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丹鎮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下轄鎮

伊丹鎮,隸屬於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地處伊通滿族自治縣東部,東、南與伊通鎮接壤,西南與二道鎮相連,西與長春市雙陽區毗鄰,北與新興鄉交界,東北與樂山鎮相鄰。區域面積150.6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伊丹鎮戶籍人口24547人。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伊通縣第二區。1958年,設伊丹公社。1985年,公社改鎮。截至2020年6月,伊丹鎮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伊丹鎮有工業企業2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家。

歷史沿革


民國屬伊通縣第二區。
東北淪陷時期,設伊丹村公所和警察署,屬通陽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伊通縣第二區。
1958年,設伊丹公社。
1985年,公社改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伊丹鎮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

氣候

伊丹鎮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乾燥多大風,夏季晴暖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

水文

伊丹鎮境內有伊丹河、伊新河、羊草溝河等13條河道,伊丹河全長12千米,流域面積480平方米。

自然災害

伊丹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大風等。水災平均3年1遇。

自然資源


伊丹鎮位於伊通縣東部,長春市南部,距縣城13公里,長春市45公里,長伊公路和九開公路在鎮內通過。全鎮幅員面積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64公頃。本鎮屬於溫帶大陸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大風,夏季晴暖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36℃,平均溫度5.6℃,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7℃,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7℃。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伊丹鎮轄伊丹、火紅、馬場、大嶺、東升、毯子、西嶺、新民、車家、曹家、六家、心合1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伊丹鎮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伊丹街。
社區伊丹社區
行政村伊丹村大嶺村東升村毯子村車家村新民村西嶺村曹家村六家村心合村火紅村馬場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伊丹鎮轄區總人口30500人。總人口中,男性16421人,佔53.8%;女性14079人,佔46.2%。
2017年末,伊丹鎮常住人口23037人。
截至2018年末,伊丹鎮戶籍人口2454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伊丹鎮財政總收入1300萬元,比上年增長4.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40萬元,增值稅110萬元,企業所得稅190萬元,個人所得稅4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1%、2.4%、1.1%、3.7%。人均財政收入9800元,比上年增長2.2%。
截至2018年末,伊丹鎮有工業企業2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家。

農業

2011年,伊丹鎮農業總產值2.6億元,比上年增長15%。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生產糧食6.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大豆、向日葵等。畜牧業以飼養鹿、羊、牛、生豬、家禽為主,鹿存欄2.2萬隻,羊存欄1萬隻,牛存欄0.9萬頭,豬存欄1.1萬頭,家禽存欄190萬羽,生產肉類1987.3噸,畜牧業總產值1.8億元,累計造林1050畝,其中防護林75畝,經濟林975畝,林木覆蓋率48.9%,農民人均純收入7400元。

工業

2011年,伊丹鎮工業總產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1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商業

2011年末,伊丹鎮有商業網點315個,職工41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0.8%。

金融

2011年,伊丹鎮各類存款餘額2.65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人均儲蓄8700元;各項貸款餘額1.1億元,比上年增長24.1%。

文化


伊丹古迹

1.伊巴丹戲樓
建於康熙五十年間[1958年時被拆除]
2.柳條邊

交通


2011年,伊丹鎮境內有省級公路8千米;鄉(鎮)公路2條,總長24千米。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47輛、560噸位;客運汽車26輛、510座位;年客運總量11萬人次。
伊丹鎮
伊丹鎮

社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伊丹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文化站1個,農民文化活動大院3個;公共圖書室1個,藏書65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老年秧歌隊、民間剪紙協會等,體育場地8個。8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1.4%,廣播電視站1個,廣播綜合覆蓋率96.3%;有中央、吉林、四平等3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0.34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53.3%。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伊丹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22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10所,在校生3820人,專任教師2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5人,專任教師4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0人,專任教師31人。主要學校有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伊丹鎮中心小學校,教育經費達4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2億元。
伊丹鎮
伊丹鎮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伊丹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12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30人,經營管理人才340人,技能人才100人,農村實用人才5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伊丹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4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6張。專業衛生人員5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53萬人次,住院手術309台次,出院病人0.17萬人次。重點醫院有伊丹鎮衛生院,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6.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7萬人,參合率885%;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伊丹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71戶,人數1416人,支出149.5萬元,比上年增長38.4%,月人均88元,比上年增長30.3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3人支出11.6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22人,支出37.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00人次,共支出26.3萬元,比上年增長12.1%;農村臨時救濟320人次,支出3.5萬元,比上年增長17.4%。

代表人物


1.巴奇蘭:巴奇蘭(?——1636)納喇氏,世居伊巴丹。隸滿洲鑲紅旗。太祖兵初起,巴奇蘭率眾來歸。屢從征伐,沙嶺之役,率五牛錄兵當前鋒,敗敵。天命十一年,從攻寧遠,克覺華島,授游擊。太宗即位,各旗設調遣大臣二,巴奇蘭佐正黃旗。
2.鄂碩:鄂碩所在的棟鄂氏(即董鄂氏)家族是滿洲的世族[吉林伊通的伊巴丹],三代武職。其祖倫布,在太祖時曾率400人前來歸附,太祖授其長子錫罕(即鄂碩之父)為騎都尉世職,後來,錫罕在隨貝勒阿敏遠征朝鮮時戰死疆場,鄂碩繼承了父業,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繼續跟隨太宗南征北戰。鄂碩曾跟隨著豫王多鐸征明,跟隨著睿王多爾袞討伐察哈爾的林丹汗,后多次人關征明。清兵入關之後,鄂碩馬不停蹄南下征戰,轉戰於陝西、江南等地,戰功顯赫,世職晉二等男爵。到順治六年,鄂碩被擢為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職,追隨鄭王濟爾哈朗,前往兩廣討伐永曆政權。自天聰八年鄂碩第一次參戰到順治六年征湖廣和兩廣,鄂碩戎馬生涯15年,從關外殺到關內,從塞北殺到江南嶺南,為大清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位戰功卓著的戰將。鄂碩的兒子就是費揚古,清代有名的撫遠大將軍;其女兒是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