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戈拉的結果 展開

戈拉

泰戈爾著小說

《戈拉》是泰戈爾編寫的一本歌頌了新印度教徒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熱愛祖國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此本小說圍繞主人公戈拉展開,通過描寫戈拉由一個激進的愛國主義青年到發現自己不是印度種族的人而做出的自我改變,反映了作者對維護種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的激進主義人士的批判。

作品簡介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本書介紹了主人公戈拉是一個狂熱的愛國青年和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只要有人對印度稍加批評,都會氣得受不了,一聽見有人嘲笑自己的同胞,他便激動得要咆哮起來。他本來傾向於比較開放、現代的梵教,可是自從看到西方傳教士批評正統印度教,就變成了忠實的印度教信徒。戈拉做出了一系列過激的,和自己內心情感對立的行動。為了表明自己維護種姓制度,他復舊地在額頭上黏上了自己種姓的印記(他家屬於最高種姓婆羅門);為了保持自己的印度教徒的純潔性,他甚至不惜傷害自己母親的感情,拒絕和母親一起吃飯,因為給她做飯的侍女是基督徒;為了維護印度教的傳統,他還決心要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友誼,因為,他愛的姑娘是梵教社團的成員,而他最親密的朋友和信梵教的姑娘結婚了。
可是,就在準備接受古老的印度教滌罪禮,變成苦行者,即最純粹、最徹底的婆羅門時,戈拉得知自己根本不是印度人,而是愛爾蘭人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被起義的印度士兵殺死的;他的親生母親為他的印度養母所救,生下他后也死了。他根本不是婆羅門,不屬於任何印度種姓,因此也根本沒資格當印度教的教徒。他以自己為表率,所做的一切維護印度教傳統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他以前為堅守原則所做的犧牲,比如犧牲親情、友情、愛情,都變為人為的負擔,甚至是誤入歧途。發現自己真實身份以後,戈拉恢復了自己的本性和真實傾向,先前存在於他內心的種種矛盾,也迎刃而解。他同時感受到了超乎種族、文化等方面的真理,也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偏激思想,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之後,他有種自由的感覺,這使他得以輕裝上陣,在一個新的起點,真正去實現印度的民族解放大業。

創作背景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這部批判現實主義的重要作品以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為背景,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梵教徒和新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以及印度近代先進人物摸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艱苦歷程。
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鎮壓了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民族起義之後,鞏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但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新興的階級也開始出現並逐漸成長。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趨尖銳,被壓榨得走投無路的農民紛紛地自發起義,人數眾多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處已形成,其中不少人已經認識到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災難,於是民族解放的要求愈來愈強烈。在他們當中,思想化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改革印度教,吸收歐洲文化,爭取較大的政治權利。參加這一派活動的有梵社。但到了六十年代,這個團體的部分教徒,過多地吸收了基督教的觀點,輕視本國文化。一八六五年它分裂為兩派,一派是印度梵社,一派是元始梵社。泰戈爾在《戈拉》里沒有涉及元始梵社的活動,提到的是印度梵社,並且恰如其分地批判了它輕視本國文化的缺點。在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代表知識分子另一種思潮的是新印度敎。這一派主張發展民族文化,恢復民族自尊心,反對崇洋媚外,反對殖民主義者對印度人民的殘酷壓迫。但他們認為要恢復民族自尊心就得嚴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傳統,甚至是腐朽的傳統。

角色介紹


戈拉
小說主人公戈拉是一個尊崇祖國的傳統,願意為印度而獻出自己的一切,並以自己的堅定信心去感染身邊的知識分子,喚醒麻木中的廣大民眾的愛國主義者。
他身上具有著其他人所不具有的品質:其一,是他的犧牲精神和闊大的胸懷。戈拉為了印度的獨立解放,可以犧
牲自己的一切,大學畢業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解放事業。他深入農村了解民間疾苦,為同胞伸張正義,不惜坐牢吃苦。其二,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戈拉的愛國熱情來源於他內心深處的信念,他知道印度不僅有偉大的過去,也有會有光明的未來。儘管現在的印度貧困、落後、愚昧、迷信,但他深信“另外還有一個真實的印度,一個充實而富足的印度。”其三,他感覺敏銳,以小見大,他有一種整體性思維。戈拉看問題不是就事論事,往往通過現象把握本質,從事物間的普遍聯繫中看待事物的價值和意義。
但他個人也有著自我局限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一種“唯我獨尊”的自傲。他從小就是“領袖”,習慣於指揮別人、教訓別人。其二,拒絕、迴避對異性的戀情。戈拉常常無端迴避或拒絕這種自然的感情。當他與蘇查麗妲彼此暗暗相戀時,他猶豫彷徨,不敢面對,甚至自我壓抑。其三,盲目受制於傳統習俗。戈拉出於愛國熱情,對印度教的一切都加以維護,還把陳規陋習當作自身的戒律來束縛自己。對於種姓制、不可接觸制、對婦女的歧視等習俗都竭力維護,發展到不顧事實的地步,甚至在現實面前碰了壁還固執己見。
畢諾業
畢諾業和戈拉是完全不同的人。畢諾業則是性情中人,感情細膩,也容易感情用事。大學時,畢諾業成績特別
好,是個學者型的人物,並不適合搞政治,或者做社會戰士。但是,他從小和戈拉一起長大,深受戈拉的影響甚至控制。他接受戈拉的全部思想,參加了戈拉創建的愛國者協會,並擔任秘書,也像戈拉一樣,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古老習俗。為了自己和戈拉的深厚友誼,他一直壓抑自己的個性。
畢業后因為接觸到圈外的人,畢諾業改變了自己先前沒意識到的偏激思想,才開始發現了真實的自己。他主要由自己的心來支配,不像戈拉那樣,主要由原則支配。他最渴望的,是人的陪伴和愛。拯救國家和捍衛自己教派的責任,對他來說顯得空洞和虛假,而戈拉則把那些責任看得高於一切。畢諾業感到自己沒有戈拉那麼強烈的信仰。一離開戈拉,他的信仰就開始動搖了。
最後經過內心的掙扎畢諾業終於以真實的自己,和一向堅持真實自己的羅麗妲結合了,不再懼怕社會的指責和懲罰。當戈拉對他和信梵教的人通婚表示不滿時,他告訴戈拉,他不能再容忍一個需要成員每天做自我犧牲來維持的社會團體。如果一個社會團體拒絕把他當做一個人,而只是木偶和機器,他就不再尊重它,只把它當枷鎖。
蘇查麗妲
和畢諾業一樣,蘇查麗妲也習慣服從責任。因為哈蘭在梵教社團內威信很高,蘇查麗妲就把自己和哈蘭的關係,看成自己應為梵教盡的責任。而蘇查麗妲卻受到戈拉的愛國熱情感染,並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吸引。儘管如此,蘇查麗妲還是同意了哈蘭提出的訂婚請求。她決心,要通過與哈蘭結合來為梵教服務,所以準備和哈蘭一起閱讀關於宗教的英文文章,以便把自己的生活塑造得符合哈蘭的看法。幸虧,蘇查麗妲有個明智的父親。帕瑞什先生一再要女兒慎重考慮,也一再拖延訂婚儀式。後來,蘇查麗妲終於奮起反抗哈蘭。
蘇查麗妲脫離哈蘭的控制后,戈拉又試圖塑造她。後者主要想使她變成自己志同道合的戰友。蘇查麗妲早就受到他的愛國熱情感染,此時更下定決心,要盡最大努力,為使自己國家變得偉大而奮鬥。但是,她並不認同戈拉走極端的宗教行為。雖她然深愛戈拉,但感到戈拉的個人意志有種狂暴的性質。她讚賞的,是他養父那種不露鋒芒的,藏在靈魂深處的力量。蘇查麗妲知道,戈拉不贊成她去參加畢諾業和羅麗妲的婚禮,可她毅然前去幫助羅麗妲準備婚禮。這裡可以看到蘇查麗妲的明顯變化,從盡量適應自己並不喜歡的哈蘭,到對自己深愛的戈拉不盲目服從。蘇查麗妲的性格和思想都變得更加成熟,也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帕瑞什先生
帕瑞什先生是蘇查麗妲的養父。他一向鼓勵女兒們和持有不同思想的人接觸,並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堅持真實自己、勇敢無畏的羅麗妲,他精心呵護。為了支持畢諾業和羅麗妲的婚事,他遭到自己社會圈子的譴責甚至唾棄。但是,他沒有絲毫動搖,視他們的結合為超越社會局限的行為。他安排蘇查麗妲和她姨媽同住,並不擔心她會受姨媽那種,過度偏激的印度教思想影響。小說讓我們看到,越是讓子女擺脫束縛,接觸外部世界,越能鍛煉他們的堅強性格和獨立自主能力。而獨立思考能力,正是保持真實自己的必要前提。
哈蘭
哈蘭是一個偏激狂熱的梵教徒,極端排斥印度教教徒,喜歡對戈拉橫加指責。曾經是蘇查麗妲的未婚夫,一度企圖控制蘇查麗妲的思想。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泰戈爾通過《戈拉》這部作品歌頌了新印度教徒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熱愛祖國的思想,同時也批判了他們維護種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在英國人統治印度的時代。戈拉,一位出身愛爾蘭高貴種姓的年輕人,決心拯救民族,喚醒民眾,維護印度古老的宗教,並認為這才是惟一的道路。他的朋友維納耶認識了梵社帕勒席先生一家,戈拉與維納耶同帕勒席先生的女兒蘇查麗和拉麗妲產生了真摯感人的愛情。在歷史、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這兩對年輕人分別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且找到了人生的真諦。
《戈拉》的故事情節是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展開的。戈拉的愛國激情促使他和殖民主義者、洋奴買辦不斷發生衝突,他的宗教信仰也使他和他的家屬、他的內心、他的愛情不斷發生矛盾,這些矛盾衝突使這部作品充滿了懸念,推動著故事向前發展。其次,這部小說的心理刻畫也是很成功的。泰戈爾利用心理描寫巧妙地暗示戈拉和蘇查麗妲、畢諾業和之間愛情的萌芽和發展,他們的矛盾和痛苦。
《戈拉》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它表達了印度人民渴望獨立與自由的願望,揭發了殖民主義的罪行,激發起人民的愛國熱情。同時,它還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腳踏實地、切實做點工作的知識分子,批判了種族主義、復古主義和歧視婦女的錯誤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代孟加拉社會的風貌。《戈拉》特別關注印度傳統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他借兩位主人公對種姓制、歧視婦女和崇古主義這三大印度現代化障礙性問題的激烈爭論和現實探討,鼓勵印度知識分子自覺地把自身的命運與印度的命運聯繫地一起,以強調“整體”和“同一”的東方精神去勇敢面對新的挑戰。
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也是使作品得到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他塑造了各種類型知識分子的動人的形象。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戈拉是泰戈爾塑造的一個印度民主主義者的典型。他從小就是學校和附近一帶孩子的頭頭,後來成為印度愛國者協會的主席。他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要解放祖國。他堅信祖國一定會得到獨立和自由。他是一個寧死也不向殖民統治者低頭的硬漢,是一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三次面對面地和英國殖民者進行鬥爭,雖被捕入獄,但堅貞不屈,決不妥協。他這種沒有絲毫奴顏婢膝的品質是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質。

作品評價


印度評論家S.K.班納吉評論說:“戈拉就象是渴望自由、憤怒地為反抗自己的社會和政治上處於奴隸地位而鬥爭的印度心靈的化身。泰戈爾通過戈拉,明確地說明了他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復古主義和種姓制度的主張。”
王轉先(山西大學文學院)評論說:“《戈拉》中泰戈爾借正統派印度教徒和梵社成員間的矛盾鬥爭揭露和批判兩大教派的弊端和偏見,引導先進知識分子對印度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希望他們在為印度謀求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應批判的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努力實現一種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和諧。”

作者簡介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戈拉[泰戈爾著小說]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藝術特點


1、人物對話富有論辯性。(父女之間,母子之間,姐妹之間,情人之間和朋友之間的種種爭論。有助於揭示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傾向及內心世界。
2、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正面人物之間,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之間,均互為映襯,互為對比,層層對比之中,勾勒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小說具有優美的抒情格調,在寫景、狀物、敘事、摹人中,往往伴隨著作者強烈的抒情,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