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

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其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於老年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影像學結構


骶骨兩側與髂骨形成骶髂關節,前部有關節軟骨和滑膜,關節間隙寬度一致,關節面清楚銳利;後部是韌帶性的,關節間隙稍寬而不規則,關節面薄而不銳利。兒童期骶髂關節前、后兩部無明顯區別,關節間隙較寬,前後間隙寬窄一致,關節緣輪廓模糊。正常骶髂關節橫斷CT
A:成人,顯示髂骨(I)、骶骨(S)及其間的骶髂關節間隙,前部間隙(a)寬窄一致,關節面清楚銳利,後部間隙(p)寬而不規,關節面薄而不銳利。
B:13歲男性兒童,顯示骶髂關節間隙較寬,前後間隙寬窄一致,關節面輪廓模糊

輔助結構


1、韌帶
(1)、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骨間韌帶為眾多短而堅強的纖維束,位於關節軟骨之後,為骶髂后韌帶所覆蓋,纖維的方向雜亂,是兩骨之間充填於關節後方與上方不規則間隙的主要連結結構。
(2)、骶髂后韌帶:骶髂后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從骶外側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強關節後部。分為長、短兩部,短韌帶的纖維近乎水平,長韌帶斜行,在短韌帶的淺面向下與骶結節韌帶融合。
(3)、骶髂前韌帶:骶髂前韌帶為寬薄的纖維束,是關節囊前方增厚的部分,內側起自骶骨盆面的外側,向外止於髂骨耳狀面的前緣和耳前溝。僅在關節上部存在,具有防止髂骨外旋的作用。
(4)、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為一堅強的纖維束,起點較寬,一部與骶髂后韌帶相融合,由髂後上棘和髂嵴的後部向下止於坐骨結節,其附著處由坐骨結節沿坐骨支前延為鐮狀突。部分臀大肌起於此韌帶下部的纖維,一部與股二頭肌的起點相混。該韌帶作為骨盆出口的后外側界,亦作為坐骨小孔的下界。
(5)、骶棘韌帶:骶棘韌帶呈扇形,甚為堅強,韌帶的基底由骶尾骨的側面向外止於坐骨棘,其後部為陰部神經所越過。此韌帶介於坐骨大、小孔之間,作為二孔之界。由臀部觀察,位於骶結節韌帶的深面。骶棘韌帶前部為肌性,與尾骨肌相連,通常認為是尾骨肌退化的部分。骶結節韌帶及骶棘韌帶使骶骨穩定於坐骨結節及坐骨棘上,防止骶骨在髂骨上向後轉動。
2、骶髂關節的血供和神經支配:骶髂關節血供來自臀上動脈、髂腰動脈和骶外側動脈的關節支,神經來自臀上神經的關節支和第1~2骶神經后支

疼痛的病因


骶髂關節疼痛往往由骶髂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損傷造成,
導致骶髂關節損傷的因素主要包括軸向負載及旋轉負載。有研究表明,任何關節囊、韌帶、軟骨面及其周圍附屬結構的損傷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的診斷


骶髂關節疼痛的診斷尚無明確的標準,由於其具有多變性,不同的個體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從而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儘管如此,疼痛表現、物理檢查、影像學檢查仍然是臨床上診斷骶髂關節疼痛的主要依據。
疼痛表現:骶髂關節疼痛的表現形式較為多樣,其原因主要在於骶髂關節解有複雜的解剖結構和廣泛的神經支配。有研究認為,髂後上棘周圍10cm×3cm內的嚴重疼痛,往往來源於骶髂關節疼痛。但骶髂關節疼痛分佈個體差異較大,希望通過疼痛的表現來準確診斷骶髂關節疼痛,區分盤源性疼痛尚缺乏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