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頭鎮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下轄鎮
泉頭鎮屬於遼寧省鐵嶺市,鎮政府駐泉頭,人口2.29萬人,面積140平方千米,泉頭鎮交通便利,京哈鐵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國道穿越鎮境。全鎮轄10個行政村,93個村民組,1個社區,戶籍人口有22100人(2018),滿、蒙、回、朝鮮、錫箔等少數民族均有分佈。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泉頭村;1984年8月,改泉頭鎮;1987年5月,改泉頭滿族鎮;2002年2月,複名泉頭鎮。截至2018年末,泉頭鎮戶籍人口有22100人。截至2020年6月,泉頭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泉頭村。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昌圖縣第八區。
1956年2月,並區建鄉,分屬昌圖縣第五區和昌圖縣第四區。
1957年1月,屬昌圖縣雙廟子區。
1958年3月,撤區建鄉,分屬泉頭鄉和農林鄉;同年10月,建昌圖縣大公公社,轄泉頭地區農林和泉頭2管理區。
1959年2月,屬雙廟子公社。
1961年,從雙廟子公社分出67個自然屯建成泉頭公社。
1983年11月,改泉頭鄉。
1984年8月,改泉頭鎮。
1987年5月,改泉頭滿族鎮。
2002年2月,複名泉頭鎮。
泉頭鎮位於昌圖縣城東北15公里,東經124°06’,北緯42°48’。鎮區處於紅山河上游,地形東高西低,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勢,全鎮區域面積140.64平方公里,處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是昌圖縣3個山區鄉鎮之一。泉頭原以泉頭境內一泉眼取名泉眼頭,后簡稱泉頭。泉頭鎮地理位置優越,大檯子山為境內最高山,海拔445.1米,流經境內的紅山河即源於此。
昌圖泉頭鎮屬糧食產區,土地資源適於農業發展。2010年耕地面積為4458公頃。林地面積1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3.4%
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高粱、大豆。
畜禽:豬、牛、羊、馬、騾、驢、雞、鴨、鵝。
主要經濟作物:榛子、寒富蘋果、蔬菜、馬鈴薯。
泉頭鎮地處半山區半丘陵,地勢東高西低。境內主要山峰大台山,最高點海拔444米。
泉頭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少雨,溫暖多南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降雪少。多年平均氣溫6.7℃,1月平均氣溫-20.0℃,生長期年平均135天,無霜期年平均145天,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7月,8月最多。
水文
泉頭鎮境內河道主要屬紅山河上游流域。河流總長度40千米,主要支流有馬家、谷家、大葦子河。
泉頭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風災、旱災、雹災等。風災害年均發生4次,主要發生在6—8月,最嚴重的一次風災發生在2009年6月24日,連續幾天颳風下雨,造成10個村玉米9000畝倒地,財產損失達100萬元。
2011年末,泉頭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泉頭、護林、農林、石虎子、黃頂子、馬家、橋口東、大葦子、聯合、二道、泉頭。
截至2020年6月,泉頭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林場生活區,鎮人民政府駐泉頭社區。
泉頭社區 | 馬家村 | 大葦子村 | 護林村 | 石虎子村 | 泉頭村 |
橋口東村 | 聯合村 | 農林村 | 黃頂子村 | 二道村 |
2010年全鎮總戶數7755戶。總人口22432人。其中農業人口18409人。農業人口從業人員總數5776人,其中:第一產業3242人,第二產業516人,的第三產業2018人。現戶籍人口數量為22100人(2018)。
2011年末,泉頭鎮總人口2243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023人,城鎮化率17.9%。另有流動人口105人。總人口中,男性11283人,佔50.3%;女性11149人,佔49.7%;14歲以下2647人,佔11.8%;15—64歲13728人,佔61.2%;65歲以上6057人,佔2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203人,佔54.4%;有滿、蒙古、朝鮮、回、錫伯等少數民族,共10229人,佔45.6%。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達10161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8.8%。2011年,人口出生率4.26‰,人口死亡率2.17‰,人口自然增長率2.0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9.5人。
2017年末,泉頭鎮常住人口為21369人。
截至2018年末,泉頭鎮戶籍人口有22100人。
2011年,泉頭鎮農民人均純收入9220元。
2018年,泉頭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2011年,泉頭鎮有耕地面積6.3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2萬畝,林地面積11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2143噸,其中玉米51319噸,豆類4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薯類、蔬菜等。2011年,薯類542噸;蔬菜種植面積0.05萬畝,產量14616噸,主要品種有白菜、蘿蔔、豆角等,其中白菜6762噸,蘿蔔4454噸,豆角933噸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8261頭,年末存欄25168頭;羊飼養量18588隻,年末存欄8279隻;牛飼養量29351頭,年末存欄14527頭;家禽飼養量70萬羽,上市家禽30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11162噸,其中豬肉5046噸,牛肉3708噸,羊肉289噸;禽蛋3897噸,鮮奶898噸。
泉頭鎮
截至2011年末,泉頭鎮累計造林10萬畝,其中防護林7000畝,經濟林42944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4萬株,林木覆蓋率37%,活立木蓄積量3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4萬畝,產量82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葡萄、山楂,其中蘋果400噸,梨120噸,桃100噸,葡萄20噸,山楂180噸。
2011年,泉頭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7億元,比上年增長160%。2011年,泉頭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職工23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
2011年末,泉頭鎮有商業網點406個,職工123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83億元,比上年增長2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
到2015年末我們要改造老榛子林1.2萬畝,新栽榛子1.5萬畝,形成年產榛子500萬斤,年效益7500萬元,相當再造15萬畝耕地,真正形成具有泉頭特色的富民產業。在栽植榛子的同時,還要開發寒富蘋果試驗區、鼓勵農民建設高標準省級畜牧小區,大力發展畜牧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
地名由來
泉頭約建於清宣統年間。原來這附近有幾個泉眼,泉頭處於這幾個泉眼的上頭稱泉眼頭,民國年間叫諧音了稱泉頭至今。
泉頭鎮有102國道經過境內。
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定期開展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移風易俗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成功舉辦了敬老愛親創建和諧家庭評比活動。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100%。九年一貫制學校破土動工。滿族剪紙藝術逐漸被人們認識和重視,悄然走進省城。城鄉900多戶、1300多人口享受低保政策,弱勢群體保障面達98%。
2011年末,泉頭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20人,專任教師8人;小學4所,在校生1060人,專任教師10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20人,專任教師7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末,泉頭鎮有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影院1座,座位290個,年放映140場次,觀眾達56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60平方米,藏書3000冊;還有老年秧歌隊2個。
2011年末,泉頭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生院1所;病床20張。專業衛生人員12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5人、執業(助理)醫師0.2人、註冊護士0.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萬人次,住院手術175台次,出院病人0.02萬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萬人,參合率100%。
2011年,泉頭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31戶,人數437人,支出113.3萬元,月人均216元,比上年增長5.0%;城市醫療救助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37人次,共支出113.28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6戶,人數900人,支出61.6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57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8人,支出30.2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醫療救助2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2人次,共支出1.6萬元,比上年增長5%。新增就業人員194人,有194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累計投資200萬元在鎮區主要街道安裝路燈130盞;投資50萬元在主街兩側鋪設彩磚、栽植風景樹,拓寬了城區南出口;投入500多萬元,完成村村通18.3公里;採取一事一議的方法爭取財政獎補資金162萬元修村路57公里;綠化美化村村通公路11公里;投資150萬元修建護林、黃頂子、賀農線大葦子村橋涵三座,共計150延長米;修建蓄水方塘一個,修建堤壩4000米,治理小流域面積4000畝。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的加大,方便了群眾的出行,小城鎮出具雛形,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裕泉生態谷
裕泉生態谷位於昌圖縣泉頭鎮馬家村三組,距昌圖縣城15千米,距102國道5千米。“裕泉生態谷”起步區面積3平方千米,區域內有野生榛子3000畝、寒富蘋果1000畝,是遼寧省綠色食品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