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吳非的結果 展開
吳非
洛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
青花牡丹瓶&amp
青花瓷·高士圖·吳非 作品
吳非的作品是以當代的視角濡染於傳統筆墨的修鍊,強調造型與水墨的關係,關注筆墨的隨機性,順勢而發,從而營造水墨沉靜雅緻、玄妙而悠遠的品質。畫面輕鬆、靈動的“機趣”無不閃爍著心靈的光芒。
“水墨營造----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吳非
吳非&amp
《青花瓷·高士》 吳非 2009
吳非 青花牡丹瓶
傳統水墨在千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技法和審美系統,我們在和這套系統的對話當中要不斷地用豐富的修養及獨特的情感體驗來解讀。經驗暗示我們背離與盲從似乎都不可取,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繪畫與中國水墨雖然大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點,觀察方法的轉換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體驗。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2008年11月25日於小屯
斗蛐蛐 吳非作品
青花瓷·平安觀音 吳非作品
首屆中國美術金彩獎美術作品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第十五次美術新人新作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五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並獲河南展區銀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四屆河南省書畫院雙年展美術學術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河南省中國人物畫展一等獎(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
河南省中國首次晉京展精品獎(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河南省中國畫展銀獎(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河南省韓國慶尚道水墨畫展;
中國意象-當代中國畫十人邀請展;
風華七月—當代中國畫家作品邀請展;
水墨動向—當代著名中青年國畫家學術邀請展;
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等
作品收藏:
中央電視台( CCTV)、河南日報社、洛陽博物館、法國圖爾市政府等。
2009年6月赴景德鎮創作了一批高質量的青花瓷作品。
《日出東方》 紙本水墨 2004年 吳非
《國畫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墨》(中國畫研究院)、《江蘇畫刊》、《藝術狀態》、《收藏傢俱樂部》、《水墨生活》(藝術與人文出版社);
《中國人物畫技法圖典》(河北人民美術出版);
《盛世收藏》(江西美術出版社);
《新世紀中國畫水墨發現大系—水墨時態吳非》(榮寶齋);
《最具學術價值與升值潛力的中國畫100位》(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
《國畫大家》(今日美術館);
《中原畫風·山水人物卷》、《河南國畫100家》等。
吳非·詩化的閑逸筆墨 張建京
神清氣爽圖&amp
平安正氣圖·青花瓷 吳非作品
人本身物質形態的客觀形象在時代的烙印下,外在表象與內在精神都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發生著迥異的變化。對於中國人物圖像載體的描述本身,也產生了諸多變化甚至變異的繪畫語言。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素描寫生為基礎的中國人物畫的實踐活動,推動了人物畫的不斷發展,是對“二王”以降一味復古之風的大反其道,但是傳統中國畫中的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也在“素描樣式”的繪畫中漸行漸遠。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對於中國傳統技法的簡單照搬與描摹,以當代人的心境是完全不可能表現此時此刻的中國繪畫特徵的內在。於是,一類是在喪失超越前人信心的狀態中,以西方“素描”意識的現代因素改造中國人物畫,或者講是發展人物畫,一類近乎從容地簡單機械地延續“古人樣式”的技法圖樣。一類是無所顧忌地叛逆而且自由地放縱著水墨體驗。
青花瓷&amp
吳非畫中的人物有古人有今人,這些在吳非的筆墨營造下,講述著各自不同的故事,熟悉而陌生。看上去他們離你很近,近到可以感受到每個人的細微舉動,恍惚幻化成其中的某人,青衫方履,頓時置身於烏托邦式的淵明雅境,暢然不群;但有的卻離你很遠,遠到在雖著時尚靚艷服飾下,淡然超塵地行於物外,時空轉換,觸及絕難。自然物象的表象,在他的現實狀態與心理思維方式中,通過筆墨的獨特藝術語言相融匯,而表現出與形象內心的對話與共鳴,筆墨因而隨著內心情緒的波動而舉重若輕,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在繪畫手段中修正重組,表現著自我理想世界的審美空間,從而漸入詩性品質與禪性心境的藝術世界。
吳非的作品,是畫家內心心靈深處的獨白,面對當代的藝術理念以時入時出的清晰思維,表達著閑逸文心的此中狀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具有傳統審美情節的筆墨語言,同時又創造出屬於現代都市生活因素的審美趨向,成為現代水墨人物畫中一種自我的感人,一種感人的自我。
張建京
2006年10月於洛下玄默堂
○趙向前
這幾年吳非一直在關注“人”,他以普通人的視點關注著普通人的生活,默不作聲的把現代人那種冷漠、無情、空虛以及焦慮的狀態以畫筆展現了出來。
高士圖 吳非作品
有一次,吳非對我說:“我覺得畫面中應該出現一些看似很荒誕的東西,說不清楚的東西,其實很有意味。”我完全贊同他的說法,其實我們生活的本身就是荒誕。那陣子他有一批新畫,畫面上他把不同的視點,不同時段,不同關係的人和事物放在了一起,誇張、變形又恰到好處,看似很荒誕,但又覺得很真實,既感到熟悉又有著異常地陌生。後來,看到有記者採訪導演賈樟柯,問他為何《三峽好人》里會出現那種不明飛行物,賈說根本沒什麼,我覺得那個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很荒誕的東西出現。這種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和吳非的觀點是相同的。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說不清楚的,弄得太清楚了,反而沒意思了。
值得一說的是吳非在畫著這些“入世”的紅男綠女的同時,也在畫著大量“出世”的高人隱士。入世是“俗”的,出世是“雅”的,這兩種本身很矛盾的觀念卻被吳非輕鬆的就解決了。我喜歡他的高士圖,因為他畫的瀟灑,畫的清新,畫出了人物的曠達。好多人畫高士,脫不出那種“俗氣”,更畫不出那種“逸氣”,因為從大俗到大雅,需要的是一種境界,而不僅僅只是繪畫的技巧和語言性。
近兩年,吳非的畫引起了圈內的關注,很有要大火起來的勢頭,前一陣子榮寶齋又給他出了畫冊,然而他依然還是那麼低調,見面只嘿嘿一笑,說能畫畫是多麼的幸福呀。
和吳非同住一城,於我來說也算是件幸事,因為除了常常能在一起吹牛聊天以外,還可以最快速度地看到他的新畫。
郭貫貞
人過中年,發福亦屬正常。然近些年日漸隆起的肚子,卻常遭老婆訕笑。只是每每見到吳非兄,才會有些許的安慰。
和吳非兄相識,是在去歲的一次展事上。之前只是在各類畫冊上見到過他的名字和作品,知道他一直在畫一些形古神閑的高士,或“枕石觀雲過”,或“臨淵羨魚游”,總之都是些陶翁筆下客,庄生夢裡人。便想,吳非兄莫非是一個在家出家的隱者,亦或是一個遁入山林的高人?
和吳非兄相識並相知,方明白一個道理,心態決定形式,正所謂“畫如其人”是也。
心如虛空,物來即照,立處皆真,隨緣任運。這是禪者風度,其實禪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處處皆是佛”,“步步是道場”,就看我們每個人的悟性如何。“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便是說的平常之心。
有僧問長沙禪師:如何是平常心?
師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僧:學人不會。
師云:熱時即取涼,寒時即向火。
如今的水墨人物的發展無非三條主線:即傳統的;依附傳統而創新的;完全實驗性的。吳非兄一直走在中間,即在傳統圖式的基礎上更多的關照本人的內心感受,讓造型與筆墨遊離於傳統之外,在近乎木訥的人物表情之下蘊含著“維摩一點如雷”的衝動。他將元人的求古與宋人的尚意心態納入本心,將道家的“無為”境界宣洩於紙上。以閑適的筆調錶達閑適的詩意生活,正如建京在《詩化的閑適筆墨》中所稱:“他的作品表達著體現傳統中庸思想的藝術題旨”。
昨日,和建京去吳非畫室閑聊,禪茶一味之後,才發現窗下便是洛陽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在如此環境之下,吳非兄能不受外擾,潛心於藝,著實讓人驚嘆弗如。便想起鈴木大拙的話:“禪宗就是覺悟的修行”。所謂“覺悟”,即自覺的了悟,這便是吳非兄閑逸外表之下的人生態度吧。
回家,撰小詩一首記之,為吳非兄,也為自己。
修身何須避山林,喧喧鬧市掩重門。
檀香一縷去凡意,佛經兩卷出紅塵。
清茗談心臨古趣,素墨花箋寫煙雲。
忍得十年空面壁,心如止水菩提心。
二OO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郭貫貞於半山房
瀟灑^_^依舊·丁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