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舊堡鄉的結果 展開

舊堡鄉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下轄鄉

平武縣轄鄉。1950年名舊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併入大橋鎮,1995年復舊堡鄉。

基本概況


舊堡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0.4萬。平(武)舊(堡)、舊(堡)大(橋)縣道在此交會。轄慶林、雙泉、高豐、竹豐、關東、寶竹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大豆。特產核桃、木耳、天麻、蠶繭、蕨菜。
地 理 位 置
舊堡羌族鄉位於平武縣境中部,東與龍安鎮接壤;西與大橋鎮毗鄰;南與徐塘羌族鄉交界;北與闊達藏族鄉相鄰。舊堡東距縣城(平舊公路)26.6公里,西距縣城(平武—大橋—舊堡)51.5公里。全鄉幅員面積121平方公里,經緯度:東經1040 23′28",北緯320 22′20"。鄉人民政府辦公地址為舊堡羌族鄉場鎮。
名 稱 來 歷
2007年1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平武縣水田等四個鄉改建民族鄉的批複》(川府民政〔2007〕13號)批複建立舊堡羌族鄉人民政府。舊堡歷史上曾是白馬番的聚居地,又是集白草、白馬、木瓜三種番人的雜居過渡地區,隸薛氏土知事管轄(白馬番)。舊堡是以其地形似鏵嘴狀,左右山溪奔流(雙泉),好似“二龍搶寶”故得名“舊寶”,清代時期設“堡子”於此,后冠名“舊堡子”。
政 區 沿 革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建立舊堡鄉,轄舊堡、大橋,行政屬平安鎮管理。1952年5月平武縣各行政區的治地做調整,全縣將原來的五區四十鄉改為八區四十五鄉,析置大橋金寶寺、安豐、小樓、大安、胡家壩外,舊堡鄉隸屬第一區(平安鎮)管轄。1957年舊堡鄉劃歸古城區管轄至成立人民公社后的1960年11月。1960年12月設置大橋區,舊堡公社置划大橋區管轄。1984年3月改舊堡公社為舊堡鄉人民政府。1992年11月撤區並鄉建鎮,舊堡為大橋鎮的一個辦事處。舊堡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經省民政廳批准於1995年11月又恢復舊堡鄉(正科級)建制,轄原六個行政村。第一、二、三屆鄉黨委依據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尊重歷史、事實、民俗和文化的前提下,上書據爭正本清源,恢復自身族別並請求新建舊堡羌族鄉。2007年1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平武縣水田等四個鄉改建民族鄉的批複》(川府民政〔2007〕13號)批准成立舊堡羌族鄉,仍轄慶林、雙泉、高豐、竹豐、關東、寶竹六個行政村至今。

行政區劃


舊堡鄉村莊名錄
慶林村雙泉村
高峰村竹豐村
關東村寶竹村
舊堡轄6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

舊堡鄉人口數據


總人口3501
1897
1604
家庭戶戶數1020
家庭戶總人口(總)3501
家庭戶男1897
家庭戶女1604
0-14歲(總)829
0-14歲男444
0-14歲女385
15-64歲(總)2386
15-64歲男1303
15-64歲女1083
65歲及以上(總)286
65歲及以上男150
65歲及以上女13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61
人 口 面 積
舊堡總人口為3635人。其中,總人口中有場鎮人口156人、佔4.3%,有農村人口3479人、佔95.7%;有男性1884人、佔51.8%,有女性人口1751人、佔48.2%;有羌族人口2114人、佔58.2%,有漢族人口1521人、佔41.8%。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3.5‰,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3.3‰。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7千米,總面積121平方千米。陸地面積115平方千米、佔95%;水域面積6平方千米、佔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6人。

自然條件


地 形 地 貌
舊堡依傍眠山山脈,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鄉,全鄉處於高山峽谷地帶,最高海拔是鄉境西南部的慶林村“櫻桃包”、“臭草灣”2586米,最低海拔是鄉境東北部的寶竹村石塔900米,兩地高差1786米;“東有佛爺山聳立,南有火炮嶺相隔,西有竹子梁對峙,北有圓子上阻擋”,四周合圍的大山形成一個“盆地”,舊堡鄉駐地則座落在盆底,可謂四面環山、遮天蔽日。
氣 候
鄉境氣候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溫溫和、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爽,冬季較長、寒冷多霜多雪。
自 然 災 害
鄉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地震、冰雹、大風、洪災(泥石流)。

經濟狀況


農 業
2011年,有耕地6424畝,人均1.77畝;可利用荒坡 0.12萬畝;林地面積0.23萬畝。洋芋、魔芋是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的骨幹項目。
糧食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麥、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38噸,人均533.14公斤,其中玉米產量900噸,洋芋產量920噸,小麥產量65噸,大豆產量53噸。主要經濟作物有魔芋、油菜籽。
畜牧業以養殖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 6300頭,年末存欄量4512頭;羊飼養量500隻,年末存欄量1372隻;牛飼養量400頭,年末存欄量1385頭;家禽飼養量6935隻,上市出售家禽4000隻。
截止2011年末,累計造林0.5萬畝,其中防護林0.1萬畝,經濟林0.2萬畝,其他林地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3%。
截止2011年末,全鄉擁有大型農業機械62台;特色農產品有洋芋、魔芋,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蕨根粉、蕨苔、薇菜、山根菜等;農民人均純收入4019元。

社會發展


教 育
近年來,舊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前,全鄉有一個完小、五個村教學點,有教師24人,學生450餘人,個別教學點存在1個教師教3個學生的狀況。通過多方面努力爭取,完成了中心校400平方米D級危房改造,投資用於改善各村教學點條件的資金達15萬元。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教育基礎水平不斷提升,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羌族鄉建立后,面對生源逐步減少,教育成本太高的現實,實施教育資源的整合,撤點歸併成立寄宿制完小。撤點歸併后師資由原來的24人減少到現在的15人,但教師結構進一步優化,教師平均年齡33歲,其中:30歲以下有10人,30歲以上有5人;具有本科文憑的教師6人,具有專科文憑的教師9人。教育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舊堡羌族鄉小學在小升初考試中名列全縣第四名。在遭受地震災害后的2008年9月,舊堡 鄉率先啟動了學校恢復重建工程,通過歷時12個月的建設,一座投資650 余萬元且較為現代化的新學校拔地而起,兩樓一底框架式8度抗震教學樓建築面積1740平方米;兩樓一底磚混結構的教師、學生住宿樓和學生食堂共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新建塑膠球場600平方米。2009年秋季,學生全面告別板房,如期進入新校舍上課。嶄新、堅固、現代的新校舍落成,促使舊堡的教育基礎設施前進了50年。
醫 療 衛 生
醫療衛生事業從50年代辦院開始,經歷了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從集體作業到分組作業。隨著國家醫療衛生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入,鄉衛生院於2008年4月1日正式由原來所謂的集體所有制單位過度為全民事業單位,從此結束了從辦院以來長達幾十年的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建制。遭遇“5.12”特大地震,從抗震救災到災后重建,鄉衛生院全體職工在板房裡艱辛的工作,經過近兩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於2011年7月1日建成了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總投資272萬元且具有現代特色的新衛生院落成。並以災后重建為契機,整合衛生資源,不斷的提高衛生院服務能力。按要求建立了“醫院管理系統、衛生執法監督系統、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系統、新農合管理系統、居民健康管理系統、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婦幼直報系統”,醫療設備投入使用率達98%;新農合參合率達99.8%。全鄉現有醫療衛生機構4個。2011年6月,恢復三級衛生網底(村衛生站)3個,鄉衛生院開放床位5張。全鄉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9人,其中中藥師1人,臨床專業執業衛生技術人員2人,護理人員2人,中西醫結合衛生技術人員1人,村級臨床執業醫師3人。隨著醫療設施、設備的不斷完善,以及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疾苦。
廣 播 電 視
2009年以來,舊堡轄區內“村村通”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網路在場鎮及周邊村社基本開通。

基礎設施發展


交 通 運 輸
截止2011年末,全鄉有縣道一條;村道六條,有三條村道完成硬化;通往縣城的客車2輛。
郵 政 電 信
截止2011年末,全鄉有郵政網點1個;移動營業廳1個,服務網點3個;電信服務網點1個。
給 排 水
截止2011年末,全鄉共建水站1個,鋪設幹線水管2千米;生活用水200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3噸;排水管道共0.8千米。
供 電
截止2011年末,全鄉擁有變壓器10台,總容量600兆伏安。綜合電壓合格率99%,供電可靠率95%。
能 源
場鎮居民主要以柴禾、電力為主要能源;農村居民主要以柴禾、電力、沼氣為主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