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颱風
1965年王昌元古箏曲
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颱風搏鬥而作的一首箏獨奏曲。此曲是繼趙玉齋《慶豐年》之後的又一劃時代力作。剛開始的時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為《搶險》,在後來一次音樂審查的時候改為《戰颱風》,作者認為命名為《搶險》顯得被動,改為《戰颱風》后變被動為主動。王昌元覺得這樣一改的確不同,非常高興,曲名由此改為《戰颱風》。
《台》創,王昌元、院古箏專業導師王巽之先生帶領的樂器改革小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箏的改革工作——將古箏弦數增多,從原來的16根增至21根;將琴弦質地改變,將絲弦或鋼弦改為鋼絲、銅絲、尼龍絲相結合。改革之後的樂器,音域拓寬,音量加大,為《戰颱風》在箏上進行極大張力的音樂表現提供了可能,《戰颱風》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證明了新型古箏改革工作的成功。
戰颱風曲譜
段(——節):曲始繁忙碼景。
第二段,颱風襲擊(散板部分):颱風陣陣襲來,威脅著碼頭上貨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節):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長。前4節是引子,38——44小節是主題。主題不斷地出現,每次都有變化,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題的出現(從第44小節開始),與第一次主題的結尾疊置在一起,同時節奏比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密集了一些,表現了工人與颱風搏鬥的緊張氣氛。從51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是一個過渡段。66小節,主題再一次出現,節奏更加密集,氣氛更加緊張。第二個過渡段后,主題在93小節又開始出現。到109小節,音區轉高,工人在勇猛地與颱風奮戰。從93小節開始,主題的反覆中沒有再出現過渡段。直到154小節,一氣呵成,碼頭工人在與颱風的搏鬥中,愈戰愈猛。
第四段,雨過天晴(157——179小節):颱風過去了,碼頭工人為自己戰勝了這場自然災害,保護了國家財產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結尾又於第五段的開頭疊置。
第五段(179——最後一小節):歡騰的碼頭。樂曲再現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氣氛比第一段更加熱烈、緊張,工人們又投入到繁忙的勞動之中。
《戰颱風》表現了工人階級戰天鬥地的氣勢,它的激越磅礴的氣勢和豐富多變的技法使它那樣的激動人心,在箏樂作品中卓爾不群,獨樹一幟。它開啟了古箏藝術發展的一個時代。《戰颱風》一經推出,不但受到箏界同仁的一致好評、追捧,還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當時王昌元攜《戰颱風》所及之處,觀眾無不熱烈喝彩,尤其是在中國沿海颱風頻襲地區,人們聽到此曲更加有一種難言的親切與激動之情。
王昌元,女, 浙江杭州人。1945年出生,旅美華裔。著名古箏演奏家。其父是有名的古箏教育家、當代浙派箏的傳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歲即隨其父習浙派箏。十二歲登台獨奏,1960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學習,師從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箏派古箏演奏家郭鷹,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後擔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上海舞劇團、中國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的古箏獨奏演員。其演奏風格剛健有力、穩重端莊,音色醇美,韻味濃郁,氣魄雄渾,技術功底造詣很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藝術上很有造詣,而且很擅長創作,馳名中外的著名箏曲“戰颱風”就是由她創作並演奏的,此外她還創作了大型聲樂作品“琵琶行”,箏曲“洞庭新歌”等十餘首。
1988年,她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同年應邀赴以色列演出。
1990年在香港舉行獨奏會,被喻為世界級的演奏家。