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植物學

苔蘚植物學

苔蘚植物學(bryology)是研究苔蘚植物的發生、發展、生殖、分類、地理分佈、形態構造、生理生態、化學成分和應用等的植物學分支。

簡史


苔蘚植物學
苔蘚植物學
苔蘚植物學學名稱源於希臘字(Bryon:苔蘚)和(Logos:論說),漢名出於漢“菭”(苔)和晉“蘚”等古字。1061年中國劉禹錫、林弘著的《嘉佑本草》記載有“瓦苔”,1596年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有“瓦蘚”等的形態、生境利用方法。1727年義大利P.A.米覬利的《新植物屬志》,1753年C.von林奈的《植物種志》等記載了多種苔蘚植物,直到1801年德國的J.赫德維希的《蘚類植物種志》和1847年J.B.W.林登貝格的《歐洲苔類植物綱要》出版,才奠定了苔蘚植物的分類基礎。1834年澳大利亞的F.J.A.N翁格爾發現了泥炭蘚精子,次年M.米爾貝爾作了地錢的詳細解剖,並對它包括芽胞在內的個體發育作了實驗觀察,同時瑞士C.W.von內格利又做了苔類植物頂端細胞的分裂實驗觀察,發現了苔類植物胚胎髮育規律。1851年W.霍夫邁斯特闡明了苔蘚植物的孢子的形成和萌發,精卵受精過程、胚胎髮育、生殖過程中明顯的世代交替,以及它們的生活史中特殊的原絲體階段。19世紀和20世紀初開始了苔蘚植物細胞學、化學成分、地理分佈、生態生理等各方面的研究。在這個期間歐美許多國家已經完成了他們本國和鄰近地區苔蘚植物種類調查,並出版了他們的苔蘚植物志。中國近代苔蘚植物學的研究始於1842年以後,1949年以前主要是歐洲人在各地采了一些標本,由歐洲人研究,並發表了一些中國苔蘚植物種類。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陳邦傑開始研究中國和東亞苔蘚。1949年後在開展中國苔蘚植物資源調查、分類研究的同時,又開展了孢子形態、個體發育、細胞學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現狀


苔蘚植物學的研究狀況除了系統分類學已形成了一個領域外,其他如苔蘚植物形態學、苔蘚植物化學等尚未形成本學科的完整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