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墳嘴鄉
老墳嘴鄉
老墳嘴鄉位於甕安縣城東部,距縣城37公里,全鄉總面積 57平方公里,老墳嘴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縱橫交錯的山泉溪水交織融匯成一條長約11公里的清澈河流,緩流與險灘此起彼伏,是一個休閑漂流的絕佳地方。
下轄紅岩村、木孔村、觀溏村三個行政村,28個村民組,2806戶,11445人(勞動力7252人),其中少數民族1118人,佔總人口的9.75 %。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2875.5萬元,財政收入23.5萬元,農民人純2265元。
2013年,原永和鎮與老墳嘴鄉合併,組建以煤化工為特色的新永和鎮。(甕安縣深入貫徹落實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積極推進撤縣建市步伐,針對部分鄉鎮人口少、管轄範圍小、資源分割嚴重、事業人員編製少等問題,著眼於更加科學合理地配置全縣經濟資源,推進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發展,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開展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原18個鄉鎮,新組建瓮水、雍陽街道辦事處,銀盞、猴場、建中、永和、珠藏、江界河鎮;部分調整中坪、玉山鎮;整體保留平定營、天文鎮和嵐關鄉。)
名稱由來:相傳這裡早年有一路屍墳。清咸同之亂,村人逃難十餘年回來,房屋盡毀,一片荒蕪,唯有此墳可作標記,人們定居下來,將地名取為老墳嘴。
老墳嘴鄉在瓮黃公路上,曬草公路經過此地。鄉級公路18公里,通村公路31公里,橋10座;有28組。
老墳嘴鄉內有衛生室160平方米,文化室330平方米。有小學4所,中學1所。有教師59人,其中中學教師15人,小學教師44人。學齡兒童1479人,其中:女童441人;在校生924人,其中中學339人、小學585人。
有耕地12443畝,其中退耕還竹6080.61畝,長勢喜人,經濟林有柑桔、金秋梨500餘畝。農產品豐富,已成規模的有水稻、玉米、油菜、馬鈴薯等,辣椒種植已經成為群眾增收的主渠道,生豬年出欄10500頭,魚類產品已是眾口皆碑的綠色生態品牌,已建好的200餘畝池塘可養殖多種明貴魚類及觀賞魚類。有豐富的鉬鎳釩礦、重晶石礦等,地熱資源鑽探成功,即將開發。
老墳嘴鄉新區建設項目即將啟動,基礎設施和投資、創業環境日趨完善,10千伏高壓線貫穿全鄉八個行政村,600×2千伏擦耳岩小水電站已建成並將於2010年5月正式併網發電;通鄉油路已建成,通村公路的改造已實施完畢。移動通訊網路已實現全覆蓋。鄉村面貌日新月異,鄉建有文化活動中心,各村村級辦公用房、活動場所辦公設施配備完善。投資服務環境不斷優化,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氛圍濃郁。
農業總產值3611.4萬元,其中:農業1444萬元,牧業1933.8萬元。糧食總產量3857噸,人均佔有糧3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32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6元及以下1150人,佔全鄉人口的0.95%。目前沒有屬於鄉集體、鄉民的企業。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46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1.918萬畝。大牲畜存欄數3125頭;豬存欄數7215頭;豬出欄數12600頭;羊存欄數460隻;家禽存欄數31000隻,家禽出欄數51000隻;肉產量11250噸。
老墳嘴鄉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全鄉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雨量1700毫米,適宜於糧、油、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和柑桔林、金秋梨等特產作物的生長。農產品豐富,已成規模的有水稻、玉米、油菜、土豆等,辣椒種植已經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渠道。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9026 |
男 | 4894 |
女 | 4132 |
家庭戶戶數 | 253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9018 |
家庭戶男 | 4887 |
家庭戶女 | 4131 |
0-14歲(總) | 2698 |
0-14歲男 | 1509 |
0-14歲女 | 1189 |
15-64歲(總) | 5814 |
15-64歲男 | 3111 |
15-64歲女 | 2703 |
65歲及以上(總) | 514 |
65歲及以上男 | 274 |
65歲及以上女 | 24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8864 |
地理位置。老墳嘴鄉東與黔東南州黃平縣浪洞鄉接壤,西與本縣永和鎮比鄰,北與本縣小河山鄉連界,西北同草塘鎮接壤,地勢起伏較大,海拔在700一1200米之間。
豐富的物產資源。老墳嘴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縱橫交錯的山溪水交織融匯成一條長約11公里的清澈河流,緩流與險灘此起彼伏,是一個休閑漂流的極佳地。全年降雨量1700毫米,有效結溫5800℃,相對濕度76%,年均氣溫14.8℃,無霜期285天。有耕地12443畝,森林面積35651.6畝,森林覆蓋率48.88%,其中退耕還竹6080.61畝,長勢喜人,經濟林有柑桔、金秋梨500餘畝。
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老墳嘴基礎設施和創業環境日趨完善,10千伏高壓線貫穿全鄉八個行政村,600×2千伏擦耳岩小水電站正在積極建設中,通鄉油路將於2009年9月完工,通村公路的改造已實施完畢。移動通訊已實現全覆蓋。環境創建不斷深化,鄉村面貌日新月異,鄉建有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廣播站,各村都有村級辦公用房和活動場所。投資服務環境不斷優化,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氛圍正在努力營造。
不斷發展的良好勢頭。近年來,全鄉經濟持續發展,年均增長8.69%,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初步形成以辣椒、糧油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魚類產品的養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旅遊產業的打造十分看好。外出務工人員本領不斷增強,已成為我鄉群眾經濟收入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