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友

博物館之友

博物館之友,博物館事業愛好者的非學術性團體。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之友誕生在19世紀的歐洲。19世紀初,歐洲的博物館相繼由收藏機構演變成為開放性的、以社會教育為主要功能的社會文化事業機構。

發展簡史


關心和喜愛博物館的人日益增多,一些博物館愛好者自願為博物館服務,義務參加博物館的各項工作,有的還捐獻藏品、捐贈資金。博物館的發展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幫助。於是,在博物館的組織下,博物館之友應運而生。它有學術性和非學術性兩種形式。前者由學術團體成員組成,以面向社會傳播科學、歷史和藝術等知識為主要目的;後者則由向博物館捐獻過藏品的人組成,這些人可以享受博物館提供的優惠,並參與博物館部分事務,起著聯繫社會與博物館的作用。以後,隨著博物館社會基礎的擴大,博物館之友逐漸趨向於非學術化和大眾化。20世紀以來,博物館收藏、研究的範圍和社會教育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展,迅速而大量地吸收館外生產、科研和學術成果,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愈加成了辦好博物館的重要條件,博物館之友的組織形式得到了各國大小博物館普遍重視。1972年,世界博物館之友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召開,各國世界博物館之友的 145個代表參加了大會,國際性的博物館之友從此成立。大會確定了博物館之友國際協作的原則,並決定建立至少有 5個國家參加的常設組織,作為世界博物館之友協會的執行機構。

組織形式


由於社會制度及國情等方面的不同,各國博物館之友的任務和組織形式略有不同。
西方國家的博物館之友主要是援助性的組織,包括人力、財力的援助。在英國,籌集資金是博物館之友的主要任務。在博物館之友的成員中還要推選出學有專長的人,作為博物館志願人員,參與博物館的藏品徵集、陳列設計、器材維修等項業務工作,在旅遊旺季,擔任博物館的導遊。美國的博物館幾乎都有博物館之友 (或稱為“博物館會員” )的組織,有些博物館一半以上的工作由博物館之友來完成。
中國的博物館之友組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博物館之友具有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凡是熱愛博物館事業,願意為博物館工作的人,均可申請參加博物館之友組織。博物館還可根據需要,特邀有關人士參加。因各館的性質和地區性的差異,各個博物館之友的人員構成有所不同。大多數以非專業人員組成的普及型為主,少數則以專家為主。

作用


中國的博物館之友主要是博物館聯繫社會的組織,一般來說,沒有從資金方面贊助博物館的任務。
其具體作用是:①加強與社會的聯繫,培養博物館愛好者和博物館事業後備力量;②依靠館外的人力、物力,協助博物館開展科學研究、社會教育等項工作,並及時引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最新觀點和最新成就,應用於博物館的工作實踐;③通過博物館之友的媒介作用,向更多的人宣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博物館之友的活動通常由博物館組織,主要形式有:參觀所在館的陳列展覽,參加講座和座談活動,優先獲得所在館的出版物,參加館內諸如社會教育、藏品的研究和陳列展覽的設計等業務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參加博物館的田野考古工作和徵集文物、採集標本等工作。
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相當數量的博物館組織了博物館之友。有的博物館結合所在地區的特點,成立了“文物通訊員”、“文物保護員”等組織。
文物通訊員、文物保護員等組織也是博物館之友的一種形式,其主要任務是:向本地區居民宣傳文物知識和文物保護法令,保護博物館外的文物、標本,並協助博物館開展文物調查和文物徵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