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水電站

中二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

青溪水電站地處廣東省大埔縣青溪鎮境內的汀江中下游,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顧航運灌溉功能的中二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是國家“七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項目。

內容簡介


汀江支流上,青溪水電站位於廣東省大埔縣境內汀江幹流上是上杭以下的第二個梯級,距梅州直線距離約60km,距汕頭約135km,距上游福建境內的棉花灘水電樞紐工程約13km。該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44MW(36MWx4)。建成後主要供電這兩個地區。壩址控制面積91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84.57億立方米。設計正常蓄水位73米,回水與上游福建境內永定水電站尾水御接,相應庫容6880萬立方米。總庫容7950萬立方米。具有日調節能力。壩基為燕山三期粗粒斑狀花崗岩及燕山四期中粒花崗閃長岩。工程地質條件較複雜。

工程概況


主要建築物由非溢流重力壩、擋水廠房、混凝土溢流壩及戶外開關站組成。

大壩

重力壩基岩為粗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及中粒花崗閃長岩,斷裂發育。壩型為混凝土實體重力壩。左、右兩岸擋水壩段設計壩頂高程77.3米,最大壩高50.8米,分別長82米和65米,採用壩頂溢流泄洪,溢流壩長113.5米,堰頂高程55米,設6孔每孔寬14米,高18米的弧型鋼閘門。閘礅上游側公路橋面高程77.3米。以鋼弧門控制,採用面流消能。施工採用河床一次攔斷,上、下游設土石過水圍堰,右岸明渠導流方案。圍堰最大壩高16m,堰體採用粘土斜牆防滲,基礎採用高壓定向噴灌混凝土防滲牆。堰面以混凝土板及鋼筋石籠保護,設計泄量6370立方米/秒,最大堰面流速12m/s。

電站

為河床式檔水發電廠房,主廠房尺寸為20米×56米。左側布置安裝間為20×26.5米,廠房內裝4台3.6萬kW軸流轉槳式機組,總裝機容量14.4萬kW,單級運行保證出力1.19萬kW,年發電量3.729億kW·h,2002年上游棉花灘水電站水庫建成后,梯級運行保證出力2.45萬kW,年發電量4.4億kW·h。

通航設施

通航過壩設施,採用駁運碼頭。上游分別在距大壩1.6公里處建竹木碼頭和0.5公里處建客貨碼頭;下游竹木碼頭距壩址2.35公里;客貨運輸利用已有茶陽碼頭。水電站淹沒耕地1642畝,遷移安置人口4900人(含建設期增長數)。

建設概況


青溪水電工程由省水電設計院規劃設計。1973年廣東省水電設計院複查韓、汀江流域規劃方案,為減少淹沒,以三河壩控制,降低了韓江京山水庫正常蓄水位,在韓江幹流京山與汀江棉花灘兩級之間,規劃一級青溪水電站。先後於1976年6月、8月和1978年7月提出《青溪水電站(原名唐屋水電站)設計任務書》、《廣東省青溪水電站工程初步設計》和《青溪水電站初步設計補充報告》。
1979-1981年,水電部華東勘測設計院(以下簡稱華東院)開展汀江規劃複核及棉花灘水電站選壩,省水電設計院配合對青溪水電站不同正常蓄水位與棉花灘水電站御接進行研究。1981年10月,華東院提出《汀江幹流水電開發規劃報告》和《福建棉花灘水電站壩址選擇報告》擬定:汀江幹流福建上杭以下河段以棉花灘和青溪兩級開發;棉花灘水庫壩址上移至福建境內福至亭;青溪水電站正常蓄水位定為黃海基面73.6米(珠江基面73.0米)高程。1982年10月,在福建省龍岩市召開審查會議;11月,經水電部審批同意。
1982年9月,廣東省水電設計院,在華東院擬定汀江幹流上杭以下河段開發方案基礎上,提出《汀江幹流廣東境內河段水電規劃報告》,經省水電廳審查,並報省計劃委員會。1983年6月,省計劃委員會以《關於青溪水電站開發方案的復函》批複同意,並要求迅速編報計劃任務書和初步設計。據此,省水電設計院於1985年2月再次提出《廣東省青溪水電站工程初步設計》。1985年8月13日至18日,省建設委員會委託省水電廳進行了審查:同意設計推薦壩線和樞紐布置方案;審定電站正常蓄水位為73米;同意電站裝機容量10.8萬千瓦(3×3.6萬千瓦),但省電力部門認為系統調峰容量不足,建議裝機4台,總容量14.4萬千瓦;至於通航設施,同意採用碼頭公路駁運,但下階段應與省計劃委員會交通處和航運部門進一步協商。
青溪水電站
青溪水電站
本工程由省水電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該局施工隊伍於1986年底進場,省水電廳成立了工程指揮部。1987年6月,根據省政府決定,青溪水電站工程改由省電力局主管,施工隊伍未變,進行工地三通一平施工準備。主體工程1988年招標,仍由省水電第二工程局總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