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平原

興化平原

興化平原又稱莆田平原或南北洋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地處木蘭溪下游的南北側,由河海泥沙在淺海灣交錯沉積以及人工圍墾而成,海拔僅5至7米。

平原簡介


興化平原
興化平原
興化平原俗稱南北洋。東瀕興化灣,西抵九華山麓,南達燕山期花崗岩丘陵邊緣,北至囊山山麓。面積464平 方公里,海拔5至7米。屬沖積—海積平原。

平原規模


木蘭溪以北的平原統稱“北洋”,以南的統稱“南洋”。南北洋平原東瀕興化灣,西抵九華山麓,南達燕山期花崗丘陵邊緣,北至囊山麓,總面積464平方公里,約佔莆田縣土地面積的23.5%,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僅次於漳州平原和福州平原,居第三位,是全市最大的糧食、甘蔗、果樹、蔬菜及水產品產區。

開發歷程


興化平原
興化平原
很久以前,那裡是一片汪洋。由於木蘭溪等溪流攜帶的泥沙長期堆積和興化灣海浪搬運淤積,漸漸露 出海面,成了一片海灘地。先民們很早就在那兒開發。但規模較大、史有記載的應該從唐代開始。
《新唐書·地理志》:“莆田西一里有諸泉塘,南五里有瀝潯塘,西南二里有永豐塘,南二十里有橫塘,東北四十里有頡洋塘,東南二十里有國清塘。溉田總千二百頃,並貞觀中置。”塘是古代開挖的用於蓄水灌溉的大水塘。根據志書及現場考察,可以確定這幾個塘的位置。
諸泉塘。《宏治府志》引宋志云:“在城西一里。貞觀元年置。”“亦名小塘。”唐代莆田縣城是在今莆田城區即荔城這地方,不過地盤小多了。城西一里,今有筱塘。諸泉塘可能就在那兒(筱是小的雅化),位於鳳凰山麓。當時附近的農業開發已具有一定規模,於是鑿塘引水灌溉。
瀝潯塘。《宏治府志》引《唐書》:“貞觀元年置。”《莆田水利志》:“一名東坡塘。瀦(蓄)蔡宅下林之水溉田。”東坡當即今城南鄉棠坡。
《莆田水利志》:“永豐塘在縣西南,匯鳳凰山諸水溉南門街溝頭田。”則該塘在今城南鄉溝頭附近,靠近山邊。
橫塘,《宏治府志》引《唐書》:“貞觀五年置。”在今黃石鎮橫塘村附近,丘陵與平原相接處。附近有塘頭、塘尾地名。
國清塘,《八閩通志》:“唐貞觀元年置。”即今笏石鎮的土海,在青山之麓,丘陵平原相接處。
再看看頡洋塘。《八閩通志》:“唐貞觀五年置。后更名勝壽塘。”《莆田水利志》:“勝壽寺放生池其遺址也。”勝(聖)壽寺在今江口鎮厚峰村,佛日山前。
以上六塘,都鑿於唐代,公元627-631年之間,位於今興化平原邊緣,與山(丘陵)相接的地方,海拔較高,最早露出海面,是興化平原開始開發之處。古代“閩在海中”,先民們只能望海興嘆。後來那一片海灘地漸漸露出海面。先民們從山上下來,開發這一片土地。開發之初,不可能在海灘上建房子,也不能深入海灘太遠,那樣生活灌溉用的淡水供應不上。他們先在山前開發,然後逐漸向海灘中部發展。另一方面,塘背靠山(丘陵),以山泉或溪水為補給水源。南北洋築堤后,興化平原進入全面開發。而只有等到木蘭陂等建成后,才徹底解決灌溉問題,平原上的塘也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只留下國清塘,使我們能一睹古塘風采。
由上可知,興化平原的開發從山(丘陵)海相接的地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