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祠

防風祠

歷時1700年之久,又於1996年重修的防風祠。相傳當年大禹為表彰防風氏治水有功,特賜封山禺山方圓百里,立為防風國,為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簡介


祠堂前大空地上上千年的古樹在訴說千年滄桑
祠堂前大空地上上千年的古樹在訴說千年滄桑
防風祠,位於德清縣三合鄉二都防風山,為紀念上古治水英雄汪芒國之君防風氏而建。
據史料記載:夏禹治水成功,邀天下各路諸侯在會稽山慶賀,防風氏因故遲到,禹把他殺死,並暴屍示眾。事後大禹查明,防風氏在赴會途中遭遇天目山山洪暴發,苕溪泛濫成災,防風氏因參加防洪搶險才遲到。且防風氏治國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不僅為他昭雪,而且還封為防風王,令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氏神像。
八月廿五祠建成之日,大禹親臨防風祠祭祀,並令朝廷載入夏朝祀典,傳之後世以示紀念。
一九八八年,防風氏祠重建,重建的防風祠佔地455平方米,建築面積377平方米,大殿高15.88米,重檐翹角,氣勢壯麗。匾額書寫有“風山靈德王廟”。祠中塑有防風氏神像,神像高大、慈禪,令人肅然起敬。祠前東側立有五代吳越王錢繆《修建風山靈德王廟碑記》(靈德王是錢繆封防風的號,風山即現在的防風山)石碑。

防風氏傳說


防風祠
防風祠
這是為了紀念防風烘豆茶創始人防風氏的祠堂,名為防風祠,位於三合鄉下渚湖畔。
遠古時神州大地洪水泛濫,防風在大禹的領導下率領八十一弟兄與鄉人疏導千河百港流歸太湖,又在自己領地內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涇河,開鑿了下渚湖通往東苕溪的河道,直到今天,這些河流依然在抗洪排澇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還曾力擒蛟龍,為民除害,被國人擁戴。
防風又是不畏強暴的大英雄。
相傳夏朝以前,中國的廣闊土地上生存繁衍的華夏各部落還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佔統治地位,華夏民族都是以能人為首領,實行禪讓制,如堯傳位於舜,舜又傳位於禹(實際上中間還有許多位首領),但是夏禹自認治水有功,執意要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這種破壞古代民主的禪讓制,建立獨裁的世襲制的做法理所當然受到了眾人的反對,其中立場最堅定,旗幟最鮮明的就是防風。
由於反對者甚眾,且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禪讓制深得人心,夏禹一時無法得逞。
夏禹計劃受阻,懷恨在心,又不甘就此罷休,於是伺機報復。
據《史記。國語》記載,公元前2198年,夏禹巡幸江南,在會嵇(今紹興境內)大會天下諸侯。防風國離紹興不遠,本無阻隔,不料就在防風動身之時,路上碰到天目“出蛟”,東苕溪“泛洪”,波濤洶湧,洪流滾滾,無法渡河,防風因此遲到,夏禹抓住這個機會,便以此為借口,殺雞給猴看,以目無君主,居功自傲為借口,殺了防風。
防風一死,無人再敢公然出頭維護禪讓制,夏禹目的也就順利達到。為安撫人心,他又下令敕封防風氏為防風王,並令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由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還親臨防風國參加防風王的首次祭祀大典,讓防風祭祀無比風光,人們的嘴也就堵上了,每年夏曆八月廿五是防風祭祀日,夏禹下令將其載入夏朝祀典,永世流傳。

汪氏宗祠之始祠


防風後人建立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后國人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