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文學院

山西大學文學院

山西大學文學院是山西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山西大學堂的中學專齋。

2001年中文系與古代文學徠研究所合併,組建了文學院。經過百年建設,文學院現已成為山西省語言文學類基礎研究型人才和應用人才的培養基地。現設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漢語國際教育、戲劇影視文學和廣告學五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研究生一百多人。百年來,學院共培養了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近7000人,為國家和山西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沿革


山西大學文學院與山西大學同齡,是山大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其前身為山西大學堂中齋,由晉陽書院、令德堂書院合併而成,“登崇俊良、尊廣道藝”是其最初之校訓。新成立的文學院響亮地提出了兩個奮鬥目標:一、在省內成為文化產業開發的先鋒軍,為歷史文化大省的建設、為山西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二、在全國,躋身“雙十強”,培養一批一流教授,佔領學科高地。這個時期的院址先在文瀛湖畔之貢院,后移往侯家巷。2001年中文系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合併,成立文學院。文學院在百餘年山大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大批國內著名學者,如黃侃、李亮工都曾在文學院執教。一百多年來,文學院和山西大學一樣經歷風雨,執著前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學院的教學與學術研究獲得了全新發展;改革開放後文學院的發展又上了一個台階,形成了以國學為基礎,以應用為發展目標的“山西省文化研究與傳播人才培養基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學院各項事業獲得飛速發展。今天,文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已經基本成熟,形成了篤實深厚、開放活潑的總體風貌,是山西高校中文學科的標桿與旗幟。文學院下設4系2所1中心,即文學系、漢語言系、新聞系、戲劇影視系、古代文學研究所、方言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共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告學和戲劇影視文學5個本科專業。其中,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為省重點學科。
成立之初
1901年成立之初,山西大學堂中齋開設課程凡八門,曰經學、史學、三通學、本朝掌故學、輿地學、算學、詞章學、時務學、西學。中齋分四科:理學、詞章學、經濟學、文學
1904年廢除科舉后,中齋課程為:經學、英文、日文、法文、俄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博物、圖畫、體操等。
辛亥革命中,中齋師生參加同盟會的會員有榮炳、榮福桐、王國祜、景定成、景耀月、張起鳳、齊寶璽、趙承經、李正清、張桂書、杜曦、石璜,王用賓、劉綿訓、李鳳翔、谷思慎等,積極參加到了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之鬥爭中。
中華民國成立后,山西大學堂改為山西大學校,中齋取消,學制分為本科、預科,本科分法科、工科,預科分文科、理科,張籟為預科學長。
1916年,開辦文科國文學類,郭象升為文科學長。
1918年,張籟接任郭象升為文科學長。
1919年,經胡適推薦,山西大學校預科畢業生不經考試可以直接升入北京大學本科,預科國文學類學生章廷謙、蕭桂森(蕭一山)、樊振琦、彭基相、梁佩袞、田潤霖等即直接轉學北京大學本科。
戰亂期間發展狀況
1931年,遵教育部《大學組織法》《大學規程》原先各科改為學院,各門類改為學系,張籟為文學院院長,李鏡蓉為國文學系主任,朱啟寰為英文系主任。
1932年,文學院學生李寶森、趙石賓等與國師趙善述等共同發起組織了“抗日救國大同盟”,在“9.18”一周年,他們組織學生上街講演,並進行了反日示威,他們還組織了“9.18”讀書會,並以讀書會的名義與成成中學李延齢共同出版油印了刊物《學生新聞》。
1933年,“抗日反帝大同盟”遭當局破壞,趙石賓、李寶森等學生被迫離開學校,奔北平進行革命活動。
1935年徠,在“12.9”運動影響下,山西大學文學院與其他學院學生共同創辦了《新文字報》、《為民族解放》等刊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宣傳中國共產當的抗日政策,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要求政府“保衛華北,懲辦賣國賊!”
1936年11月,山西大學校出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文學院學生王廷弼為“民先”負責人,王廷弼還擔任山西大學學聯總幹事、太原市“抗敵後援會”主要負責人。
1937年8月,周恩來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談判八路軍部署與協商共同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事宜,文學院學生王廷弼、李寶森等都在其中擔任部門負責工作。戰地總會的成立是山西成為北方游擊戰爭戰略支點的開始,為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太原失陷后,山西大學校文學院師生遷往運城,后因戰事之緊張,遂逐漸被迫停課解散。
1939年,國立山西大學在陝西宜川秋林鎮復校上課,后遷虎嘯溝。學校設有文學院,設有歷史系、外國語文系,院長先為周傳儒,抗戰勝利后吳宓為文學院院長,設歷史系、教育系、外文系。
1947年,文學院學生馬作楫等主編《綠洲》詩歌副刊在《山西國民日報》上創刊;
1948年1月,文學院教授李毓珍與學生馬作楫等創辦有《北方》詩刊,其目的是作為地下民盟的宣傳刊物,宣傳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思想,后被迫停刊。8月,國立山西大學遷往北平后,文學院在東交民巷井陘煤礦公司大樓上課辦公。
1949年1月,文學院的師生在此期間,參加了北平學生迎接解放的鬥爭,並和山西大學其他院系師生共同迎來了共和國的解放。5月,山西大學師生遷回北平。9月,文學院改為師範學院,設教育系、文史地系、外語系,副校長趙宗復兼院長。本月,分別在北京太原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師範學院正取生79名,其中文史地系正取生25名,備取生3名,凡28名。11月,聘請陳邇冬教授、江紹原教授、劉明越教授、童德禧教授、賀凱副教授、高巴壽夫副教授、顏錫瑕副教授。12月,黃麗泉為師範學院院長兼教育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史
1951年2月,師範學院院長擬讓梁園東任,報部批准,並將其文史地系分開,學院設國文(中國語文)系、歷史系、教育系、外文(外國語文)系凡四系。6月,聘徐一誠國文系教授、荊策銳地理教授、郭吾真歷史副教授、吳奔星國文系教授、姚奠中國文系教授。9月,學院增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凡四系。
1952年7月,院系調整理學院數學、生物、化學三系併入師範學院。
1953年下半年聘常風為國文系教授。9月11日,正式解散國立山西大學,文科全部轉入師範學院,教育部文件“你校師範學院獨立后定名為‘山西師範學院’”。山西師範學院為全國三十一所高等師範學院之一,設中國語文、歷史、地理、俄語、教育、數學、生物、化學、體育等四年制和二年制系科。
1957年10月,中文系設總支,下屬八個支部,教師1個,學生7個。
1961年7月,根據中共山西省委的決定:山西師範學院與新恢復的山西大學合併,名稱仍為山西大學。焦國鼐任校長,李希曾任黨委書記,合併和恢復后的山西大學設政治、教育、中國語文、外國語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凡十個系,系綜合大學。學校設研究部,培養研究生,經審查考試,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班5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班專業課程有文字學、古典文學通論、由中文系主任賀凱講授、高節文講師分別講授,主要教材有《漢書藝文志》。
“文革”中師生停課。
1972年,3月正式招收工農兵學院,中文係為迎接招生,成立了中文系教育革命組組長張誠齋、副組長董冰竹、魏丕一。中文系招收100名。中文系黨支部書記樊子琚,張計明、郭學勤副書記。1977年停招工農兵學員,恢復高考制度。
1978年9月,山西大學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
改革開放后
1981年,漢語言文學系設漢語言文學、新聞、圖書館三個專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山西大學首批7個學科專業為碩士學位授予點,中文系有中國古代文學。
1983年10月,古代文學研究所成立,姚奠中任所長。
1984年9月,山西大學夜大學首批招生,設中文、文秘專業。
1986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山西大學第三批3個學科專業為碩士學位授予點,中文系有現代漢語。
2000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科、專業名單公布,中文系在原有的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兩個碩士學位點的基礎上新增碩士點1個:中國古典文獻學
2001年6月18日上午,山西大學文學院舉行掛牌儀式。總支書記張憲平主持,院長劉毓慶講話。

學術研究


山西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室
山西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室成立於2008年6月,是在前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三個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和教學研究室的基礎上整合而成,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他研究人員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本研究室主要學術骨幹為蘇春生教授、陳春香教授、侯文宜教授、王春林副教授、王世傑副教授、尹變英博士、王煒博士、鄭偉博士、秦琰博士等。本研究室旨在整合研究力量,開展學術活動,促進科研與研究生教學的協同發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理論與中國古代詩學。
山西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山西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前身是山西大學戲劇影視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於2003年。中心主要負責人姚寶瑄教授。中心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整理、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藝術學、人類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民間文學等。中心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人,碩士學位7人。2004年起中心開始了對民間說唱文學《楊家將》的搜集、整理、保護、研究等工作。2006年,山西省申報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說唱文學《楊家將》成功入選,位列民間文學類項目第一名。2008年民間說唱文學《楊家將》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1年,中心的前身山西大學戲劇影視研究中心與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共同合作成功申請了戲劇戲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由於山西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專業成功申請了廣播電視電視藝術學的碩士點。
山西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山西省廣播電視總台、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山西省戲劇研究所、山西省音樂舞蹈曲藝研究所、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山西省電影藝術家協會、山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廣泛、深入合作關係。
研究平台
山西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室山西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所新聞與傳播研究室
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所國學研究中心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文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科設置完善,現建有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新文學研究中心,組織開展學術活動。並且具有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等13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中國古代文學是山西省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山西省本科品牌專業。
全院現有教職工68人,專職教師56,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7人。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基本實現了碩士化。
本院教師承擔了28部教材的編寫任務,出版專著35部,多項研究在全國獨樹一幟。

專業介紹

本專業培養具備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並能在新聞、文化、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交際工作的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時獲文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中國經典古籍導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寫作、文秘基礎、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
就業前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部隊、新聞機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近幾年考研率為35%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紮實的中國語言文學理論素養,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較強的具有說讀寫譯能力的英漢語雙語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經典古籍導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學概論、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論、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英語精讀、英語寫作、英語聽力與會話、涉外秘書學。
就業前景:畢業后在黨政、學校部門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通過國家考試可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
新聞學
新聞專業為新聞機構宣傳機構及其他社會團體培養新聞人才和宣傳人才,這些人才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紮實的文化功底較高的寫作水平和多方面的社會才能,能夠勝任大眾媒體的新聞報道任務和大眾團體的宣傳工作。主要課程:中國經典古籍導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西方文學;古代漢語;形式邏輯;文學概論;現代漢語;新聞編輯學;新聞法規選講;新聞美學;秘書學;廣播電視新聞;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心理學;傳播學概論;新聞理論;新聞攝影;新聞英語;新聞英語報刊選讀;中外新聞史;廣告學概論;新聞評論;電視新聞媒介。
廣告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寬廣的人文文化知識系統的廣告學知識和相應的專業技能,熟悉我國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出版影視廣告文化產業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大專院校企業文化部門等工作的廣告學專門高級人才。主要課程: 中國經典古籍導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 西方文學;古代漢語;文學概論;現代漢語;廣設計與製作;廣告設計基礎;廣告市場調查與分析;市場營銷學;廣告策劃創意;CIS研究;廣告心理學;廣告學概論;傳播學概論;廣告經營與管里;中外廣告史;廣告文案寫作.
戲劇影視文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可在戲劇電影電視廣播藝術文化單位新聞部門從事戲劇影視編導編劇編輯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播音及電視節目主持人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備的專門人才。主要課程:中國經典古籍導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西方文學;古代漢語;文學概論;現代漢語;戲劇理論;中外戲曲史;中國戲曲史;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語言學;中外電影史;主持人概論;導演學概論;紀錄性節目創作;戲劇影視劇劇本創作;《編攝錄技術》;戲劇影視美學;電視藝術學。

硬體設施


文學院建有傳媒實驗室、影視觀摩室、報紙編排系統實驗室等實驗教學場所,總面積500平方米,有價值260萬元的各種實驗設備。其配置可滿足本院學生和教師進行攝像、攝影、編輯、觀摩等教學、實驗使用。資料室使用面積為130平方米,現有圖書25963冊,專業雜誌350種,價值58萬元;影像資料350餘種;並有全省唯一的學生書庫,有圖書1671冊,同時每年增補300餘冊。古代文學研究所有專業資料室,藏書二萬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