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中國地理區域概念

江南是中國地理區域,在文化、地理、氣候等領域的不同情況下,江南的範圍、概念和定義各不相同。廣義上的江南是指長江之南,一般多指長江中下游南岸區域。

江南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物鏈齊全,是中國綜合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雖最早出現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歷史沿革


1993年發現的江蘇南京湯山直立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區早在6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距今六七千年前後,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先秦時期,江南屬百越之地,后被納入華夏版圖,成為華夏漢地九州之一。
周太王的兒子泰伯和仲雍帶著親族來到蘇南地區的無錫、常熟一帶,建立勾吳王國。泰伯、仲雍“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個部族自願歸附於泰伯。
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據《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東楚江浙皖,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吳越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可知史書中出現的“江南”一詞,在東周春秋時期,最早指的是東周時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
江南
江南
秦朝時期,《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秦伐蜀,若借用上游江南蜀地守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此書中出現的江南,指的是現今長江上游貴州省和長江中游湖南省和湖北省南部、和長江下游地區江浙滬皖和江西。黔中郡在今湖南省西部。由此可見當時“江南”的範圍之大。據《史記·五帝本紀》,可知其南界一直達到南嶺一線。
漢朝時期,江南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長沙郡、廬陵郡,相當於江西省和湖南省。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贛江流域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其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晉永嘉之亂后,中原士族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為都,是為東晉。
隋朝時期,江南被用作《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同時“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
唐朝時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長江中游地區湖北長江以南部分、湖南、以及長江下游地區江西(見陸羽荼經八之出江南荼之出袁州吉州),同時期蘇杭則屬於浙江西道。
宋朝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江南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宣城)、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上饒)、信州(鷹潭)、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贛州)。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指江西省即贛江流域,同期蘇杭則屬於兩浙路。靖康之亂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
江南
江南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定應天府(今南京)為國都,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中書省直轄府州改為直屬六部,仍俗稱直隸。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以明朝南直隸轄區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布政使司衙門位於江寧府(今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同江西省一併由兩江總督管轄,兩江總督駐江寧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江蘇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來,而安徽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江寧府為江蘇省省會,安慶府為安徽省省。至此,江蘇、安徽兩省行政區劃大致相同。

地理環境


“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的地理江南多指長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寧波、上海等地。
廣義江南範圍還包括江蘇南通(通州)、揚州、泰州;浙江金華、麗水、舟山、台州、衢州、溫州;安徽南部黃山、蕪湖、宣城、馬鞍山、池州、銅陵;江西東北部婺源等。
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北”、“中原”等漢地其他區域概念相併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但其劃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五代十國的南唐、宋代的江南路(江西)、唐代的江南道(湘贛),清代的蘇杭則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區域。
金陵府(南京)、平江府(蘇州)、臨安府(杭州)、嘉興府(秀州)、鎮江府(潤州)、南興軍(宜興)、常州、安吉州(湖州)、江陰軍(江陰)
慶元府(明州)、紹興府(越州)、建德府(嚴州)、衢州、婺州、瑞安府(溫州)、台州、處州

地形地貌


位置境域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淮”、“中原”等其他區域概念相併立的詞,且含糊不清,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長江下游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五省一市中位於長江以南的地區。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範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三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範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以及長江中游地區衡山湘江與洞庭湖。大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從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被用於行政區劃,但其劃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五代十國的南唐,宋代的江南路,唐代的江南道則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區域。一般包括金陵府(南京)、平江府(蘇州)、臨安府(杭州)、嘉興府(秀州)、鎮江府(潤州)、南興軍(宜興)、常州府(常州和無錫)、安吉州(湖州)、江陰軍(江陰)、慶元府(明州)、紹興府(越州)、建德府(嚴州)、衢州、婺州、瑞安府(溫州)、台州、處州。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狹義的地理江南則多指上海、蘇南、浙北、皖南,地理在長江以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屬於江蘇省的江寧(今南京)、鎮江、常州、蘇州、無錫、松江(今上海)和太倉直隸州,長江以南屬於安徽的宣州、徽州、太平、寧國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湖州地區。
地形地貌
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則分佈有一些山地。
● 平原
江南
江南
長江上中下平原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江西湖口縣以西兩湖為長江中游.而湖口縣以東地區江浙皖贛閩為長江下游地區中下游地區,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國雲貴鄂湘贛皖蘇浙等8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狹義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下游江浙皖贛閩或東部地區。
長江中下游平原介於東經111°05′~123°,北緯27°50′~34°之間,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揚子准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后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后,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整體。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 丘陵
江南
江南
江南丘陵指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分別是宜昌巫山以西為江南上游分別是雲貴而巫山以東江西湖口縣以西為中游也就是兩湖地區為長江中游.而湖口縣以東的江浙皖則被稱為長江下游地區江浙滬皖、人文學上的江南地區,包括江西、和安徽南部、江蘇西南部、浙江西部邊境。該地域低山、丘陵、盆地交錯分佈、贛江流域為中心。則被稱之為長江下游地區上的人文歷史上的江南文化.
盆地中的白堊系和下第三系紅色地層廣泛出露,形成紅色盆地,這些紅色地層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則稱為“江南紅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圍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黃山、九華山,江西東部有懷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間有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 盆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氣候特徵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江南地區:長江至南嶺間所含的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也就是地理上的長江上游雲貴與中游兩湖下游江浙皖贛閩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江南地區:東西向基本是上游與中游分界線在宜昌巫山以東為中游.而華東地區江西湖口縣以西為長江中游.湖口縣以東江浙皖贛閩則為長江下游地區.
江南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個很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和人生存的區域。雖然歷史上江南區域的氣候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有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發展的突然中斷,實際上是與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發的特大自然洪災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不少良渚文化遺址如吳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層上都普遍覆蓋著一層泥炭層,說明此地曾被洪水覆蓋過。另外,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國的氣候也有著從暖濕逐步變得冷乾的總趨勢。但總體上,江南區域的氣候變化幅度要較其他區域小。
黃今言主編的《秦漢江南經濟述略》一書認為秦漢時期江南的氣候條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氣溫高,日平均溫度大於0℃的農耕期、大於5℃的生長期、大於10℃的植物活躍生長期、大於15℃的喜溫作物水稻的適宜生長期長;二是降水豐富,長江、錢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1600毫米,長江丘陵地區大於1600毫米,為各種作物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雨熱同季。秦漢之後的江南地區,雖然在具體的氣候指數上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特點變化並不大。相比北方的乾冷,嶺南的濕熱,人體在江南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是非常舒適度的。

水文特徵

江南地區除了降水豐富以外,還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陽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
江南丘陵地區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

經濟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
上海
上海
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市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鍊,反覆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穫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穫八次。
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隻。其它如燒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從唐宋起所賦予江南的文化,讓江南從一個地理名詞真正變為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嚮往和憧憬的詞。在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中,江南地區也逐漸取代中原地區,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長江下游地區江浙皖贛閩長江三角洲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區域文化


地域文化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於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
上海師範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於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著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澱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並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度里,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僅就漢民族文化圈而言,大體可以以長江為界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文化區域。"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在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來,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士大夫淵藪,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這是史所稀見的。”
葉千華說:“江南文化是一種意境文化,一種詩情文化,一種畫意文化,一種韻味文化,一種秀美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嵐霧中纏綿,有著禪意般的美麗。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傑出代表”。江南不僅素以魚米之鄉、風景秀麗著稱,江南文化算是一種情義綿長的代表,被廣為傳頌的才子佳人等佳話則是對文化底蘊的另一讚美。白牆青瓦小橋流水式的經典江南建築風格也別有一派恬靜內秀的韻味。咸鮮潤甜的精緻菜肴也可以作為部分江南的一種代表。

科教文化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稱,重文也是江南的傳統之一,這也鑄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位於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也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夫子廟建築群中的江南貢院則是江南科舉文化的象徵,中國南方地區開科取士之地,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
除此以外江南還有許多著名的書院,四大書院中有三個位於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其它還有紫陽書院、崇正書院、八桂書院、象山書院、麗澤書院、東林書院、明道書院、齊山書院、陽明書院、甘泉書院、會華書院、李白書堂、五經書院等。

詩詞文化

從古至今,歌詠江南的大量文學作品構築了中國人想象中的“江南”,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蘇東坡的《望江南》等。

織錦文化

漢代之後,北方多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明清江南桑蠶絲綢業達到頂峰。
江南地區著名的絲錦品有南京雲錦(中國四大名錦)、宋錦(中國四大名錦)、蘇綉(中國四大名綉)、湘繡(中國四大名綉)、輯里絲、杭嘉湖絲綢等。

人文精神

烏篷船
——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地域的象徵,烏篷船雙腳划漿,手中甚至還擎著一隻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這種特色的,大概誰都會立即想到江南。只有江南,才有腳划的烏篷船。“船頭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這是放翁老人的閑情。
江南
江南
輯里絲
——江南絲中極品
江南
江南
杭嘉湖絲綢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已經如同今日最熱門的股票一樣:熱銷海外,價格變化無常,而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神經。它的品質位居榜首,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一件由杭嘉湖絲綢製作的華服為榮。而在最新的考古發現中,這裡還被證實為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區的湖州市被發現,距今4700多年。
江南
江南
絲綢之鄉形成的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間低,水網密布,不利於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濕,那麼究竟杭嘉湖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把“滄海”變成桑田的呢?
在水利上,歸功於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溇港和運河荻塘,所謂“橫塘縱溇”。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
在土地上,人口的遷移,特別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為了解決糧食等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許多沼澤地都被改造成膏腴農田,還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
水質也是影響絲綢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積下來。
生產模式上,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形成特有的生產模式,保證了桑樹生長。
在傳統養蠶技術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以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喂蠶,絲光白而韌。
歷史輝煌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寧﹑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的﹑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掌織辦宮廷所需及官用之綢緞、絹帛、布匹等紡織品。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此地的絲綢精織而成。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湖絲作經線製成的。
江南古鎮南潯
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佔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裡更好的了。
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之國器中國是瓷器的國度,而元明清三代以來瓷器中最為著名者,乃是創自江南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景德鎮這塊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贛文化歷經千年交融,最終孕育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盡了斯物真味: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龍泉劍
——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兵器時期的“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製造,所以他們亦被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岭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藍印花布
——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細橋粗水、粉牆黛瓦、茵柳嫣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葯斑布”,屬於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油紙傘
——消失的精緻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裡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於地域特色的制約。那裡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黃泥螺
——此味只應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個季節為佳,桃花開時,殼軟味美;梅雨時,脂膏滿腹,適合泡黃酒,浸個—兩宿,“膏溢殼外,瑩皆若水晶”;中秋時,泥螺雖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卻粒大脂豐,腌食別有滋味。市場上賣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寧波泥螺富有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藥,其肉入葯,以鹽、酒漬食,有補腎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之效,《本草綱目拾遺》即說:“吐鐵能潤喉燥、生津。”
龍井茶
——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龍井成全了這裡的茶,還是這裡的茶成全了龍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來龍井一游,拾級登山,閱盡滿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誰都會叫開半掩的農戶門扉,坐到咿呀作響的竹椅上,跟熱情的主人討—碗剛沏好的龍井茶喝,這時的景象,則是“令人對此清心魂,—啜如飲甘露液”(明·屠隆《龍井茶》)的了。
紫砂壺
——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於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聖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於人類創造的瑰寶。
紹興酒
——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
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罈外表塗硃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吳韻》
歙硯
——龍尾石的人文精神
歙硯因產於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縣)而得名。以婺源(古屬歙州,今屬江西)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南唐時形成一定規模。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里,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徽墨
——黃山松的鳳凰涅槃
徽州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湖筆
——漢字的書寫者
湖筆,與徽墨、宣紙、歙硯(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湖筆的產地在浙江湖州南潯區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宣紙
——中華文化的載體
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學者研究


江南含義的歷史變遷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現“江南”的記載是《史記·五帝本紀》:“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言“江南”的意義實在太廣泛了。
到秦漢時期,“江南”的含義略顯明確,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等地。《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見當時“江南”的範圍之大。但據《史記·五帝本紀》,可知其南界一直達到南嶺一線。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長沙郡、廬陵郡,相當於今天的江西省湖南省。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贛江流域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其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至隋代,“江南”也被用作《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雲“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事實上也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②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唐代開始的。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江南道的範圍完全處於長江中下游。
①參見周振鶴:《釋江南》,載《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另見周振鶴:《隨無涯之旅》,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24--334頁。
②[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一《江南》,上海書店1983年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複印本,第245頁。
③參見周振鶴:《釋江南》,載《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的。如清代所謂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長江下游的江蘇、安徽、上海地區。但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浙西、徽州、吳或三吳地區。明代已經將蘇、松、常、嘉、湖五府列為“江南”經常性的表述對象,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已在全國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地位,且備受國家倚重。嘉靖年間的嘉興府海鹽縣人鄭曉,就是以這些地區來論述江南的。
當然,明清人對“江南”一詞的運用還是相當隨便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只要與這些地方有關聯的,就可指為“江南”,絲毫不會注意有什麼界域存在。
①[明]鄭曉:《今言》卷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39頁。
②[明]盧涇才:《上史大司馬東南權議四策》,載[明]馮夢龍編撰:《甲申紀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明末清初人顧炎武在其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民國二十五年涵芬樓影印崑山圖書館藏稿本)原編第十一冊“浙江上”中所述的相同內容,顯系直錄盧氏原文。
③[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假虎威古玩流殃,奮鷹擊書生仗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頁。
當代學者
就是在今天,學術界對於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異。
從傅衣凌等學界前輩研究江南伊始,一大批關於江南的論著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環境甚至地質構造等各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討論。傅衣凌的《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①、《明清農村社會經濟》②、《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③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④,儘管所論多涉江南地區,但尚未對江南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
較早對江南的含義提出討論的是王家范,在他早期關於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的研究中,認為至遲在明代,江南地區就已是一個有著內在經濟聯繫和共同點的區域整體,官方文書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將五府乃至七府並稱,因此,最早的江東經濟區(嚴格地說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事實上已經初步形成,而且這個經濟區當時是以蘇、杭為中心城市,構成了都會、府縣城、鄉鎮、村市等多級層次的市場網路。⑤劉石吉在其《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屬於江蘇省的江寧(即南京)、鎮江、常州、蘇州、南通、松江和太倉直隸州,長江以南屬於安徽的宣州、徽州、太平、寧國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湖州地區。⑥洪煥椿、羅侖主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一書,也對江南下了一個自己的定義:主要是指太湖、錢塘江流域,大運河長江南岸。①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旅遊景點


著名景點

江南園林
南京瞻園、蘇州的拙政園和留園、無錫寄暢園被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
江南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興盛於六朝,終於明清。以蘇州市、南京市、常州市、紹興市、杭州市、無錫市、黃山市、湖州市、上海市、嘉興市、上饒市、池州市、宣城市、蕪湖市等城市為主。由於歷代戰火問題,如今私家園林以蘇州保存最多,蘇州園林也被作為園林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京玄武湖是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江南六大名園
紅梅公園
常州:江南風韻詩意紅梅公園
常州:江南風韻詩意紅梅公園
紅梅公園分三區八景。在公園的南部是文物古迹區,有紅梅閣和文筆塔;在公園的西北部是娛樂活動區,有運動場、春暉茶室、青少年活動場所、遊艇、聽松樓和舞廳;在公園的東部是科普教育區,有動物園、盆景園、月季園和屠一道根藝藏珍館等。在我國古都北京有著名的燕八景,那是人們到了北京后非去不可的地方,而在紅梅公園裡,根據各區景點的不同特色,也是分為八景:這就是紅梅春曉、古剎鐘聲、曲池風荷、青巒倒影、鳳橋花徑、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筆夕照。
梅閣始建於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遊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跡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讚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
瞻園
瞻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乾隆皇帝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於南京城南瞻園路。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總面積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
瞻園
瞻園
素以假山著稱,全園面積僅八畝,假山就佔了3.7畝。迴廊也頗具特色,串連南北,蜿蜒曲折。進園門后,透過漏窗便隱約可見一座奇秀的石峰“仙人峰”,傳說是宋徽宗時“花石綱”的遺物。
瞻園是秦淮風光帶上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在劉敦楨所著《中國園林》巨幅集錦畫冊中,將瞻園作為古金陵園林唯一的代表作,載入中國園林史冊。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以石勝”,成為瞻園的主要特色,園中北假山即為明代遺物。1958年後,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瞻園,舊院嫵媚,新容俏麗,深厚的基礎更添時代的活力。瞻前顧後皆妙景,懷古賞新兩相宜。
寄暢園
寄暢園
寄暢園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2012年底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後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拙政園
拙政園
拙政園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83.5畝,開放面積約73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約38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特殊旅遊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迴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築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於園中,富有詩情畫意。
留園
留園
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內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
同治年間盛旭人(其兒子即盛宣懷,清著名實業家政治家,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創始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始稱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遊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水繪園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水繪園位於如皋市城東北隅,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原是邑人冒一貫的制業,歷四世至冒辟疆時始臻完善。冒辟疆將舊園重整,賦予思想,精心增飾,在園中構築“妙隱香林”,“壹默齋”,“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小語溪”,“鶴嶼”,“小三吾”,“波煙玉亭”,“湘中閣”,“澀浪坡”,“鏡閣”,“碧落廬”等十餘處佳境。清初名士陳維崧在《水繪園記》中寫道“繪者,會也,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林巒葩卉坱圠掩映,若繪畫然。”
冒辟疆營造的水繪園不設垣墉,環以碧水,園中憑藉水流於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畫圖。這裡,有畫堤的兩岸夾鏡,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隱,似鏡浮的茅亭,洗缽池的空明和嶼地的不羈,水中倒映著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懸露”,爽秋的“潑煙玉”,更有那遲疑的澀浪坡和怡淡的枕煙亭。園中以洗缽池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園分為數塊。再加上水中洲,在其迴環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齋、一廬、二閣、三亭剩下來的就全是水景了,這正好點出了地處長江三角洲水網平原上的造園特色。
明朝滅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於是把水繪園改名為水繪庵,決心隱居不仕。當時名士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禎、孔尚任、陳維崧等紛紛前來如皋相聚,在園中詩文唱和。時人說:"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無不以如皋為歸。"水繪園盛極一時。

江南四大名樓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三大名樓”。
樓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中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佈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了。
滕王閣
滕王閣
滕王閣
滕王閣,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後一次被毀於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桿,以供遊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製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岳陽樓
岳陽樓
岳陽樓
位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岳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岳州后,重修了岳陽樓。建成后,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亘古不衰。岳陽樓也與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故有湖南嶽陽樓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如今(2012年底)人們看到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她從清朝時期重修后,歷經百餘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築,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重新修建的,並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的樓閣。
黃鶴樓
黃鶴樓
黃鶴樓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長江南岸,相傳也始建於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於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句。宋畫《黃鶴樓圖》再現了宋樓的面貌。圖中黃鶴樓建在城台上,台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後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以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現僅留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畫在高台上叢建多座建築,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六層。下、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江南四大米市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中國歷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蕪湖、無錫、九江、長沙,一稱湖北沙市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稱為“江南四大米市”,這四大米市比如皖南的蕪湖米市(在南陵縣)如今依然煥發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舊時農業商品經濟不發達過程產生的,對促進當時的糧食生產、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當地的社會發展、農民生活和商業經貿有很大的提高。

經典美食

小籠包——江南地區的美味小吃
小籠包
小籠包
中國人提到小籠包,沒有人不喜歡的,那麼小籠包究竟誕生於何時何地。傳說由北宋時期著名的王樓“山洞梅花演變而來,由北宋皇室帶入江南。比較集中的觀點是誕生於清代中期,在今鎮江、常州、無錫等地一帶。小籠是這一地區美食文化的共同體現,以皮薄餡靚鹵多,鮮嫩味香而譽遍江南一帶。
桂花藕——桂花留香
江南喜好以桂花來作為食物的調和料之一,食物也以香甜、清脆、以及桂花的香氣濃郁而享有口碑。將糯米灌在蓮藕中,配以桂花醬、大紅棗一起精心製作,是江南傳統菜式中一道獨具特色的中式甜品。杭州桂花糯米藕軟綿甜香,南京桂花糯米藕則是和“桂花糖芋苗、梅花糕、赤豆酒釀小圓子”一同被譽為金陵南京最有人情味街頭小食。
東坡肉——名揚於杭州的經典江南菜
相傳系蘇東坡被貶於杭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製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黃州發起,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東坡肉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肉色清清爽爽,香糯而不膩口。
梅乾菜——陽光曬出的家鄉菜
魯迅《風波》里寫的蒸得烏黑的干萊很誘人。這種烏黑而誘人的乾菜,在魯迅老家紹興叫霉乾菜,因為色黑,也叫烏乾菜,是當地有名的“三烏”之一:烏篷船、烏氈帽和烏乾菜,活脫是一幅舊時江南水鄉的寫照。
大閘蟹——陽澄湖哺養的美味
江南多蟹。江南的蟹當以陽澄湖所產最為出眾,其名為“大閘蟹”。如近代大學者章太炎夫人湯國梨老太太的兩句話來得爽快、直白:“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

江南水鄉

周庄
江南第一水鄉——周庄
江南第一水鄉——周庄
江南第一水鄉。四面環水,咫尺往來,都需靠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河埠廊坊、過街騎樓、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周庄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南湖位於鎮南,湖面遼闊。利用南湖自然風光及歷史遺跡而新建的南湖園,以全福寺為中心,有“水中佛國”之稱。
南湖四季景色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當秋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的一片碧綠、一帶金黃,真有“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
烏鎮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它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
烏鎮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以和為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西柵是經過修葺后對外開放。有12座小島,由6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連接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因此無論站在哪一邊,都可以通過一個橋洞看到另一座橋,如同井中觀月,故有“橋里橋”之稱。“橋里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婺源
婺源縣位於贛東北(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東西分別與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鎮毗鄰,南隔銅都上饒德興市與世界自然遺產“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國家級旅遊勝地黃山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徽州首府歙縣。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著名景點有婺源之源,森林水世界---卧龍谷;天上人間,梯田人家---江嶺;徽建典範,民間的“金鑾殿”---百柱宗祠;偉人故里,風水門庭(江澤民主席的祖籍地)---江灣;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曉起;徽雕藝術寶庫—-汪口;小橋流水人家---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吉祥美麗的宋代廊橋---彩虹橋;夢裡鄉村---嚴田古樟民俗園;國家森林公園---靈岩洞。
宏村
宏村月沼景觀
宏村月沼景觀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個村落佔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稱。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響水澗
位於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浮山的東麓有一條山澗,裡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匯成瀑布,特別是雨季,更為壯觀,下雨天水聲與眾不同,發出“咚咚鏘鏘”的聲音,像金鑼金鼓在一齊敲打,響聲清亮,山鳴谷應,有著馳魂攝魄的魅力,故名“響水澗”。據傳在這條山澗的花崗岩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鑼,鼓和鑼相隔七八米,在近處聽到的鑼鼓聲不大,但遠在南陵的黃墓、奎湖等地,都能聽到非常清脆的聲音。,故叫響水澗。響水澗村附近一片油菜花地,有10萬畝之多,溝渠縱橫、河網密布、田舍井然,自有一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
江南各城市名片
江南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