥大舉“圍’剿”大南山根據地,中共東江特委軍事委員會將彭楊軍校第四分校改為特委隨營學校。
1930年9月,鄂豫皖紅1軍在河南省正陽成立隨營學校,李開達、張琴秋負責該校工作。1931年2月,隨營學校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曾中生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5月,蔡申熙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1932年夏,又改稱紅四方面軍彭楊學校。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該校停辦。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擴編時又恢復彭楊學校,倪志亮任校長,傅鍾任政治委員。
1934年11月,彭楊學校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倪志亮任校長,李特任副校長。下設高級、初級、政治、特科4個班和教導隊。
1935年6月,該校與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合併組成紅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9月,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不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紅四方面軍南下。紅一、紅四方面軍及紅軍大學分開后,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今 四川省 馬爾康縣腳木足)又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該校后併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1931年5月,閩粵贛軍區將閩西紅軍學校第一分校改稱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直屬閩西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蕭勁光(時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任校長,張鼎丞(時任閩粵贛蘇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兼任政委,李林任副校長兼教育長,溫含珍及方維夏先後任政治部主任,伍修權、危拱之、李伯釗、肖向榮等任政治教員。部分被俘的原國民黨軍官擔任軍事教員。
學員來自於紅軍隊伍中的基層指戰員,編為兩個大隊和一個司號隊。學校的教學結合實戰進行,要求學員要有政治頭腦,糾正單純軍事觀點;要有犧牲精神;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自覺學習和遵守紀律的精神;要克服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從鬥爭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學校共招收了兩期學員,每期學習5個月,培養了1000多名連、排級紅軍幹部。後學校根據形勢的變化,相繼遷往上杭縣白沙、長汀縣城和瑞金。同年11月25日,學校與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紅三軍團隨營學校合併組成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1930年冬,中共鄂東南特委根據紅五軍軍長彭德懷的提議,在陽新縣龍港創辦了培養紅軍軍事政治幹部的彭楊紅軍學校,直屬鄂東南地區紅三師領導,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的余賁民、張濤、羅冠國先後任校長,方步舟任政委,黃埔軍校長沙分校畢業的陳金剛任主任教員。學員主要來自於紅軍隊伍和地方武裝中的基層指揮員和優秀士兵,實行軍事編製,分步兵大隊、機炮大隊、政治大隊等。學習科目包括政治課和軍事課。每期學制3個月到6個月,為紅軍培養了一大批排級幹部和優秀戰士,以及赤衛隊、游擊隊的班長、小隊長。1932年3月,湘鄂贛軍區將彭楊紅軍學校改建為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
1933年,因革命戰爭發展的需要,蘇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擴紅運動,組建了新的兵團和兵種,紅軍部隊中指揮員、特種人才和訓練人員非常缺乏。為了加緊培養紅軍的各級幹部和專門人才,當9月底紅軍學校辦完了第五期后,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紅軍學校分開為5所學校,以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六期學員為基礎,在瑞金縣九堡村成立了紅軍彭楊步兵學校(又稱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直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陳賡任校長,黃火青、劉希平、宋任窮先後任政委,國民軍將校團畢業的鮑德新任訓練處處長,瑞金紅軍學校上級幹部隊畢業的羅貴波任政治處主任兼政治總教官,鍾壽田任黨總支書記,邱涵任團總支書記,閻捷三、劉清明、黃春庭、劉少卿等任軍事教員,李志明、康志強、張正光等任政治教員。
學校下設兩個軍事營、一個政治營、一個參謀營,另有機槍連、測繪隊、青年隊。學校共舉辦了三期,每期四個月,主要任務是培訓紅軍中的連、排級幹部。1934年lO月,隨著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利,學校與中央蘇區紅軍大學、公略步兵學校、特科學校等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編為幹部團),準備進行長征。
一、“紅軍大學校”,簡稱為“紅大”。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級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校址設在的瑞金縣沙洲壩鄉大埠村的大窩,校舍是紅軍自己蓋的簡易房子。為了紀念郝西史(蘇共黨員、蘇駐廣州領事館副領事,因參加廣州暴動被殺害),將“紅大”命名為“工農紅軍郝西史大學校”。
二、“紅軍第一步兵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初級紅軍指揮員。校址設在瑞金縣九堡村花門兜。為紀念彭湃和楊殷,將該校命名為“工農紅軍彭楊步兵學校”。
三、“紅軍第二步兵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初級紅軍指揮員。校址設在於都縣。為紀念在三次反“圍剿”中犧牲的黃公略,將該校命名為“工農紅軍公略步兵學校”。
四、“紅軍特科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紅軍特種部隊如炮兵、工兵部隊的指揮員和專門人才。校址設在瑞金縣武陽鄉竹陽村小。
五、“游擊隊幹部學校”,是專門負責培訓和提高游擊隊幹部的學校,校址也是在瑞金。
與此同時,還成立教導團4個,負責短期培訓紅軍的指揮員和戰鬥員。
上述這些學校和教導團,都是受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
彭楊軍校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