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邦傑的結果 展開
- 白銀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中國苔蘚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
陳邦傑
中國苔蘚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
陳邦傑,教授。江蘇丹徒人。是第三屆中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植物學教學和研究。著有《中國蘚類植物屬志》等。
中央大學
1936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植物學專業,1939年獲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
曾當選為第三屆中國人大代表,第二屆江蘇省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南京分社組織部副部長,中國植物學會理事,江蘇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師範學院生物系主任。
孔雀蘚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植物學課本中以及科研工作方面存在著苔類和蘚類的中文名稱與拉丁文原名之間的混亂甚至相反的情況,陳邦傑便將自己多年來所積累的有關方面的資料加以整理,於1952年在中國植物學雜誌6卷第4期上發表了《苔和蘚名稱考訂與商榷》的論文,論文參照當時苔和蘚在課本中的統計結果,從多數的原則和植物學命名優先律的原則,確定了以蘚類名Mosi和以苔名Hepaficae。這一觀點得到了廣大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認可,改變了我國苔蘚類植物名稱的混亂狀況,並廣泛應用於教學和科研工作中。
孔雀蘚
陳邦傑以畢生的精力從事植物學的研究,在苔蘚植物研究領域中成就斐然。為了讓中國的植物科學研究登上世界舞台,他在老一輩植物學家錢榮澎、裴鑒教授鼓勵下,從三十年代起就毅然從事苔蘚植物科學的研究,他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國的山山水水。
早在中央大學讀書時,就在蘇南一帶採集,在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時,又深入到川東、川西、峨眉山、金佛山、大小涼山等地採集,以後更是帶著助手和學生到大小興安嶺、內蒙古荒漠區、阿爾泰林區、陝西秦嶺、西藏珠穆朗瑪峰、海南島熱帶雨林、福建武夷山區以及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等地採集標本。
他先後採集到苔蘚標本4萬多號,其中苔類46科,130屬,654種;蘚類62科,354屬,1675種;並作了大量的科學實地考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苔蘚植物標本資料。在實際工作中,他發現中國植物學界對苔和蘚的中文名稱,名詞混淆不清,常常發生錯誤。因此,陳邦傑教授在大量研究工作之後,制定了科的命名規則,使苔蘚植物的中文名稱有了科學的分類。
他還為許多苔蘚植物擬訂生動而形象的中文名稱,如金髮蘚、提燈蘚、葫蘆蘚、孔雀蘚,並訂正了許多錯誤名稱。此外,以前各大學在講授苔蘚植物時,照抄歐美等國的書本,以土馬檸為代表植物,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他的倡導下改以葫蘆蘚為代表,受到植物學界的贊同和歡迎,直到今天中國大中學課本都是以葫蘆蘚為蘚類植物代表植物。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在60多年的生涯中,陳邦傑為中國苔蘚科學的建立和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苔蘚植物研究的高級人才。他在國內、國際上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影響,1985年,美國密蘇里植物園製作發行了一套世界著名植物學家的明信片,其中一張就是專門紀念陳邦傑先生的,他的名字被收錄《世界植物名人錄》,荷蘭蘚類學家托維(Touv)博士說:“陳邦傑教授乃是中國苔蘚學之父”。
1978年12月,世界生物學會秘書長格林先致陳邦傑:“鑒於您在苔蘚植物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我代表世界生物學會邀請您參加1979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工作會議,會議將討論這一學科的研究方法、國際現有水平和新的動向,我很希望在日內瓦見到您。”——然而,陳先生已於8年前去世了。
在教學中,陳邦傑教知識、亦教方法,重理論、又重實踐,他經常和學生到全國各地採集標本,觀察生態環境,足跡遍布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內蒙古的荒漠區、陝西的秦嶺、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浙江的天目山以及海南島的熱帶雨林等地。他的課深入淺出,效果很好,總是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南京師範大學
陳邦傑教授曾留學德國洪堡大學,是中國苔蘚植物學的奠基人,是傑出的植物學家和教育家,曾當選為中國人大代表,曾為南京師範大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苔蘚研究方面成就巨大,蜚聲中外,被譽稱為“中國苔蘚之父”。正像黎興江研究員在大會報告中所提到的“中國苔蘚研究所取得的成就都得歸功於陳邦傑教授當年的苦心教育和影響,尤以老師嚴謹治學,胸懷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在座的中國苔蘚學子們一定要以先師為榜樣,努力工作,不怕艱苦,不斷地將中國的苔蘚學事業推向前進”。
陳邦傑
80年代后陳邦傑教授的學生到國外進修訪問時,外國專家談起陳邦傑總是讚不絕口,美國著名苔蘚植物學家斯第爾博士看了華師大教授胡人亮繪製的植物圖說“中國學者都是藝術家,陳邦傑博士對你們進行了很好的訓練,他自己的《東亞叢蘚科》的插圖就畫得非常出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至今,陳邦傑教授的論文和著作仍為國內外學者所引用。
1978年12月,世界生物學會秘書長格林先生寫信給陳邦傑教授說:“鑒於您在苔蘚植物方面的傑出成就,我代表世界生物學會邀請您參加1979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工作會議……我希望在日內瓦見到您。”可是,陳邦傑教授沒能親眼看到這封信,由於在文革被扣以“反動學術權威”等罪名,受“批判”、關“牛棚”,1970年終因高血壓併發腦溢血與世長辭。這不僅是中國苔蘚植物研究事業的一大損失,更是世界生物學界的巨大憾事。
在他去世十周年時,1980年11月《TAXON》(苔蘚通訊)載文向全世界介紹了陳邦傑教授的生平,以紀念這位為世界苔蘚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1985年美國通過密蘇里植物園製作發行了一套世界著名植物學家明信片,其中有一張是為紀念陳邦傑教授而製作的。
2001年,南京師範大學為慶祝百年校慶,精心製作了一樽陳邦傑教授的雕像,以紀念這位把畢生的精力和心血獻給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偉大學者。
植物標本室
過去,由於翻譯和習慣的原因,苔類和蘚類的名詞名稱十分混亂,甚至錯誤。有鑒於此,陳教授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制訂了科學命名原則。這樣,苔蘚植物的名稱有了科學的分類。另外,他還為許多苔蘚植物擬訂了生動而形象的中文名稱,如金髮蘚、提燈蘚、葫蘆蘚、孔雀蘚………………。同時還糾正了許多錯誤的名詞。這些工作受到我國植物學界的讚揚和肯定。現在,中國植物學在苔蘚植物的分類、名詞、名稱方面,都是根據陳教授的原則進行訂名和教學的。
陳邦傑教授是一位愛國者,以上所述成就是在中國苔蘚學科尚處於“荒地”情況下進行的開拓性工作,可見其工作之艱苦,更可見他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科技的獻身精神。
陳邦傑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深受國內外同行的欽佩和讚賞。他以滿腔熱忱、高度的責任感,培養了大批人才。許多研究所和大專院校曾先後選派數十名年輕學者,拜陳教授為師,學習、深造。如今,這些人已成為中國苔蘚植物研究的主要骨幹力量。
在國外同行中,陳教授也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名字被收入《世界植物名人錄》,公認他是中國苔蘚植物研究的拓荒人。他的著作和論文,至今仍為國外學者所引用。在他逝世后十年,1980年11月,《苔蘚植物通訊》(Taxon)載文介紹了陳邦傑教授的生平傳略,以表紀念。
《植物學》
1985年他的專著《中國蘚類植物屬志》(上下冊)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